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道德原型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道德原型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 作者:蒋一之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61353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56
  • 定价:¥2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道德原型是道德意识在心理范畴上的原本模型,是构成人们道德意识活动的基础的先在形式和倾向性。它是祖先精神遗存和个体后天经验的凝结。通过先天制约与后天建构的统一、生物机制与文化机制的互馈,道德原型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异质同构”,作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可以在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找到对应物,可称之为文化道德原型。
    道德原型天然地包含着个体道德发展的各个维度。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个体内外部道德原型经由主体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内涵丰富的整体发展。
    内隐学习是道德学习的基本形式。内隐道德学习既以道德原型为基础,又以道德原型为内容。道德价值的直接教学在促进个体道德学习的效率和建构新白勺道德原型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322
    文章节选
    二、文学艺术领域的“原型”概念
    文学艺术领域的“原型”概念(英文用“archetype”表示),集中反映在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派别
    “原型批评”中。该流派*主要的理论动力来自以弗雷泽(J.G.Frazer,1854-1941)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弗雷泽在巨著《金枝》中比较研究了多种民族的宗教仪式,提炼出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这种从社会方面研究无意识象征体系的做法影响到文学批评,使得从神话和仪式的角度研究文学蔚然成风。人们相信,弗雷泽所谓的世界性仪式深深地植根于种族的记忆里,而这种“种族记忆说”正是荣格“原型说”的先声。实践“原型批评”的人物较多,*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诺思洛普·弗莱。虽然不同学者对原型的解释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论,这一领域对原型的解释既以荣格原型观为渊源,又突破了荣格原型概念的范畴。
    荣格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初衷是探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为集体无意识原型找寻到一条表现的途径。如前所述,在荣格本人的概念中,原型是难以言说的。要认识原型,只有借助原型意象,而原型意象*集中地体现在艺术领域。通过探究“隐藏在艺术意象后面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始意象”②,可以认识原型。荣格之所以认为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和原型,主要有以下两点理由:
    首先,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它不断地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并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威尔森的《社会生物学》和道金斯的《自利的基因》相继出版,提出了“自利的基因”(selfish gene)和作为“文化基因”的“模因”(meme)概念,开辟了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新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伦理学的利他行为的新路线。本来,循着这个研究思路,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道德及其发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是可望取得重要的成果的。
    其实,在稍早的70年代初期,柯尔柏格就已经看到:“道德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普遍的人类移情倾向和公正倾向不断的重新组织并使之变得更加合适的过程”。这种“普遍的”“人类移情倾向”和“公正倾向”,实质上就是皮亚杰所说的“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的前提--“先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也就是康德式的先验的“图式”。只可惜,作为0理学家的柯尔柏格,似乎对其本身不感兴趣,或者找不到充分的证据,没有或者不能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予以研究,因此只能把其作为出发点,存而不论,从而把精力集中于心理学的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的研究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此,我曾经觉得:关于伦理范畴、道德价值的发展研究,应该有一个文化学与心理学、人类总体的历史发展和人类个体的心理发生的“新的综合”;“在研究方法上,建构主义的探讨可望推及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中知情意行诸要素以及由此组成的道德发展整体的研究并得出富有成效的结论--如建立一门从结构 发展角度研究道德或伦理的个体发生和人类发生的学科--发生伦理学”。
    目录
    导论
    一、古老的命题与当代道德教育的困惑
    二、当代多学科研究与原型理论的启示
    三、本书写作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章原型
    **节“原型”概念的多学科阐释
    一、分析心理学领域的“原型”概念
    二、文学艺术领域的“原型”概念
    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原型”概念
    四、其他学科领域的“原型”概念
    第二节原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原型的基本内涵
    二、原型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道德原型
    **节“道德原型”在思想史上的踪迹
    一、伦理学的良心说与道德直觉说
    二、道德进化论
    三、分析心理学的道德说
    第二节道德原型界说
    一、道德原型的涵义
    二、道德原型与良心(知)
    三、道德原型与道德直觉
    四、道德原型与道德图式
    第三节道德原型的生成、发展与表达
    一、道德原型的生成
    二、道德原型的传承与发展
    三、道德原型的表达

    第三章道德原型与个体道德发展
    **节个体道德发展的维度
    一、品德要素维度
    二、品德的形式一内容维度
    三、道德直觉维度
    四、其他维度
    第二节道德原型对个体道德发展的价值
    一、道德原型视角在个体道德发展研究中的独特性
    二、基于道德原型的个体道德发展

    第四章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
    **节道德原型的道德教育价值概述
    一、有助于解决“道德何以可教”的德育元问题
    二、有助于认识德育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三、有助于德育在“道德如何教”方面的改进
    第二节道德的内隐学习与道德原型场的控制
    一、道德学习的基本形式:内隐学习
    二、道德原型场的控制
    第三节道德的直接教学与道德原型的利用
    一、道德的直接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道德原型的提炼与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