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华文化史(上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华文化史(上下册)

  • 作者:冯天瑜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58767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01日
  • 页数:932
  • 定价:¥7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曾获中国书奖一等奖和首届**图书提名奖的《中华文化》的*新修订。由文化史名家冯天先生主笔,何晓明和周积明两文化史新锐合力,以宏大的构思、颖的理论、丰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本书既可作为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
    本书曾获荣誉: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届中国**图书奖提名奖(1994年),**届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5年)。
    文章节选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转移的地理前提
    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等等中介,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时,就有必要从文化赖以发**展的地理背景的剖析入手,并进而探讨中��地理背景的诸特征与中华文化诸特征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因此,以下我们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具体分析,都不是从纯地理学眼光出发,而是从地理学与文化学相交融的视角**开去,我们姑且将其称之“文化地理学角度”。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中华民族栖息生养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出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剧。当我们把中华民族数千年间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文化于斯的这片空间置于世界地理的总背景上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特征——它的领域广大,腹里纵深,回旋天地开阔,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形成一种恢弘的地理环境,这是其他多数古文明的发祥地所难以比拟的。
    埃及文明滋生于尼罗河**瀑布(今阿斯旺附近)下游。其中被称作“下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面积约有二万四千平方公里,加上被称作“上埃及”的一千多公里长的狭窄河谷平原,宜于发展农业的地域共计不超过四万平方公里。在这片因尼罗河泛滥而凝集的沃土以东,是地势高峻起伏的东部沙漠,以西是浩瀚无际的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埃及人创造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依托于那片被大海和沙漠围护着,由尼罗河所滋润的三四万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称埃及为“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化乃是尼罗河的恩赐,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发轫于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今土耳其东南部与伊拉克交界处),以后,受到干旱威胁的人们为寻求饮水和灌溉之便,进入底格里斯一幼发拉底河河谷,开垦两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在两河流域以东,是险峻的扎格罗斯山脉和干燥的伊朗高原,以西是叙利亚沙漠。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得以繁衍的区域,大体限于两河流域适宜农耕的几万平方公里,加上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滨海地区,组成所谓的“肥沃新月带”,比埃及文化依托的尼罗河河谷及三角洲面积较为阔大,但格局终究有限。
    希腊文化起源于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滨海小平原。在这些被崇山峻岭所包围的面对海洋的土壤贫瘠的小平原上,形成若干个面积数百至数干平方公里,人口几千到几万的城邦,其中的泱泱大国如雅典,极盛期的人口也不过二十五万。由于负山面海,**狭窄,向海外展拓成为希腊诸城邦的出路。
    ……
    目录
    题记
    导论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和深刻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结构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学中地位确立和发展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章 “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与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不结合的产物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近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之论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 展的中介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
    第三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转移的地理前提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础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转移提供纵深**
    第三节 中华文化圈的周边环境
    一、东亚陆海关系
    二、东方海洋现比较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
    五、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
    第四节 东亚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传播的功能
    二、东亚大陆的地理独立性与中华文化发生期的独自完成及其双重意义
    三、中国人突破隔绝状态的努力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四章 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余论
    下编 中化文化历程
    **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二章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
    第十一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上)
    第十二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下)
    结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