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明的博弈—16至19世纪澳门文化长波段的历史考察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明的博弈—16至19世纪澳门文化长波段的历史考察

  • 作者:刘燕玲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58443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87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文明的博弈-16至19世纪澳门文化长波段的历史考察》从“大历史”、长波段的文化研究视角,通过分析16至19世纪影响澳门文化发展的诸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递进、重构特征,重现澳门在中西两大文明的冲撞、交融中生存发展,并演化为多元文化并驻的独特城市文明体的历史过程。希冀通过研究表达如下观点:在中西文明的博弈中,中国传统文化秩序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并非止步不前,而是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历史性结构。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华文明即使在艰难时势下,也始终秉承着历史的吸纳功能和“怀柔”、开放心态,对西方文明扩张保持着理性的认识和过滤性的吸收。以期能够对认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处理民族矛盾、多元文化冲突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文章节选
    对于西方而言,16世纪是风起云涌的世纪,而东方的许多沿海地带伴随着西方贸易的扩张,形成了大大小小很多贸易港口、中小城市,并被纳入纵横交错的国际贸易网络。澳门正是从这种互动中迎来了自身的发展。因为作为一个渔港,澳门本身不足以推动其商业贸易的辉煌,正像历史上“仅有作为基本细胞的沿海渔村,还不足以开创生气勃勃的航海活动。大城市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①的道理一样。澳门正是在与周边区域这些盛载着不同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经营物产的城市和港口的交流与互动中迅速发展起来。
    1664年,神父路易士·达·伽马曾这样评述当时澳门商业文化特征:“澳门的财富来自海洋,整个城市依靠海洋而生存和季风而来。失去了它们,一切将不复存在。”②足见澳门的生���与发展与海外贸易网络及各大世界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由于明政府允许居澳葡商作为对外贸易的代理商,所以葡萄牙人独占澳门互市之利,获特许直入广州城定货交易。大约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每年广州都要举行一次为时两三个月、有时持续达四个月的商品博览会。从1580年起,更是每年举行两次。每年一月开始的冬季“广交会”,澳门的葡商蜂拥而至,购买他们要运往马尼拉、印度和欧洲的货物;而每年六月开始的夏季“广交会”上,澳门的外商又来到广州,购买货物,运往日本。两次广州商品博览会、交易会的时间,正同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相吻合。这种广交会的时间选择完全是为了便于商人们在广东购货之后,立即扬帆起航,而不至于积压资金。 *近20多年,澳门历史文化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近10年来,在越来越多年轻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推动下,其纵深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而且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从早年的泛泛而论到近年的微观探索,无疑是可喜的转变,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又需要回头用宏观视野来考察。只有这样反复不断地远观近窥,才不会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往后的深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然玲的博士论文,正是此一尝试的结果。
    以长时段的全球视角来考察澳门历史,既十分重要也极其必要,因为澳门的开埠与发展就被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结晶。换一句话说,如果文史学界不这么做,澳门弹丸之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就无从彰显。我们必须承认,西方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活动不仅改变了西方世界本身,也深刻影响了近代全球格局的走向,亚洲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而无可避免地发生了急剧变化。作为中西方对接*早、也*久远的澳门,身临其境地目睹、感受和经历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客观研究这一段历史,科学重构其演变过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对当今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和的实践也不无启示。
    葡萄牙基于其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欧洲早期航海扩张中脱颖而出,一度**世界早期全球化的潮流。在西方东扩的进程中,中西文明也由于新航路的开通和海洋贸易的大规模迅速发展而从自守封闭走向相遇、相识、相交和相融。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文化视角下的澳门个案研究
    二、与本书有关的几个主要概念
    三、澳门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四、关于澳门文化的“三个研究层次”和“四种文化向量组合”
    五、史料的审读与利用
    **章 从隔绝到撞击
    **节 15至16世纪的中华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表征——儒家文明
    二、天朝居中的华夷观念
    三、“羁縻”、“怀柔”的对外策略
    四、朝贡贸易——明清外交的基本模式
    五、15至16世纪中国人海洋观的转变
    第二节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的文化观
    一、重商主义思潮
    二、人文主义文化观与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和大航海时代欧洲人
    对东方的认识
    第三节 走出罗卡角,开启新时代
    一、分割地球——《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二、“路止于此,海始于斯”
    三、相对宽容的文化观
    四、“帝国孤女”试验和“生物社会扩展政策
    五、十字架与火剑并举
    第四节 寻找“秦人”,中葡初次接触
    一、寻找“秦人”
    二、初次接触
    三、“以柔克刚”对华指导原则的确立
    第五节 澳门渔港文化追溯
    一、海舶贸易
    二、“龙涎香”与澳门开埠
    三、澳门(Macau)名称的意蕴

    第二章 “拉丁文明”的侵入
    **节 西方政治文化移植澳门
    一、加比丹?莫尔制度
    二、侨民自治机制与议事会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西方宗教文化的渗入
    一、艰难地寻找文化契合点
    二、“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文明的差异与误读
    四、从冲突到理解与对话
    第三节 远东基督教“堡垒”的建立
    一、澳门葡萄牙教区的建立
    二、圣保禄学院的历史作用
    三、西方人对中国、澳门的早期观察
    第四节 多民族混杂社会的雏形
    一、澳门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蕃坊”制度与澳门行政管理体制
    三、明清士大夫笔下的澳门

    第三章 重商主义的兴起
    **节 白银贸易与重商主义
    一、“海禁”与澳门的勃兴
    二、“财富”来自海洋
    第二节 内陆系统与澳门港的互动
    一、“天子南库”与澳门
    二、新物品的引进
    三、澳门的佛郎机铳
    四、与内陆经济、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与周边区域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一、澳门周边水域的华商散置网
    二、多边纳贡贸易网与澳门
    第四节 传教士与澳门海上贸易
    一、“神父之船”
    二、商业贸易的中介、通译

    第四章 文化的调适与生存
    **节 岭南文化与澳门
    一、岭南文化
    二、汉文化的根基,岭南文化的底蕴
    三、澳门宗教的世俗性、本土化
    四、澳门妈祖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互动
    第二节 清前期澳门政治文化特色
    一、清前期**权力在澳门的强化
    二、康、雍、乾时期对澳门的管理策略与理念
    第三节 “礼仪之争”与澳门**政治文化的加强
    一、尊重中华纲常?恪守基督戒律?
    二、“礼仪之争”与澳门
    第四节 澳葡的文化自觉与调适
    一、“理事官”:中葡之间的双重代理
    二、澳葡与清朝权力之间的角力
    三、中葡外交关系之肇始

    第五章 葡河汉界,各美其美
    **节 澳门城市结构变化与族群文化
    一、澳门早期社会结构与族群性特征
    二、《职贡图》与澳门
    三、土生葡人族群文化模式与文化认同
    第二节 佛、道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接合
    一、郊庙文化特征
    二、庙会与“赶墟”
    第三节 多元建筑文化的糅合
    一、西方城市理念进入澳门
    二、多元居住模式的形成与组合
    三、大三巴牌坊——早期中西文化冲突、交流的“孤独见证人”
    第四节 从“多元”走向“一体”
    一、教堂与禅林的交错
    二、亚欧民俗风情的交织
    三、钱纳利、啉呱、博尔杰的澳门画
    四、“亦中亦西”的两栖文化环境

    第六章 中西方文明的交织与消长
    **节 中、葡、英三国政治文化地位在澳门的失衡与转换
    一、新一轮霸权纷至沓来
    二、葡萄牙《王室制诰》的颁布
    三、清朝统治在澳门的式微
    四、葡国的没落和澳葡政治文化的衰退
    五、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强行渗透
    第二节 “外向型经济”结构与西方消费模式
    一、“番妇”居澳合法化
    二、经济结构与消费模式的转化
    三、国际化氛围的加重和语言结构的演变
    第三节 基督教新教文化“洗礼”澳门
    一、马礼逊与澳门新教文化的传播
    二、传教士与鸦片战争
    第四节 “外压”下的西方文化传播与摄取
    一、西方新文化的传播
    二、公民意识的觉醒
    三、近代传媒的产生
    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五、资产**创新思想传播的舆论阵地——《镜海丛报》、《知新报》
    第五节 文明的消长与中葡权力文化系统的失衡
    一、“跷跷板”的失衡
    二、殖民地文化色彩的加强
    三、《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成为澳门的管理者
    四、城市文化走向“畸形”
    结论:澳门文化“递进重构”模式的特点
    与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