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 作者:[美]罗威廉 鲁西奇 罗杜芳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90719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473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商贸的繁盛,就业的增加,汉口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其增长主流来自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本书是本者《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的、关于19世纪汉口社会历史综合性研究的第二部分,它将“城市人口”作为**进行了讨论,其内容涉及汉口城市人口总量、人口移动、人口异质度增强等。通过本书,作者将从汉口人口构成的研究中证明汉口社会的移民性特征。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文章节选
    第1章 市民
    有关中华帝国晚期历史的热烈讨论之一涉及明清时期城市中“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比如,牟复礼(F.W.Mote)曾坚持认为:在中国,没有我们习见的西方中世纪以后所发生的独特的城市化:
    在中国,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间清楚的分野很早就消失了,尽管这种分野在世界上许多别的地方曾长久地存留下来,直到近代才消失,而在其他文明中,这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城市心态。在中国,这种心态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在���国时代开始时似乎就已经消失了,它消失得如此之早,以至于那种城市优越感荡然无存了。
    罗友枝(Evelyn Rawski)则要谨慎一些,她*近总结说:在文化方面,清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可能远不及近代早期的法国那样明显。
    然而,其他一些西方学者却指出:早在宋代,中国就已出现了富于生机的“城市文化”,并对此作了描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们则就晚明时期出现的“市民”类型作了长期的考察,认为这种“市民”超越了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摆脱了土地的桎梏,并起而反抗封建政府的压迫。*近,姜士彬(David Johnson)系统地阐述了对牟复礼观点的反驳意见。概言之,他认为市民的出现可以前推至唐代:
    由于城市社会和经济生活变得日益复杂,真正的城市文化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习以为常;“城市”的概念(相对于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悉的“帝国”不同层次的行政**而言)被纳入了公众语汇之中……就城市自身而言,“城市”这个概念,首先是远离人们熟知的乡村村庄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此密切相联系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城市居民不同于农民。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还远未结束。实际上,这样一个涉及根本性认识、且关涉面广泛的问题,很难得出特别肯定的答案。但是,通过对汉口(一个在人口来源和职业方面都无比复杂的城市)的实例研究,势必将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一些中国城市里,存在着一种作为“市民”的共同身份的强烈意识和独特的城市心态。本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探讨此种“市民意识”与“城市心态”的内涵。
    ……
    目录
    绪论:现代化早期的中国城市
    **部分 城市
    第1章 市民
    一、城市心态和文化
    二、传媒与政治生活
    三、职业结构
    四、生产组织
    五、城市化移民
    六、**
    七、精英和社团意识
    八、结语
    第2章 城市空间
    一、地产
    二、空间结构
    三、土地配置
    四、居住方式和街区结构
    五、活动**
    六、结语
    第二部分 社区
    第3章 大众福利
    一、**主导:救灾
    二、**主导:仓储
    三、**与社会共同主导:公益机构
    四、社会主导:善堂体系
    五、常规化的大众福利:粥厂与“冬防”
    六、结语:城市社区的制度化
    第4章 公共设施与公用事业
    一、城市建设
    二、防洪
    三、防火与消防
    四、公用事业
    五、文化机构
    六、结语:公共领域的兴起
    第三部分 冲突
    第5章 冲突的结构
    一、犯罪和社会病态
    二、群体纠纷
    三、礼仪之争:龙舟赛
    四、民众抗议
    五、结语:冲突与社会整合
    第6章 危险**与劳动**
    一、地痞
    二、退伍乡勇
    三、难民和流浪汉
    四、劳工帮伙
    五、结语:19世纪汉口的“危险**”
    第7章 忠实的信徒
    一、造反者
    二、民间秘密教派和会党
    三、排外主义
    四、结语:市民与外来者
    第四部分 控制
    第8章 控制力量
    一、驻防清军
    二、自卫:城市团勇和汉口城墙
    三、保甲
    四、1876-1883年间内部**之强化
    五、结语:没有警察的治安
    第9章 危机与应对
    一、反叛者、动因和时机
    二、密谋
    三、参与者的地域来源及城市在危急时刻的反应
    四、反叛乱动员的机制
    五、总结和余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辑推荐语
    城市再推出另一部同样分量的著作。但他确实做到了。的确,很少历史学家能像罗威廉这样,拥有丰富的实证经验和深邃的洞察力。这部著作是罗威廉在*佳状态下撰写的,其*重要的贡献在于将中国与欧洲进行严肃认真的比较,从而有助于将中国历史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知识背景下加以考察。这实是一部匠心独运的著作。
    ——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
    随着本书的出版,罗威廉有关河港城市汉口历史的研究终于宣告完成。这可能是迄今有关中国社区个案研究中涉及*为广泛、*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同时,通过充分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并与其富有创新的思考相结合,罗威廉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特征,提出了一些总概性认识。
    ——戴维•斯特兰德(David Strand)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