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企业技术创新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企业技术创新论

  • 作者:刘友金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17811
  •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01日
  • 页数:262
  • 定价:¥1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本书主要是基于作者主持的一项原煤炭部基金、一项湖南省社科基金、一项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基金以及作者为主要研究人员所参与的一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一项日本东京大学合作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的总结。
    第二,本书是以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从写作顺序来看,分理论、机制、管理三大块,依次系统地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紧扣企业层面,突出操作性。
    第三,本书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力求借鉴和采用其他相关学科的*新研究手段以及数学建模和数学分析方法,如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止决策方面就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方面就引入了模糊数学方法。
    文章节选
    **章 导论
    **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源起
    经济学家总是把技术创新与熊彼特联系在一起。的确,“约瑟夫•熊彼特在他整个一生中都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理解资本主义增长动力中的**作用。他的伟大著作《商业周期》(1939)是完全聚焦于技术创新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不稳定性的历史作用上。”⑴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成为了后人,以至今天依然还是人们研究技术创新的一个基本框架。耐人寻味的是,早在熊彼特之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就相当重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尤其是马克思对于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以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框架中对技术变迁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关系的剖析,对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提出更是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在技术创新研究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以说是一部关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著作。同样的思想还体现在他更早的《论警察��的讲演中。[2] 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科技成果到**商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步伐越来越快。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因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发达**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从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到**商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时间,在20世纪初以前大约30年,到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大致为10年,至20世纪下半叶缩短至5年左右。这说明,世界经济的竞争更加明显地体现为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因而,作为技术进步核心和关键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潮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经济学家们不断地鼓吹: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得科技者得天下。
    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首先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不过,熊彼特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和技术创新的观点,但没有明确界定“技术创新”(Technical Innovation)。他把“发明”看作是新产品、新工具、新工艺的开端,“创新”则是结尾,“发明”(Invention)只停留在“发现”(Discovery)阶段,而“创新”则与“应用”(Jnaplementation)相联系。
    直到本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表述,依然莫衷一是。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目录
    前 言
    **章 导论
    **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源起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技术创新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
    第二章 企业技术创新内容
    **节 企业产品创新
    第二节 企业工艺创新
    第三节 企业服务创新
    第三章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节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模型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性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因素分析
    第四章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节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构成要素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模型
    第三节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障碍分折
    第五章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
    **节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内涵与要素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产权激励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激励
    第四节 企业技术创新政府激励
    第五节 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
    第六章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节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集聚效应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环境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环境
    第四节 企业技术创新人文社会环境。
    第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节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过程
    第四节 几种典型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第五节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创新
    第八章 企业技术创新决策
    **节 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与评价方法
    第三节 企业服R&D项目的中止决策
    第九章 企业技术创新组织
    **节 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第二节 技术创新演进与组织变革
    第三节 企业虚拟技术创新组织
    第十章 企业技术创新扩散
    **节 技术创新扩散内涵与扩散行为主体构成
    第二节 技术创新扩散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第三节 技术创新扩散的定量模型
    第十一章企业技术创新评价
    **节 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附一: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及其启示
    附二:R&D能力企业内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