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QQ咨询:
有路璐璐:

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 作者:贾英健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6560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384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10076560
    • 作者
    • 页数
      384
    •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01日
    • 定价
      ¥4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公共性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突显出来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时代的突出论题。本书从公共性这个新的研究视域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之前已有的公共性资源进行历史梳理,围绕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生活世界这一公共性平台,着重从实践、人、社会、历史等四个方面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公共性维度,以及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哲学所具有的唯物主义的公共性新质,并对其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阐发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使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在公共性视域中得到彰显,对我们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节选
    **章 马克思哲学以前的公共性传统
    作为一名西方哲学家,马克思哲学思想无疑扎根于西方哲学传统的理论厚土。从直接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来源于近代德国的古典哲学,但是,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凝结着自古希腊哲学产生以来西方人历史久远的哲学智慧。对马克思来说,无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还是对古希腊哲学的解读,都表现出了他对西方哲学两千年发展经验与缺憾等问题的思考、探索和会通。公共性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如此,它不仅产生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公共性问题及其探解,更使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不断展开和丰富。因此,对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问题要放到西方哲学公共性传统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孕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理解。那么,西方哲学的公共性传统给马克思哲学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显然,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尽管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可,这就是对哲学本身——它的本性及其功能作何理解的问题。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说到底就是对作为哲学存在的根据和理由的合法性进行追问的问题。与其他学科不同,哲学的追问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哲学可以是非理性主义的,但其哲学主张却必定要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否则,便不是哲学”。因此,理性是哲学的灵魂之所在,对哲学问题的探讨也应该在理性的框架内进行。不过,人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理性方式进行哲学追思,又与其对自身本性即人性的认识分不开的。人之为人是一种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于一身的_二重存在物。无论是从哪一种存在来说,都体现了人之所具有的超越性本性,它们不仅使哲学成为必要而且也得以可能。人的自然存在,构成了超越的对象;人的社会存在构成了超越的必要;人的精神存在构成了超越的动力,并使超越成为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说“哲学的根由之根于人的存在本身。在此意义上,哲学不过是人的本然的存在方式,而人不过是形而上学的动物”。……
    目录

    导言 公共性:马克思哲学解读的当代视域
    一、解读马克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重要话题
    二、公共性: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语境及其当代凸显
    三、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主要进路
    四、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存在问题
    五、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主旨、方法和创新
    **章 马克思哲学以前的公共性传统
    **节 西方哲学史中的公共性
    一、本体论哲学的公共性承诺
    二、主体性哲学的公共性论证
    第二节 传统人性论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质
    第三节 理性的传统及其局限
    一、从客观理性到主观理性的争论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
    三、普遍理性与特殊理性的矛盾
    第四节 政治**与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矛盾
    一、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的同一
    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的分立
    第二章 回到公共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界
    **节 回到生活世界的开启
    第二节 现实生活世界的公共性解释原则
    一、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世界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公共性特性
    第三节 生活世界之公共合理性
    一、异化生活:现实生活世界的“非现实性”批判
    二、理论批判:马克思对前人异化理论的批判性超越
    三、走进合理性的公共生活世界
    第三章 “改变世界”的公共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节 传统哲学的实践理解与马克思新实践观的诞生
    一、古希腊时期的实践观点
    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实践观念
    三、马克思新实践哲学的崛起
    四、马克思的公共实践观
    第二节 交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公共性之重要维度
    一、从实践到关系: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层跃迁
    二、交往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维度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公共性意蕴
    第三节 “改变世界”的公共理想和价值主体的发现
    一、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公共理想
    二、对传统人类理想模式的批判与超越
    三、人类公共理想的实践阐释
    四、人类公共理想的实践主体的发现
    第四章 “公共人”的**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人本立场
    第五章 社会共同体价值本位的公共性理念: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新质
    第六章 历史的公共性与公共性的历史: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生学视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