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

  • 作者:姜柏强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ISBN:9787515108636
  •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5108636
    • 作者
    • 页数
      224
    • 出版时间
      2023年06月01日
    • 定价
      ¥8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教育领域开展以“废科举、兴学堂”为核心的教育变革,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晚清士绅**投身直隶省新式教育活动之中,通过捐献学堂经费、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机构以及任职学堂教习等多种方式推动直隶省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本书从士绅群体的角度考察晚清直隶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分析这一**在晚清直隶省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动与贡献,以期呈现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图景。
    文章节选
    士绅**是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这一**与古代科举制度紧密相关,他们是连接官员与民众的纽带。作为居于地方**地位、享有特权的社会集团以及基层社区的控制力量,士绅在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官、绅、民三种力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活动所及的领域和层次十分宽广,他们把持着如水利设施或桥梁、津渡的工程建设等各项地方公共事务,掌管着如育婴堂、恤嫠局、粥厂、义仓、社仓等官府不直接参与管理的地方公众财产和经济事业,并在兴办学务,设馆授徒,修建社学、义学,维修官学校舍、贡院等地方学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中后期,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敲开中国的大门,西方物质生产方式及西方文化随之传入我国,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废除科举制度。自此以后,士绅**逐渐转型与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转型为军人和商人,还有一部分转型为新式知识分子。随着“西学东渐”与各项社会变革的深入,传统士绅**逐渐觉醒,认识到传统教育无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为此,士绅**主张推广新学,发展新式教育,并积极活跃于地方教育事业之中。这一**通过捐献学堂经费、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机构、担任新式学堂教习等方式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在晚清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对这一群体的近代教育活动进行考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在近代社会中的转变与贡献。
    目录
    章 绪 论 / 001 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003 一 选题缘起 / 003 二 研究意义 / 004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006 一 直隶 / 006 二 士绅 / 007 三 教育早期现代化 / 008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009 一 士绅**的研究成果 / 009 二 晚清直隶教育的研究成果 / 012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015 一 文献分析法 / 015 二 个案研究法 / 016 第五节 创新点与难点 / 017 一 创新点 / 017 二 难点 / 017 第二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缘起 / 019 节 士绅**概述 / 021 一 士绅**的地位及角色 / 021 二 士绅**的近代转型 / 027 第二节 晚清士绅投身新式教育活动的动因 / 033 一 “西学东渐”推动士绅对待新学态度的转变 / 033 二 清政府兴学政策的推动 / 036 三 废除科举制度后,士绅谋求自身地位的需要 / 044 第三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各级各类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 053 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学校教育的初兴 / 055 一 初等教育的起步 / 055 二 中等教育的肇兴 / 065 三 高等教育的发端 / 075 四 师范教育的始兴 / 081 第二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社会教育的萌芽 / 088 一 社会风气的改良 / 089 二 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创办 / 097 第四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个案研究——以严修为**的考察 / 109 节 兴办新式学堂 / 111 一 普通教育学堂 / 111 二 师范学堂 / 114 三 女子学堂 / 116 第二节 赴日本考察教育 / 118 第三节 教育行政改革 / 126 一 首创劝学所 / 126 二 建立查学制度 / 129 第五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 137 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影响 / 139 一 推动直隶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139 二 促进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 / 141 三 推动直隶社会的整体发展 / 146 第二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现实启迪 / 151 一 正确认识教育现代化 / 151 二 推动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化转换 / 153 三 重视民间及社会力量的兴学活动 / 155 结 语 / 158 参考文献 / 160 附 录 / 169 附录 1 直隶各属办学出力及捐助学堂经费人员奖励统计表(节选) / 169 附录 2 光绪三十三年分派各属高等小学堂教员表 / 184 附录 3 光绪三十三年分各属中学堂教员表 / 188 附录 4 直隶全省中学堂简明表(节选) / 191 附录 5 光绪三十三年分派定各属初级师范学堂教员表 / 197 附录 6 晚清直隶省新式教育活动大事记(1860—1911) / 19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