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西风不识字
QQ咨询:
有路璐璐:

西风不识字

  • 作者:薛巍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651442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01日
  • 页数:233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651442
    • 作者
    • 页数
      233
    •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01日
    • 定价
      ¥2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薛巍的书话在信息与观念这两个向度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他既能含蓄地点明《屠猫记》与国内轰动一时“虐猫事件”间遥远的连缀,也会顺便告诉你法国民俗中“猫”在性、巫术、偷情,乃至新婚礼上的种种隐喻;他会告诉你使女作家玛里琳•约翰逊因《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而被中国小资熟知、追捧,也会顺便拆穿《经济学家》杂志虽极少为仍健在人世的名人预写讣闻,可如此念头他们并非没有。该刊一位编辑就曾坦白:“我一直想让政治版的编辑提前写写玛格丽特•撒切尔,可那个编辑就是不干”……对可怜的单语种阅读者而言,薛巍的书话是*好的矫正和调剂。
    文章节选
    为何不是「第21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22条军规》已经出版46年了,如今“第22条军规” (catch-22)已经被收入英文字典,指“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的困境,左右为难的情况,事与愿违的做法”。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条军规不被叫做第22条。但事实上,海勒本来想把他的小说叫做“第18条军规”,因为海勒是犹太人的后裔,而在希伯来语中的每一个词都对应一个数,数字18对应的词是yud-bet,希伯来语又是从右往左读,het-yud刚好是在希伯来语中的“生命”一词。
    加里·德特(Gary Deter)在《为什么不是第21条军规?》一书中说,在利昂·乌礼斯出版了战争小说《米拉路18号》之后,海勒决定换一个数字。他和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的编辑罗伯特想把书名改成“第11条军规”,但是1960年电影《11罗汉》上映,“11”又被否定了。海勒想用“14”,但是罗伯特觉得22更有趣,重复出现的“2”还可以表示小说里数次出现的角色互换。
    《为什么不是第21条军规?》是加里在《星期日电讯报》上开的专栏“书名的故事”的结集。他选书名写进专栏的标准是:单纯阅读书本身并不能知道书名的含义,书名不是从别处引用过来的,对书名的解释并非众所周知。按说这是一个很严苛的条件,比如《愤怒的葡萄》就不能入选,因为它是引自豪威太太1861年写的《共和国战歌》: “我的眼睛已看到主降临的荣光,他正要踏平存有愤怒葡萄的地方。”
    加里却找到了50本书,而且都是人们很熟悉的书,包括《理想国》、《乌托邦》、《发条橙》、《弗兰肯斯坦》、《谁害怕伍尔夫?》、《太阳照常升起》、 《邮差总按两次铃》等。不过《谁害怕伍尔夫》很典型地符合**个条件——看完全书之后还是不知道到底谁害怕伍尔夫——但却说不上符合*后一个条件,因为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作者爱德华·阿尔比把童谣中的Wolf(狼)改成了Woolf,用她的名字暗喻女权,剧中有一位强势的教授夫人。
    柏拉图《理想国》英文书名的意思是共和国,柏拉图在书中要讨论的却不是理想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政体,而是讨论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虽然做一个有德的人在现实中总是吃亏但还是应该做有德的人?他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把它放大到**的层面更容易看清楚:**由三个**的人组成,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分别对应
    于理智、激情和欲望,以及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乌托邦”(Utopia)一词的意思是一个好的、不存在的地方。“现在的读者同意说它不存在,但没多少人同意它是一个好地方。因为按照莫尔的设想,在乌托邦中,对婚前性行为的惩罚是强迫终生独身,通奸要被判劳改,化妆品、珠宝、华服则是闻所未闻。”
    菲茨杰拉德第三部小说的名字让他很受煎熬。他在几个备选书名中反复掂量,在他跟他的编辑珀金斯来往的信件和电报中提到的备选书名有“特里马尔奇奥”(Trimalchio,古罗马小说中一位经常大宴宾客的暴发户)、“特里马尔奇奥的宴席”、“跳得高的情郎”、“戴金帽的盖茨比”、“在灰堆和大亨们中间”、“在通
    往西卵的路上”、“西卵事故”、“西卵的特里马尔奇奥”。珀金斯小心翼翼地建议菲茨杰拉德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做书名。在书已经付印的时候,菲茨杰拉德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珀金斯把书名改成“在红色、白色和蓝色下”,暗指书中写的破灭的美国梦。此后他还在推敲,写信给珀金斯说“特里马尔奇奥可能*合适”,但那时书都已经开始卖了。为什么要叫“盖茨比”呢?加里解释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而是菲茨杰拉德精心挑选出来的。“盖茨比” (Gatsby)的重要性在于gat(枪),终结了盖茨比的生命的枪。再者,“盖茨比”读起来很像法语中的动词gaspiller,浪费之意。写作该书时菲茨杰拉德住在法国,因此这并非不可能。照此说来,盖茨比就是一个被人枪杀、浪费了生命的人。
    他们为什么要匿名出书
    “据说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初的法译本书名叫《梅毒研究》,译者用这个书名掩饰其政治性,这让洛克显得很幽默——毕竟,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英国,梅毒和专制都被认为是法国人独有的苦恼。可是洛克虽然也会开这样的玩笑,他却坚持要匿名出版这部作品。”这种要求现在看来很奇怪,但是伦敦大学英语系教授约翰。马伦(John Mullan)在他的新作中提醒我们说,匿名出版曾经是“20世纪之前很常见但人们一直不觉得值得置评的一种现象,我们已经忘记了*早读《格列佛游记》和《理智与情感》的人不得不猜测它们的作者是何许人”。
    *初出版时没有署名的作品包括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蒲柏的《劫发记》、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司各特的《威弗利》、简·奥斯汀在世时出版的所有小说。18世纪*后30年出版的英国小说中70%是匿名的,19世纪*初30年里50%是匿名的。自从16世纪书名页通行之后,很多作者都觉得自己有理由要对署名保持警惕。
    匿名出书的动机多种多样。首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宗教和政治斗争如火如茶的时候,在一本会引起争论的书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等于自寻死路,至少也会让你丢掉一条胳膊。1579年,约翰·斯塔布斯被发现是一本向女王进谏的书的作者后,被人砍掉了右臂(遭遇这种侵害之后,他仍不屈不挠地用另一只手摘掉帽子并高喊“上帝保佑女王”,以表达他的忠心)。
    拜伦匿名出版他的《唐璜》的前两章,因为1816年初,他那结婚才一年的妻子忽然离去,接着提出分居的要求,他担心他那些讽刺之词在他跟妻子争夺孩子的监护权时对他不利。
    在讽刺文学于18世纪达到其鼎盛期的时候,作者又面临一种新的危险:会让一些被激怒的无赖叫出去决斗。诗人德莱顿在一家咖啡馆外因为一篇不是他写的讽刺文章被人狠狠打了一顿。因为张冠李戴而遭到毒打还不是匿名出版带来的**的不公正的结果。作者因为匿名能躲过一劫,印刷商或杂志的编辑就成了报复的目标。
    除了保护自己之外,匿名也被用于自我推销。司各特和蒲柏等人把隐藏自己的身份当做挑逗读者的手段,跟读者玩捉迷藏,引发读者对作者身份的兴趣。司各特曾经写道:“当我结束一次愉快的旅行回来之后,发现《威夫利》风靡一时,公众在紧紧地追问作者的名字,这让我感到特别满足。”
    对这种做法,现代人也并不陌生。1996年1月,一部名为《原色》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斯坦顿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努力赢得党内初选的故事,书中的情节跟克林顿的事迹非常相像,该书在护封上说它是“知情人对初选的竞选过程的亲身经历”,书评人都看出它记述的是克林顿1992年竞选总统的一个阶段,不同寻常的是该书封面上署名是“匿名”。媒体猜测作者是克林顿年轻的顾问乔治.斯蒂芬普洛斯。结果乔治不得不屡次出面予以否认。每一种新的猜测都会提升它的**。在出版一个月之后,制片人和导演迈克.尼科尔斯购买了它的电影改编权。笔迹鉴定*
    终解开了这个谜团。 《华盛顿邮报》拿到了上面有手写笔记的书稿,笔迹专家把它和数位政治记者的笔迹作了比对,随后《华盛顿邮报》宣布美国《新闻周刊》的专栏作家乔.克莱因是《原色》的作者。同**,克莱因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此事。起初他以为别的记者会感到很有趣——他还带着特地买的假鼻子和胡子去宣布此事,但迎接他的是一些愤怒的人。《纽约时报》的社论说克莱因和他的同谋、美国《新闻周刊》的编辑梅纳德的行为“违反了记者、严肃的出版物和他们的读者之间基本的协议”。克莱因的另一家雇主CBS接受了他的辞呈。
    匿名或以笔名出书,还使得作者有机会为自己的作品发表好评。1963年,安东尼.伯吉斯在《约克郡邮报》上评论自己以“约瑟夫·凯尔”为笔名出版的小说《恩德比先生的内心》,该报因此而解雇了他。
    *古怪的书名
    英国《书商》周刊2008年2月22日启动2007年度“*古怪书名奖”的评选活动。 《书商》网站当天在网站主页上开辟投票区,列出出版商、书商和图书管理员提名的6本非小说类英文书籍书名。*终结果定于3月28曰公布。
    这6本书依次为《俾格米恋爱女王折磨我》、《怎样写一本写作指南》、《女人是人吗?及其他国际对话》、《奶酪问题已解决》、《终止恋爱关系,请从双腿开始》和《绍森德等地人物志:从卡努特国王到好感觉医生》——得票率*高的是《终止恋爱关系,请从双腿开始》(35%)。
    2007年是《书商》 “*古怪书名奖”创立30周年。1978年从**评选中胜出的是《第二届国际裸体老鼠研讨会会议记录》。去年得主为《美国东北部迷失的购物车:现场鉴别指南》。2006年,《不知道自己是死人的人们:怎样缠住值得信任的旁观者并且会做些什么》获此奖,《牛角积蓄管理:从东方至南非的*低标准和*佳实践》屈居亚军。荣获过此奖的书还有《给你的马穿上防弹衣》。
    对于该奖项和今年的提名,《卫报》评论说:“你会注意到提名名单上没有作者的名字。这很有意思.在提到某本书时,人们通常会对作者很礼貌,同时提到作者的名字,尤其是在《书商》杂志上。但这次他们没这么做,也许是因为有趣的不是作者的名字。这也有助于把这些书变成笑话,但它们并不都是笑柄。比如1992年的获奖作品,约翰.特里默的《如何避开大船》,那些有可能被大型轮渡撞上的游艇的船员就很欣赏这本书里浓缩的智慧。对上万名被酪蛋白不渗水的问题所困扰的奶酪制作者来说,麦克斯威尼的《奶酪问题已解决》令他们感激不尽。对于绍森德等地,他们以出了卡努特国王和好感觉医生这样的人物而感到自豪,这有什么好笑的呢?这一奖项,并不是全然无辜得有趣。在世者中*杰出的女权主义者凯瑟琳·麦金农也许是有点好斗、没有幽默感,但看到她*近的作品《女人是人吗?及其他国际对话》出现在候选名单上一定不会令人感到高兴。在这种欢呼雀跃的庆典中,我察觉到一丝旧式的文化上的高傲态度,英国人那种对学术、好心人和专家的轻蔑。尽管去享受这一奖项带来的乐趣,但是要记住,根据书名判断一本书比根据封面判断一本书还要糟糕。”
    让我们举几个不会因为被提名而让作者受到伤害的古怪书名吧。英国《哲学家》杂志的编辑朱立安.巴吉尼写有一本《自愿被吃的猪:1OO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自愿被吃的猪”是其中的第5个哲学问题,讨论的是动物伦理,故事来自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系列中的《宇宙尽头的餐厅》。柏格反对杀生,吃了40年的素,可突然他可以吃肉而又不违背良心了,因为有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会说话,更重要的是,它还自愿被吃。但可能是由于长年吃素造成的条件反射,或是内心痛苦的表现,这种肉端到柏格面前时,他禁不住作呕……
    有一本美国人写的逻辑谜题集,书名叫《这本书叫什么?》,译者说该书的*大特色在于“念念不忘以自指句(自指涉)为核心”。《怎样写一本写作指南》之所以显得古怪,也是因为这个书名本身也是一个自指句:它教人写一本写作指南,它本身也是一本写作指南,问题在于,在这样的指南被写出来之前,没有人会写这样的书。如果在这样的指南被写出之前,就有人可以写,恰好证明人们不需要它。所以它要么无法出现,要么没有必要出现,可世界上还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我觉得*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的古怪书名是,《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的作者柯拉柯夫斯基的另一部书《与魔鬼的谈话》附录中的一个标题:不从事花园耕耘的5大理论。“不堪忍受园艺劳动的人,是需要理论的。不从事耕耘而又提不出不耕耘之理论的做法是肤浅的。”作者就设想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这5种理论分别会如何证明不应该去耕耘花园。此举有趣而又巧妙:用宏大的理论解释这一问题是用大炮打蚊子,也证明理论可以被用于达成不正当的目的,从而瓦解理论本身。
    25本书一起读
    看电视换台的间隙看到一个教老外学中文的电视节目的片段,一位中国姑娘和一个老外站在鼓楼上,姑娘说:“我们中国人喜欢重叠数量词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比如风景要一点一点地看,街要一条一条地逛。”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要一本一本地读……
    不过我猜很多人都是同时看很多本书,哪怕是外出旅行的时候也不会只带一本书。比如头天晚上我拿起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挑着看。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之前,他说亚里士多德附带说了许多非常有趣的话:“他告诉我们说应当在冬天吹着北风的时候受孕。人们不应该结婚太早,结婚太早生下来的就会是脆弱的女孩子,妻子就会变得淫荡,而丈夫则会发育不全。结婚正当的年纪,男人是37岁,女人是18岁。”第二天我又翻看《智高无上——当我啃完大英百科全书》。读着读着发现同时读多本书的一个好处,在A卷的*后作者写道:“亚里士多德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因为有一个奇怪的巧合,当他37岁的时候,他迎娶了一个18岁的姑娘。他将自己的老色鬼行为合理化为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对此我表示赞赏,我不禁咯咯地笑起来,好莱坞可有不少亚里士多德派的人物。”
    2007年8月23日的《独立报》上刊登了一篇德波顿访谈。这位36岁的哲学家12年前开始出书,著有《哲学的慰藉》、《拥抱似水年华》、 《旅行的艺术》等。他在访谈中说,他的客厅里散落着几百本书,都是随手捡起来就可以读下去的那种,普鲁斯特全集、弗洛伊德全集——“每个图书馆都应该有,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查阅他们的书,当你患了神经症,担心什么或者沉迷上了什么,只要出了点问题,你就需要翻翻。读书是我的一个癖好。我通常同时读大约十本书,现在我在读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杰夫·代尔(Oeoff Dyer)、伍尔夫、村上舂树、罗兰·巴特、保拉·安东里尼、司汤达和菲利普.罗斯的书。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带这么多书去海滩。”德波顿有2000多册藏书,这不算太多,据说李敖的藏书*多的时候有七八万册。不过德波顿在不停买书,每个礼拜买一两本,或者一买就是20本。
    无独有偶,2007年8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有篇随笔——《为什么我不停地开始看另一本书》。作者乔.昆南说:“我的很多女性朋友同时读一两本书,我的男性朋友说他们总是一段时间只看一本书,我怀疑这只是他们的一个愿望。我同时看的书从来不少于25本。我不是指《芬尼根守灵夜》那样的需要研读的书,我说的是放在床头几上、不看完就不会放一边的书。开始阅读一本新的书能让人心旷神怡。我不想再过5年才知道《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如何写就的,我也想知道《南北战争》的作者谢尔比·福特对石墙杰克逊被孤零零地埋葬的手臂作何感想,这两本书我粗略地看了400页了。几个星期前,我看了《煤:一部人类史》、4章《八月炮火》和关于上瘾的故事集。同时我还在看《亨利·米勒论写作》和麦维斯·加兰、马赛尔·埃梅、约翰·麦克葛汉、托马斯·曼的小说——他们写的都跟上瘾无关。我的注意广度很宽,记性好,几个月之前我看过的书,再拿起来能从上次看到的地方接着往下看。一位棋手曾经对我说,好的记忆力能为一个智力平平的人制造出聪慧的光环,让他说对了。”
    乔觉得他一本书还没看完就开始看另一本书的原因是,通常书的前70页都特别精彩,开头都像房屋失火一样火急火燎的,但慢慢节奏就慢下来了。有人说,读者通常看到60页的时候就会把书丢下。这是因为出版社的编辑鼓励作家把精彩内容都堆到开头几章——也是**会被阅读的几章。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为例,也是开头比较精彩,夹叙夹议,小时候她养的一只鸟死了,她用一个缎料花做衬里的纸盒把它装起来埋在高地上,上面还覆盖着鲜花,75岁的她说:“也许有些人生来就喜欢丧葬或观看葬礼。人类���是没有这一生性,那么考古学家也许就不存在了。”后面她周游世界的部分,就只感觉她在罗列去过的景点和同去的旅伴了。
    编词典疗伤
    10年前,西蒙.温彻斯特在《教授与疯子》一书中讲述了《牛津英语词典》的幕后故事。从1880年开始编写起,该词典的编委会每星期都会从一家疯人院收到一个叫威廉.迈纳的人提供的对词语的释义以及他在书中找到的例句。近20年间,迈纳一共贡献了一万余个词条。当《牛津英语词典》的总编詹姆士.莫瑞前往疯人院拜会迈纳时,却惊愕地发现他心中仰慕已久的博学之士竟是疗养院的病人,而非他以为的疯人院的院长。后来人们得知,威廉·迈纳曾经是一名医生,在南北战争中因为目睹了太多的恐怖场面而精神崩溃,后因滥杀无辜被送人疯人院。20年间,他都不断地在进行疯狂的自我**——通过单调、沉重的编纂王作来虐待自己,涤清心中的罪恶感。
    *近,美国记者约书亚·肯德尔挖掘出了《罗热类语词典》幕后类似的故事。
    ……
    目录
    为何不是「第21条军规」?
    他们为什么要匿名出书
    *古怪的书名
    25本书一起读
    编词典疗伤
    阅读的生物基础与社会意义
    无行的文人
    声誉经济学
    创意**在哪里落脚
    大厦情结
    牛奶可乐经济学
    我代表人民奖励你
    向美丽征税
    语言学家的乐与怒
    禁而不止的脏话
    女性统治的世界
    中情局秘闻
    哲学和流行文化亦敌亦友
    未来属于运算师
    语言本能是否存在?
    发掘你的经济学家潜质
    相信直觉
    借助数学看世界
    微物之神
    扑克玩家
    拉丁语的妙用
    嘻哈族的马基雅维里
    讣告阅读之趣
    **.叩的民主化
    狗在书中猫在网上
    测谎之难
    说不尽的脱衣秀
    盗亦有道
    医界的真相
    贵妇伊迪丝·华顿
    笑是一种社会姿态
    人生模仿象棋
    五角大楼的建成
    AK-47为何如此泛滥
    选民的头脑
    打破钟形曲线
    冯内古特
    金斯利·艾米斯其人
    势利眼鉴定指南
    钢铁奇想
    误读《在路上》五十年
    房间是你心灵的窗口
    算一算概串
    机器人公敌
    魔术师、诗人和情人
    达·芬奇:我要的形式在哪里
    *聪明和自作聪明
    葡萄酒生死存亡的时刻
    下为天然食品折腰
    间谍手记
    摇摆的正义天平
    唯有歌者留其名
    阐释夜晚
    天才工厂
    深蓝色大海上的恶魔
    垃圾的隐秘旅程
    我们的身体如何说话
    奥本海默的悲剧
    意外的杰作
    持久的哥特风潮
    以荣耀为佳
    威尼斯能拯救自己
    伍尔夫 别看是个病人
    食欲的奴隶
    追寻食物来源之旅
    餐桌上的恐怖
    理解顾客
    我们能谈谈吗?
    天才只是练习得当的人
    美国草坪迷
    弱者的处世之道
    编辑推荐语
    书评人 黄集伟:穿越如海信息中繁多华而不实的“古罗马地层”,亲手触摸掩蔽其中原汁原味的典籍与华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薛巍再想换马甲,“贝拉丁”三字可作备选。
    **出版人 杨葵:阅读书,读闲书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从薛巍的书话中可以发现外国人真是闲得发慌,他们会去通读《牛津大词典》,找《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隐藏的数列。我们不妨学学如何闲读书而又读出门道来。
    专栏作家 小宝:聚天下奇书品而荐之,不亦乐乎!
    文字的不同排列便形成了不同的意义,而意义的不同排列便形成了不同的效果。——帕斯卡尔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