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城市水务工程规划与管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城市水务工程规划与管理

  • 作者:吴珊
  •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918959
  •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 页数:334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水务工程规划与管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全书共分十章。**章介绍城市水务工程的概念与发展,城市水务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我国城市水务管理的具体任务和特点。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城市排水工程和再生水利用规划、城市节水规划及防洪与雨洪利用规划的原理、依据、具体步骤以及相互关系,对近年城市河湖水系规划出现的新特点也给予介绍和实例分析。第三章至第八章以城市水务工程的运行管理为**,分别对供水工程、排水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以及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技术特点,管理要求和手段及实际操作进行论述。第九章为水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主要包括水资源战略、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水资源的权属管理等内容。第十章为与水务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分类介绍。
    本书是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水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材编写的,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文章节选
    **章 概 论
    1.1 城市水务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物质。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所谓“逐水而居”就是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总是选择聚集在依山傍水、牧草肥美、生态环境条件较���的沃土生活、繁衍,建立家园。所谓“背井离乡”也显现出“水”在中国人“****”理念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以“井”为供水来源生活的,水环境等同于家乡,“背井离乡”表现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乡土的眷恋情节和对水的强烈认同感。水也是人类文明兴起与传承发展的基础。回顾人类的历史,古往今来多少文明的兴衰都与水密切相关,在北半球的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和古印度这世界四大文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又称“两河文明”)。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尼罗河流域诞生了以金字塔为象征的古埃及文明,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也带来了肥沃的黑色土壤,养育了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埃及,“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语)。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印度文明就是在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滋养下发源壮大的。而对中国来说,你是否注意到炎黄子孙们的心目中,黄河、长江具有多么崇高的地位?长江、黄河是龙的象征,它们奔腾于崇山峻岭,蜿蜒于平川沃野,它们哺育两岸的儿女——龙的传人,它们滋养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华文明。
    傍水而居的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停地与水打着交道,从防御水,到利用水,开发水。以我国为例,从修堤御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开始,到李冰父子带领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水灌溉,惠泽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成就了一方土地的千年富庶,再到*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而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这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的通航,沟通了南北经济,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也衍生了运河文化,绵延数千里的运河水系,还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到了现代,实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世纪梦想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更是充分证明了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始终是与水的开发利用同步的。人类对待水的态度,对水的开发利用的水平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水平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好体现。
    城市是人类傍水集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场所。“水”对于城市是血液,是“生机”,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城市从来就与水共枯荣。水对于城市的存续、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对社会的稳定乃至**的安危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城市水务工程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城市发展越快,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就越高。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水的可持续利用,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和基本支撑要素。保证和促进城市水务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1.1.1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当今世界上人类聚居的两大类基本形态之一。另外一种聚居形态为“乡村”。“城”和“市”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围以围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功能的军事据点。《辞海》中说,城“本谓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管子•度地》中说:“内之为城,城外之为郭。”《古今注》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市”则是指“集中做买卖的场所”。《周礼•地官》中写道:“大市,日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从字面上解释,“市”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从历史上看也可以把“城市”理解成是“城”与“市”两个概念的结合。但是,“城”与“市”并非从一开始形成就聚于一体,而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繁荣,“城”中人口逐渐增多,许多手工业和商贸活动也开始向“城”聚集,部分居民点逐渐发展为一个地区各种活动的**,并与“市”渐渐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城市。
    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人类的交流,人们被激发的创造力,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对新的娱乐品或**品的需要,刺激了商业的发展;而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的愿望和要求,则直接刺激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工业、商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也间接地促进和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所有这些,也使得原来仅简单地追求物质生活的“饮食男女”,开始向往“精神家园”,去追求比生存更高的精神生活。城市的兴起,不仅是一种经济进步,而且是一种文化的扬弃。“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马克思)因此,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看,城市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人类在城市中繁衍生息几千年,创造出了源远流长的城市发展史。城市发展至今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功能之多、表现形式之多样和结构之复杂已达到**的水平。尽管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群生活在城市中,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也在不停地研究着城市,但是,正如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人类用了5 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法国学者P.Pinchemel也曾说道:“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种景观、一种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和劳动**。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城市”的定义已经成了**的难题。由于对“城市”的理解多种多样,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研究的不同侧面,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生态、政治、军事等各个角度,给出了几十种有关“城市”的定义。下面略举几例。
    经济学家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存在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的特征,“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即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城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特定区域内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型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社区。”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了乡村地区的血缘和亲缘关系,表现出多层次、多角度,交叉叠合的复杂关系。
    城市地理学则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性的大型聚落,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劳动的地域分工的出现和深化分不开的。
    生态学家认为“城市是人工建造的聚居地,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从城市政治学的角度看,“城市”不仅是市场**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间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城市规划学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各种物质要素和人文社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
    还有“城市是人群的生态系统”、“城市是物质生产的分配空间”、“城市是独特的历史进程”等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的定义。
    在各类权威的辞典里,人们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城市”的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属性:
    ①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的聚落。城市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集中、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国大百科全书》)
    ②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现代汉语词典》)
    ③城市是“一个相对**性的高度组合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规模大,也更重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对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把城市看成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过于简化,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它不但有着自身的生长机制和运行规律,更有有别于乡村的鲜明特征。”由于城市与农村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聚落,“城市”与“乡村”的概念是相对的,相互之间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还可以从对城市与乡村在人口、经济、职能和建设方面的不同特征的分析来理解城市。人类聚集而形成的聚落有大有小,千差万别,判断某一聚落是属于“城市”还是“乡村”的根本依据应该是其所具备的属性、特征。其中“聚集”是城市*主要的特征之一。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活动社会化、城市生产和管理**化等,都是由聚集而产生的。此外,城市与乡村区别的*为关键的是经济特征和职能特征。在人口上,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是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城市比乡村人口密度更高、人口规模更大。城市居民主要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职业,乡村居民则主要从事**产业。这也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上的主要差别的直接表现和结果,即城市的产业构成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则是**产业占有**优势。因此,城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通常远远高于乡村地区,体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和聚集经济特征。而所谓“职能特征”的区别则是指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担负着**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这也直接导致了城市与乡村在建设特征上的体现在建设规模和建设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强度远远超过乡村地区。
    上述种种有关“城市”的定义或描述,基本都是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城市的实质和特征的概括。但是,由于城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城市的定义不能单纯从一个单一的角度或特征出发来给出,应该超越各学科的局限,形成一种综合的描述,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为一般的特征。
    马克思、列宁等伟大的无产**革命导师也都对城市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写道:“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列宁指出:“城市的发展要比乡村迅速得多,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斯大林指出:“它们(城市)是文化*发达的**。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城市本质和特征给出了权威的提法,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尝试将城市定义为:“城市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也是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地,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当然,城市和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是随着时间发展在不断变化的,上述定义也必然会随之发展变化。
    2.城市的设置和分类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历史背景以及行政制度各不相同,对非农业人口的理解也不尽一致,因此,世界各国的城市设置标准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可以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行政区划和职业构成等4个方面来划分标准。
    我国的国情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人口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城市的设置标准除了要综合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以外,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地域差别及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中指出,城市是指**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即建制市和建制镇的通称,又称城镇。即城市是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依法划定的区域。其中“市”作为行政建制又可分为省辖市(地级市与副省级城市)和县级市。建制镇因其具备城市的某些本质特征,故根据《城市规划法》的界定将其划入城市的范畴。
    ……
    目录
    **章 概论
    1.1 城市水务工程
    1.1.1 城市与城市化
    1.1.2 城市水务与城市水务工程体系
    1.1.3 城市水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1.2 城市水务工程规划
    1.2.1 城市规划简述
    1.2.2 城市水务工程规划
    1.2.3 城市水务专项规划的一般要求
    1.3 城市水务管理
    1.3.1 我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1.3.2 城市水务管理的目标与思路
    1.3.3 城市水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基本任务
    1.3.4 城市水务管理健康发展的保障条件
    引申阅读1
    思考题1
    第二章 城市水务工程规划
    2.1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2.1.1 用水量和水源规划
    2.1.2 水质处理工艺和水厂位置规划
    2.1.3 输配水工程规划
    2.1.4 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关系
    2.1.5 供水规划案例
    2.2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2.2.1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原则
    2.2.2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内容
    2.2.3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统筹规划
    2.2.4 城市排水规划案例
    2.3 城市再生水利用规划
    2.3.1 国内外城市再生水利用
    2.3.2 再生水利用规划制定原则
    2.3.3 再生水利用规划制定步骤
    2.3.4 再生水利用规划内容
    2.3.5 再生水利用规划案例
    2.4 城市节水规划
    2.4.1 节水的定义
    2.4.2 节水目标
    2.4.3 节水考核指标
    2.4.4 节水规划制定的原则
    2.4.5 城市节水策略
    2.4.6 城市节水规划案例
    2.5 城市防洪与雨洪利用规划
    2.5.1 洪水灾害与城市防洪
    2.5.2 城市防洪规划
    2.5.3 城市防洪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2.5.4 城市雨洪利用规划
    2.6 城市水系规划
    2.6.1 城市水系的功能
    2.6.2 城市水系规划的内容
    2.6.3 案例介绍——上海市景观水系规划
    2.7 城市河道治理与规划
    2.7.1 河道的功能
    2.7.2 河道治理
    2.7.3 河道治理规划
    引申阅读2
    思考题2
    第三章 城市供水工程运行管理
    3.1 供水水源的管理
    3.1.1 划分水源保护区
    3.1.2 饮用水水源污染**管理
    3.1.3 水源的日常管理
    3.2 取水构筑物的运行管理
    3.2.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运行管理
    3.2.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运行管理
    3.3 净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3.3.1 水质管理
    3.3.2 构筑物及设备的运行管理
    3.3.3 供水设施的维护
    3.3.4**生产管理
    3.3.5水厂调度管理
    3.4 管网设施运行技术管理
    引申阅读3
    思考题3
    第四章 城市排水工程运行管理
    4.1 城市排水设施与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制度
    4.2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4.2.1 城市排水管网的档案管理
    4.2.2 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与维护
    4.2.3 泵站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4.3 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
    4.3.1 污水处理系统中水质、水量的监控
    4.3.2 污水提升泵房与集水井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4.3.3 沉砂池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4.3.4 初次沉淀池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4.3.5 曝气池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4.3.6 二次沉淀池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4.3.7 其他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4.3.8 生物膜处理系统的挂膜与运行控制
    4.3.9 加氯消毒系统的运行管理
    4.3.10 污泥处理构筑物的维护
    4.3.11 附属设备的运行与管理
    4.3.12 **生产
    引申阅读4
    思考题4
    第五章 再生水利用工程管理
    5.1 概述
    5.2 再生水水源工程的水质管理
    5.3 再生水处理工程的运行管理
    5.3.1 再生水处理工程运行管理的一般要求
    5.3.2 再生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
    5.4 再生水输配水管网的管理
    5.5 再生水水质管理
    5.6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运营监管
    5.7 再生水**管理
    引申阅读5
    思考题5
    第六章 城市防洪工程管理
    6.1 概述
    6.2 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管理
    6.3 城市防洪工程措施的维护管理
    6.3.1 一般原则
    6.3.2 堤岸工程维护管理
    6.3.3 水闸的常见故障及其维护管理
    6.3.4 泵站工程及其维护管理
    引申阅读6
    思考题6
    第七章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管理
    7.1 概述
    7.2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管理
    7.3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运行维护与管理
    7.3.1 雨水利用工程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一般要求
    7.3.2 雨水渗透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7.3.3 雨水收集(集蓄)利用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
    7.4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中的水质控制管理
    引申阅读7
    思考题7
    第八章 城市河湖水系管理
    8.1 概述
    8.2 河道管理与保护
    8.3 河湖水系管理与保护
    引申阅读8
    思考题8
    第九章 水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
    9.1 水资源战略
    9.1.1 我国城市水资源战略演变历程
    9.1.2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9.2 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
    9.2.1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9.2.2 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
    9.2.3 新《水法》建立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
    9.2.4 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的健全
    9.3 水资源的权属管理
    9.3.1 水权及水权制度的提出
    9.3.2 水权的特征
    9.3.3 水权的性质及构成
    9.3.4 水权的经济社会意义
    引申阅读9
    思考题9
    第十章 水务工程法规与标准
    10.1 概述
    10.2 水务工程法规体系
    10.2.1 水务工程法规纵向体系
    10.2.2 水务工程法规的横向体系
    10.3 水务工程相关标准
    10.3.1 水务工程标准体系
    10.3.2 水务工程主要标准简介
    引申阅读10
    思考题10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