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论语译释(翻译流畅可靠,解释简明清楚,适合十五岁到七十岁的中国人阅读,一读就懂,一读就放不下)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论语译释(翻译流畅可靠,解释简明清楚,适合十五岁到七十岁的中国人阅读,一读就懂,一读就放不下)

  • 作者:罗晓晖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132865
  •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 页数:344
  • 定价:¥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年轻时就读过《论语》。出于对孔子之教的敬重,我较早就发心写一本《论语》的译解,让十五岁到七十岁的中国人都能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必须要表意清晰明确,同时又力求简明,避免烦琐。两项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本书主要从两个角度作了这方面的努力:一是“译”,就是翻译,以直译为原则,有时也为表意清晰而在译文中作十分克制的添加;二是“释”,就是解释,或解释为何如此翻译,或对译文未必清楚的地方作适当的补充。二者的结合,就是这本《论语译释》。
    文章节选
    学而**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在适当的时机实践所学到的,不也很舒心吗?有同学从远方来切磋所学,不也很愉悦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境而自己并不郁闷,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释】 本章谈学习,三句话是连贯的。**句谈学而能用的快乐,第二句谈切磋所学的快乐,第三句谈学有所成时内心稳定而自足的愉悦。 “学”是指学习知识,“习”是指把知识运用于实操。“朋”是指同门(同师)的人,“友”是指志趣相投的人,“朋”不宜径直翻译为“朋友”。“朋”有领悟亟须分享或有疑惑亟待求解,故虽在远地也不辞辛苦去与同门交流。根据语意连贯性要求,“人不知”,是指他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 在此以本章为例,介绍我诠释《论语》章句的基本方法: **,尊重古代言语习惯,尊重古代注家的合理解释。例如,古代“朋”“友”二字的语义有别,在《论语》中这二字也是区别使用的,同门叫作“朋”,同志叫作“友”,不能以今律古,把“朋”“友”不加分别地笼统视为如今所谓的“朋友”。 第二,尊重传统的训诂学知识。例如,本章中的“习”,《说文》解释为“数飞也”,也就是鸟儿反复练习飞翔,有实践、反复实操以求熟练运用的含义。《论语》中还有“温故而知新”的说法,孔子不说“学而时温之”,就意味着“习”与“温”意思应有区别,把“习”解释为温习、复习并不妥帖。 第三,尊重基本的表达常识。例如,本章连续使用“不亦……乎”的句式,句法和语调均一致,应是孔子连续讲出来的,须符合同一语境下的语意连贯性要求。如果把本章三句分别解释为“谈学习”“谈交友”“谈君子”,则三句话话题不统一,意思不连贯,这违背同一语境下的表达通常具备语意连贯性的常识。本章若以学习来统摄各句句意,则可维持语意连贯性。 第四,揆诸普遍情理。例如,如果把**句翻译为“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则违背了我们的普遍经验——复习可随时发生而不需要按时,复习旧知识也未必能像学习新知识那样带来更多快乐,因其无法满足人的好奇心和对新知的渴望。又根据第二条可���,这种翻译对“时”“习”二字的字义解释是不妥的。 由于本章中既有表示愉悦的“说”字,也有意思与之非常相近的“乐”字,用字有别,故宜辨析。下面对“说”和“乐”的翻译作一下解释。这个解释比较长,但不得不这么长。 “说”,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综合上述二说,可知“说”含有开解与明了的意思;当其表示愉悦,则有从内心有所郁结到不再纠结、从有所不明而变得明白,进而豁然舒畅的含义。“说”通“悦”时,表示心情有所舒张,故可解释为“舒心”。 “乐”,本指乐器,音乐。《乐记》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引申为喜乐之乐。由于音乐是被激发的、和谐的,所以作为情绪的“乐”是因外缘而**出来的愉悦情绪。这种愉悦相对平静,有别于“喜”,解释为“愉悦”。 《说文》把“喜”解释为“乐”,这个解释尚显粗糙。在佛教初禅中,“乐”和“喜”是不同的禅支。到了三禅,不再有“喜”,只有“乐”。“乐”是平静的快乐,而“喜”偏指踊跃的、不够平静的快乐。为表示“喜”“乐”的区别,本书中把“喜”解释为“欢喜”(涌动的快乐),把“乐”解释为“愉悦”(平静的快乐)。 《说文》:“愠,怒也。”段玉裁认为唐代时《说文》版本应不是“怒”而是“怨”。按:“愠”与“怨”音近,郑玄注亦释“愠”为“怨”,段玉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康熙字典》引《集韵》等书解释“愠”,认为“愠”与“蕴”的意思相近,有情绪蕴积、心有郁积的含义。权衡这些看法,结合本章意思,我认为把“愠”解释为“郁闷”“气闷”比较妥帖,若解释为“恼怒”“恼恨”“愤怒”等,则太过了。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现象极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这种现象不存在。君子致力于事情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开始萌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是实践‘仁’的根本吧!” 【释】 本章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大意是政治治理与伦理精神,都离不开基于血缘关系的*基本的人类情感——治理**要提倡孝悌,因为一个孝悌的人是安分守己的;实践“仁”这样的伦理价值,也需要从孝悌这种*基本的人类情感入手。孝,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即“悌”,弟弟对兄长的敬爱。 这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两种基本情感。中国古代把“孝悌”尤其是“孝”作为维持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则,如李密《陈情表》说“圣朝以孝治天下”。“为仁之本”,实践仁的根本。“鲜”,极少,极度缺乏。“与”,即“欤”,语气词。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 孔子说:“在不真诚的花巧言辞和假装出的和颜悦色之中,极少会有‘仁’的存在。” 【释】 “巧言令色”的实质,是表里不一,隐瞒真实情感与立场,不符合“仁”的要求。孔子强调要真诚,要讲是非,要有原则。“令”,善,美好。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省察自己:为别人谋事,未能尽心吗?跟同学与同道交往,未能守信吗?我被传授的那些知识,未能付诸实践吗?” 【释】 本章是孔子弟子曾参的话。“三省”是本章提出的自我反省的方法,儒家是主张“反省内求”以不断求得进步的。“忠”,尽心。“朋友”,包括“朋”和“友”,同学和同道。 本章用三个问句来表达曾子对修身的理解,涵盖进德修业两个层面:前两个句子是就品德而言,也就是“主忠信”(见1.8);后一个问句是就学业而言,是老师传授的六艺等知识。与本篇**章相比,孔子虽然谈的是学习,但站位明显高于曾子。曾子论学,指向比较具体的事务;孔子论学,则指向了生命的愉悦(“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并*终实现生命不假外求的自我圆满(“人不知而不愠”)。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 孔子说:“引导拥有千辆兵车的**的方法是:严肃认真地做事并且信实无欺,自己节省用度并爱护他人,在恰当的时间役使民众。” 【释】 这番话是针对统治者来讲的。“道”,即“导”,引导。“千乘之国”是指中等实力的**(见 11.26“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不是大国。为使**句跟下文语意关联更明显,对**句的译文作了补充。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 孔子说:“年轻后生,近处于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离开父母跟前,就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待人信实;通过博爱众人的方式,来养成亲近仁德的心。这样去做了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献知识。” 【释】 孔子认为,相较于学习文献知识来说,实践基本的伦理规范、培养仁爱之心,处于更加优先的地位。“弟子”,为人弟、为人子的后生。“泛爱众而亲仁”,这里的断句跟通行版本不同,我认为“泛爱众”与“亲仁”之间存在明显的语意关联,“而”字加强了这种关联,“泛爱众”是达成“亲仁”的路径。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 子夏说:“对妻子,要重视贤德而轻略美色;侍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君,能奉献自己奋不顾身;跟同学和同道交往,说话能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并未学过什么,但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释】 本章是孔子弟子子夏(卜商)的话,讲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几种重要的伦理关系。杨伯峻说“贤贤易色”应该是指夫妻关系而言,这是中肯的,符合本章的话语逻辑。从本章不难看出彼时对“学”的理解——“学”并非只是文献知识的学习,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服务于社会伦理需要的。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要学习,就不能固执己见。为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把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作为同道(那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错了,就不要怕改正。” 【释】 本章断句跟通行版本不同。孔子这里讲了五点意思,五句话相互独立,不相连贯。“学,则不固”是指学习要具备灵活性和接纳的心胸。此句理解为“只要学习,就不会固陋”,语义上来讲也比较妥适;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学,则不固”则是一般的道理阐发,跟其他几句的训示或告诫语气不合,表意角度不够密合。“友”是指同道(志同道合者);“不如己”可理解为志趣跟自己不同,也可理解为修养不如自己,前者为佳。苏轼对此亦有疑惑,他说:“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 本章五句话缺乏语意连贯性,在话题上不统一,也无法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话题统一起来,可见五句话未必是孔子在同一场合讲的,而是后代弟子们回忆夫子生平之言,在记录时被汇集到了一起。如此则可大致判断,本章保留有《论语》编集的痕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老人的丧事,恭谨地追祭远祖。这样做的话,民众的心意就会归于忠厚了。” 【释】 本章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能慎重恭谨地对待那些已经不在世上的老人和远祖,就能影响到他人,使他人变得待人忠厚。死者不会再给我们带来现实的利益,但我们仍然能够好好地对待他们、感念他们曾经的恩德,这本身就是忠厚。 “德”的意思很丰富,在这里权且译为“心意”。“一心一德”“同心同德”的“德”,就是这个意思。“德”(心意)若能合于天之“道”,这就是所谓“道德”。
    目录
    目 录 学而** 〇〇二 为政第二 〇一八 八佾第三 〇三四 里仁第四 〇五二 公冶长第五 〇六六 雍也第六 〇八六 述而第七 一〇四 泰伯第八 一二六 子罕第九 一三八 乡党第十 一五六 先进第十一 一七二 颜渊第十二 一九〇 子路第十三 二〇六 宪问第十四 二二四 卫灵公第十五 二四八 季氏第十六 二七〇 阳货第十七 二八四 微子第十八 三〇〇 子张第十九 三一二 尧曰第二十 三二六 后 记 三三一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