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李普曼传
QQ咨询:
有路璐璐:

李普曼传

  • 作者:(美)斯蒂尔 于滨 陈小平 谈锋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12331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01日
  • 页数:522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对李普曼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新闻生涯、著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论述,但它绝不仅仅是李普曼个人的传记,它对一个世纪来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事务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故原书名为《沃尔特.李普曼与美国世纪》。这本书对于我们研究美国的内政外交、美国新闻史以及新闻界与政府的关系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书已被评为美国1980年*佳非虚构类畅销书之一。
    全书共分两部分。上部是从1889年到1931年,记叙了李普曼的早年生活、求学经历以及在报界的生涯。下部是写他从1931年开始在《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专栏文章,在全国一举成名,一直到1974年逝世,这一阶段是李普曼政治生活*为活跃、建树*多、个人生活*富戏剧性的时期。
    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生于伊利诺伊州,早年求学于西北大学和哈佛大学。他先后在得克萨斯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现为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斯蒂尔在美国政治和外交事务方面颇有论著,并出版了《联盟的终结:美国和欧洲的未来》、《和平的美国》及《帝国主义者和其他英杰》等著作。
    文章节选
    上部(1889-1931)
    Ⅰ 独生儿子
    我们的生活是被幕后操纵的;我们是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戏剧中的演员。几乎没有一个决定性的事件我们能够说:这是出于我们自已的选择。
    ——《放任与驾驭》 1914年
    沃尔特·李普曼从小就注定要被培养成为一个正人君子。他那富有的双亲把他送进*好的学校,并且从他6岁时起,就每年带他到欧洲做文化旅��。早在他见到费城或科尼岛之前,他就已经熟悉了巴黎、伦敦、卡尔斯巴德、圣莫里茨、圣彼得堡以及柏林。
    1889年9月23日,李普曼出生在纽约市列克星敦大街舒适的家里。1893年大恐慌时他才4岁;9岁未足,就赶上了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那场“壮丽的小战争”。像许多男孩子一样,他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对背信弃义的西班牙人无比愤慨。这些西班牙人控制了古巴并且妨碍着美国执行其天赋的使命。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外祖父哈里斯·鲍姆的支持。鲍姆在普鲁士人镇压1848年自由派起义之后逃离柏林,先是旅居英格兰,后来定居纽约。据李普曼后来回忆,鲍姆曾教导他说:“美国的旗帜插在哪里,哪里的暴政就必定荡然无存。”
    1889年夏天,李普曼随父母来到避暑胜地萨拉托加温泉城,这里是纽约各**人士前来沐浴和进行赛马赌博的地方。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个真正的英雄。就在艳俗而富丽堂皇、现已被拆毁的“大美利坚”饭店的阳台上,父亲把他介绍给在马尼拉海湾歼灭西班牙舰队后刚刚凯旋而归的乔治·杜威海军上将。几天以后,李普曼参加了一个盛大的露天集会,他听到一个戴眼镜的矮胖子在演讲,并被他的话感动得心潮澎湃,以致后来一直难以忘怀,也无法理解当时自己何以至此。那是从圣胡安山 战场归来的西奥多·罗斯福在为竞选纽约州州长发表演说。他声嘶力竭、挥动手臂,使8岁的李普曼和众多的成年人都感到震撼。李普曼后来说,他那时成了“一个不合格的英雄崇拜者”。对他来说,罗斯福是“伟大**的化身,是美国总统的楷模……”。许多年以后,李普曼对人承认:“应当说我对他的继任者们不够公正,因为他们无法与他相媲美。”
    李普曼素来钦佩意志坚定胆大的人。他希望他们是强者,但他们也必须具备救世者的远见和对于民主价值观的意识。他从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以及后来的温斯顿·丘吉尔、夏尔·戴高乐这些人身上,看到了这样一批**。他们能够表达人民心中的难以言喻的愿望,帮助人民克服莫名的恐惧和无济于事的怀疑。他曾经写道:“透过一种情况的表象而看到其内在实际,从而采取行动的能力,正是政治家的素质所在。”
    李普曼崇拜西奥多·罗斯福其实不足为怪,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都是如此。他一生都对罗斯福深信不疑,这反映了罗斯福身上所体现的优良品质和李普曼的为人。名震一时的罗斯福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革故鼎新者、一个实干家、一个精力充沛而难以**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且竭尽全力去实现它。李普曼则响应这种精神。
    在李普曼的一部早期作品中(他写此书时年仅23岁,对自己的焦虑尚能直言不讳),他谈到了他称之为“弱点和那些使我们对**感到失望的因素的真正来源:思想拘束、优柔寡断、随波逐流”。他写道,在这种情形下,想象力和意志就经常被“人为的邪恶”所蒙蔽。“我们从童年时起就在羞愧和恐惧中彷徨不前,我们在迂腐的传统令人衰竭的封闭空间里活动,并且对成败得失逐渐变得愈发歇斯底里,而且还感到被恐怖的环境所包围。我们在打造软弱的灵魂。”
    西奥多·罗斯福之所以能够引起李普曼这类人的好感,是因为他克服了那些人为的邪恶。李普曼小时候就曾经对一些邪恶有所了解。他家的一个女仆——一个虔诚和迷信的爱尔兰姑娘告诉他,她曾经读过一位天文学家的预言,说世界末日近在眼前,所以他必须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向上帝祈求宽恕。这种故事给小李普曼留下了可怕的印象。此外,他也有着儿童对鬼怪和黑暗的恐惧。当他晚上一个人待在屋里时,他只能靠意志的力量来减轻内心的恐惧。后来他回忆了**晚上他是如何消除恐惧后上床睡觉的。他写道:“无疑这是我一生中*勇敢的行为。”面对着鬼怪,他勇敢地下了床,打开灯,“发现鬼原来是织花窗帘。于是我回到床上,又开了一次灯,确信鬼怪就是窗帘,心里感到无比欢欣”。
    他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明人们如何被未知事物的无端恐惧弄得怯弱无能。然而它所揭示的东西远不止此:不仅仅是他称之为“鬼怪”的危险,还有理性在他的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性是驱散黑暗的明灯,它把鬼怪变成了织花窗帘,使人能够正视黑暗、征服黑暗。理性成了一种宗教。虽然李普曼后来转而推崇他所谓的“高等宗教”的秩序和社会,但他继续信奉理性而非鬼神,重德行而轻信条。他仍在寻找能够看破“鬼怪”和“人为邪恶”的人,能够把人群中孤寂者的感情引导到更高的境界中去的伟大**。他从小就进行着这种追寻。
    李普曼没有在家里找到这种人。父亲是一个善良、正派的人,他热衷于为儿子安排一个衣鲜食美的生活,并且对儿子的成就颇为得意。可是雅各布·李普曼却绝非那种会引起人们对他奉承或讨厌的人。他慈祥慷慨,但却低能,妻子戴西把他管得服服帖帖。这就引起了李普曼对父亲的愤懑,尽管他对人对己从不完全承认这一点。他的失望和恼怒通过一种故意冷淡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并不与父亲顶撞斗气,而只是不再把他放在心上。当雅各布在长期病痛后于1923年死于癌症时,李普曼流露出一脉温情,但却没有半点悲伤。他在给勒尼德·汉德法官的信中写道:
    我不能希望他拖着残留给他的那个萎缩了的和痛苦的躯壳再活下去。获悉他的死讯后,我如释重负。当时我好像忽然忘记了他两年来的模样,而清楚地记起了从前的他: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有着一种美好的人性和无尽的幽默感。就我所知,他一生中并无奢望,对自己不存半点忧虑,甚至当他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时,也是如此。
    我们彼此并不亲近,但却和睦友好。他总是允许我做我想要做的事,即使当他对有些事并不理解时也不例外,因为他非常信任我。当我做的事情显然得到某种承认的时候,他便欣喜若狂,感到自己的信任是正确的,以致我常常不得不装出与他分享快乐的样子。
    弗洛伊德把父亡说成是人生中*令人心碎的时刻,但父亲的去世似乎对李普曼触动不深——至少他自己不承认。
    然而父亲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淡忘。李普曼从一连串他所钦佩的强有力的**人物中、从他喜欢的各种各样的长者中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些人个性强,富有亲切感,比如*高法院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政治理论家格雷厄姆·沃拉斯、法官勒尼德·汉德、艺术史学家伯纳德·贝伦森、总统顾问爱德华·M·豪斯以及内阁官员牛顿·O·贝克。李普曼从一开始就被意志坚定、勇敢无畏的人所吸引。一些男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挂满了棒球棍和体育明星的照片,而李普曼却用拿破仑的半身像和一座反映这位皇帝从莫斯科撤退的版画来装饰自己的房间,并且还摆了一个威尼斯小划艇的船头和一幅西斯廷教堂壁画的复制品,以显示他的审美情趣。
    别的英雄则近在咫尺。其中之一就是他在朱丽叶斯·萨克斯博士开办的男校就读时的一位教师。学校坐落在离纽约第5大道不远的第59街上。当时李普曼正在为考大学积极准备历史、古典文学和数学等功课。年轻的地理教员弗雷德·汤普森把他迷住了。此人英俊、随和,有一副运动员式的身材,并且还担任着校橄榄球队的教练。“弗里茨”成了这个被紧紧束缚在妇人窝里的孩子心目中男子汉和自信心的典型。另外,他还唤起了李普曼对地理的强烈兴趣,这门学问日后支配了这个学生对外交政策的见解。
    甚至一直到弗里茨到阿默斯特学院去教授历史,而李普曼也开始从事自己的职业以后,他们俩还都保持着联系。李普曼后来承认:“他几乎是我*亲近的人。”1935年,这位良师益友去世时,李普曼曾对他的遗孀说:“他是我的**个朋友,**个老师,或者说得过分一点,一个父亲。”弗里茨·汤普森热情洋溢的笑声,他那条随和地搭在别人肩上的手臂,以及他在体育比赛中的快乐和他那交情义气,这一切都在这个与生身之父不和的孩子身上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弗里茨是李普曼所在学校破例录用的少数非犹太人中的一员。萨克斯博士用条顿人的严格态度管理着这所专为德意志犹太入集团的子弟开办的学校。萨克斯男校和它的高一级学府萨克斯学院成了纽约的犹太望族大户培养自己子弟的训练场所。而且由于学校的标准很高,它也吸引了一些有钱的天主教徒,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教区学校中那些爱尔兰穷小子厮混在一起。学校的严苛课程包括每周11小时的希腊文和5小时的拉丁文,其目的是要培养有教养的青年绅士,等到16岁时,他们就会万事俱备,既可投笔经商,也可进哈佛深造。1896年9月,李普曼和他的密友兼邻居卡尔·宾格·起入了萨克斯男校,当时他还差几天才满7岁。
    虽然萨克斯男校招生的对象主要是犹太人,它在精神上则完全是世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对那座德意志犹太富人前去顶礼膜拜的声望**的庙堂、理性和节制的圣殿——新犹太教堂的**补充。象征着美国的犹太新教的这座教堂,当时坐落在纽约第5大道与第43街的交口,后来移至纽约上城。1870年当它正式开张时,《纽约时报》曾赞扬它“**个站出来向全世界宣告了理智战胜了盲目和偏执”。新犹太教堂惊醒了欧洲人的犹太社区和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它就此背弃了规矩重重的正统犹太教,并试图通过犹太教的“现代化”把犹太人同化到美国生活的主流中来。而周围的环境也使它一改犹太圣殿的形象而更像一座基督教堂,戴帽子的女人和免冠的男子可以同堂礼拜。
    新犹太教堂中的时髦成员们像他们的基督教新教徒兄弟一样,从小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即宗教与其说是一种虔诚的表示,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契约或约束法规。新犹太教堂吸收年轻会员时并不沿袭古老的“割礼”,而是给他们行“按手礼”。1904年5月,14岁的李普曼接受了“按手礼”。然而他所受到的宗教教育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几乎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从这点来说,他跟大多数与他家庭背景类似的德意志犹太人的情况差不多。他们信奉的犹太教纯属继承而来,并非表示认可,而且许多人总想把这份遗产变成一种不那么引人注意和“外来”味儿较少的东西。
    新犹太教堂也反映了德意志犹太人想把自己与下东区那些未经同化的兄弟们隔离开来的意愿。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移民浪潮给纽约带来了几十万犹太人,他们中大多数是东欧**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血腥屠杀时逃亡出来的难民。这些人贫困落魄,依赖犹太人居住区为生,政治上则往往信仰社会主义,他们在那些素有教养的德意志犹太人面前如此相形见绌。上等人住宅区里有这样一种说法,说那些咋咋呼呼、毛手毛脚的新移民败坏了犹太人的名誉。于是一个犹太人自己搞的“排犹运动”发展起来了。新犹太教堂的长老赞扬自己的教民摒弃了“中世纪的精神桎梏”,扫除了“东方人的特征”。“东方人”一词实际上成了“俄罗斯或波兰犹太佬”的婉称。《(美籍希伯来人》杂志同它上城的读者的这种情绪一唱一和,它宣称“美国主义与东方主义的同化……将永远不会发生”。
    李普曼一家同样也对“东方主义”很反感。虽然他们根本不能与钟鸣鼎食的希夫、华伯和洛布等家族平起平坐,但他们也认为自己是纽约犹太社会的一部分。几乎每年夏天,他们都要去欧洲旅行,有一次竟带着李普曼远游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为了与他们引以自豪的德国文化相适应,他们往返都是乘汉堡一美洲轮船公司的轮船,而且总要在巴登巴登、卡尔斯巴德或马里安温泉戏水畅游。在两次旅行的间歇时期,为了躲避纽约城的酷暑,李普曼一家便前往萨拉托加,或到以“犹太新港”闻名的泽西海滩去。
    然而,李普曼一家的生活并非总是这般豪华。他的母亲戴西·鲍姆出生在离第3大道不远的第84街一所朴素的木房里,房子带一个花园和一道篱笆墙。他的父亲雅各布小时候日子过得更俭朴,他住在切尔西区西22街。哈里斯·鲍姆在美国开始自己的生涯时是一个肉类批发商,而雅各布的父亲路易斯-李普曼是一个服装制作商。
    雅各布年轻的时候同父亲及两个弟弟亨利和利奥波得一起经营家庭企业。他们的店铺在第4大道和王子街相交处的一座商业大楼中占据两层楼(现在那个地区叫苏荷区),一层用来作销售和陈列部,另一层是裁剪和缝纫车间他们是*早使用机器剪裁的服装公司之一,生意很兴隆。这就为几个兄弟提供了虽然算不上**,但也颇为优裕的生活。
    直到戴西的父亲去世后,雅各布才真正有了钱。哈里斯-鲍姆的生意已经从肉类做到房地产上去了。他很精明地买下一些商业区的办公楼和住宅区的公寓。到他死的时候,他已经腰缠万贯了。鲍姆把财产全部留给了妻子,她死后则归西所有。这就使得李普曼一家得以搬到东79街123号一幢舒适的楼房里,后来又迁居到东80街46号一栋更豪华的住所。而且这笔遗产也使雅各布能从服装生意中退出来,去做更有绅士气派的事,比如旅行、欣赏美术作品、到**饭店愉快就餐等等。结果他的腰围以及他对艺术的鉴赏力都大为增加了。
    雅各布和戴西晚上很少在家,除非是招待朋友。他们总是去听音乐会,看戏或者赴宴。每年夏天,当纽约的社交生活逐渐冷落下来时,他们便到欧洲去洗矿泉浴或参观博物馆。李普曼和外祖母也总是和他们一起去。老太太自从哈里斯·鲍姆去世后就一直住在李普曼家。总之,这家人对自己的家庭感到心满意足,他们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雅各布面色红润,身体由于过分地纵情享乐而有点肥胖。他性情善良,很容易满足,只是意志有点薄弱。戴西像一只光彩夺目的飞虫,兴致勃勃,举止端庄,她是亨特学院毕业生,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几个女子享受高等教育的。她的母亲鲍姆太太是个讲求实际的人,她尽管不是知识分子,但却喜好娱乐,有文化,并且精通三种语言。她十分溺爱**的外孙,李普曼可谓家里的掌上明珠,他从小娇生惯养,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受到百般爱护,可就是由他独往独来的时候太多了。
    ……
    目录
    “世界传媒大师”丛书出版总序
    中文版序一 新版缘起
    中文版序二 理智与情感
    译者的话
    序 赫赫声名开万户
    上部(1889-1931)
    1 独生儿子
    2 哈佛生涯
    3 民众之友
    4 揭发黑暗
    5 离经叛道
    6 名望声誉
    7 自知之明
    8 虚伪中立
    9 战时总统
    10 投笔从戎
    11 咨询班子
    12 军中宣传
    13 并非和平
    14 人世图景
    15 惹人注目
    16 顶楼君王
    17 大众暴虐
    18 号角无声
    19 秘密谈判
    20 命运之人
    21 超然物外
    22 “世界”末日
    下部(1931-1974)
    23 新人新政
    24 勉强皈依
    25 动荡岁月
    26 裹足不前
    27 大门敞开
    28 举步重来
    29 虚假和平
    30 铁不成钢
    31 慌乱蠢举
    32 现实政治
    33 履薄临深
    34 逆流而动
    35 战争恐慌
    36 上层人物
    37 临阵磨枪
    38 个人哲学
    39 期待革新
    40 在新边疆
    41 神话故事
    42 当令之人
    43 反戈一击
    44 告别论坛
    45 危难时节
    年表
    编辑推荐语
    这是一个生活乐趣太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代人的暴行更加肆虐,但是某些邪恶也同样有所减退——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平等的权利已经植下了根基。唯有进步,才使世界变得更加人道与合乎理性。这是我们**可以用来衡量世界的标尺。
    ——沃尔特·李普曼
    李普曼与历史伟人的历程
    约见赫鲁晓夫他们在头等舱里刚刚坐定,机长就递过來…份苏联大使发来的便笺。克里姆林宫出现危机,赫鲁晓夫正在黑海,他希望能把这次会晤推迟一星期。“这不可能。”李普曼龙飞凤舞地在便笺上批了这句话,他们欧洲之行的计划已定,他要么如期4月10日到达苏联,要么根本不去。第二天早晨,赫鲁晓夫主席传话过来,他将如期接见他们。
    与罗斯福共尽早餐1914年春,李普曼终于达到了目的。精疲力竭的罗斯福结束巴西之行后回到纽约,邀请李普曼和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在哈佛俱乐部共进早餐。李普曼曾经写过许多关于工运问题的文章,他自愿为罗斯福起草一份关于工运问题的纲领。这时,老罗斯福从餐桌旁边站起来,紧紧握住李普曼的手,对他说,他们现在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了。
    与丘吉尔讨论二战进展温斯顿·丘吉尔想见一见李普曼,也从他在乡间的住昕赶了来。……丘吉尔弓着背坐在那里,他一只手伴着句子中的停顿挥舞着威士忌和苏打水,一只手熄去了雪茄烟。他告诉李普曼,即使“枪林弹雨日夜向我们袭来,把死亡和毀灭布满大地”,英国人也只会增强他们争取胜利的意志。
    被戴高乐奉为上宾1942年8月,当李普曼抵达伦敦时,他已经一只脚跨入戴高乐的阵营了。49岁的戴高乐将军……十分清楚李普曼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把这位专栏作家奉为上宾。他对李普曼玄乎其玄地侃侃而谈达一个多小时,大展自己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语言天赋。……这次会见给李普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确信法国找到了一位不负于其高尚品贡的代言人。
    与肯尼迪决定国务卿入选12月6日,在吃晚饭前不久,李普曼接到肯尼迪总统的电话,问他下午晚些时候可不可以来拜访李普曼。一小时内,一大帮特工人员来到这所房子,四点钟,肯尼迪到了。此时肯尼迪当选总统后还不到一个月,他是来和李普曼询问决定国务卿人选的。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