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
QQ咨询:
有路璐璐: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

  • 作者:刘军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123715
  •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01日
  • 页数:331
  • 定价:¥21.2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涉及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而且涉及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及各个环节。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都提出了应对社会变化的新理念。
    课程改革理念赋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职责,不应局限在狭义的教学改革环节,它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之中。从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历史教材的编写,从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到历史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都可以展露中学历史教师的智慧风采。
    文章节选
    (三)历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教学方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心理学理论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教学理念的转变也要求教学方法有新的发展。总起来看,历史教学出现了如下发展新趋势:
    **,目标取向向全面性、协同性发展。历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服务的。过去,由于历史教学主要重视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并不多,而许多历史教学方法也主要追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讲述法、讨论法被广泛运用,就很好地反映出这一点。而现在的教学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因此,教学方法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重视教学中实现学生知、情、智力的协同发展。如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形成历史表象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双重变化。当然,如同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一样,全面性、协同性也不是说要舍弃历史教学方法的侧**和特色,而是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更强的包容性、整合性。
    第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毋庸置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极易导致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积极性、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主体性被忽视了。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在教学方法中,就是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只有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激发起学习兴趣,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感,并提高自己历史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亲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个体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种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亦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第二,“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出发,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例如,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
    目录
    序论
    第1章 历史教学“面面观”
    一、以理念为先的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
    (二)历史教学过程新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新理念
    (四)历史教学评价新理念
    二、基于新理念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与依据
    (二)对教学原则的一般认识
    三、基于新理念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概述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三)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探索
    四、基于新理念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分类
    (三)历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
    (一)教学手段的一般概念
    (二)教学手段的历史发展
    (三)历史教学手段的分类
    六、教学策略的概念与运用
    (一)教学策略概述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三)教学策略的类型
    (四)教学策略的制定与选择依据

    第2章 历史教学目标的锁定
    一、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二)如何认识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
    (三)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
    (五)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
    (一)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
    (二)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特性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
    (四)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一)历史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历史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第3章 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优化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二)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三)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四)教科书内容的取舍与补充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的过程化
    (三)对教学内容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二)教学内容的“历史”与现实
    (三)教学内容的章 与节
    四、“点”与“面”的处理
    (一)对教学**的新认识
    (二)教学难点的解决
    (三)牢牢把握教学关键点
    五、教学内容的重组
    (一)一次创造--研读课程标准
    (二)二次创造--用好教科书
    (三)三次创造--运用于教学过程

    第4章 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一、课堂教学方法举要
    (一)经久不衰的讲授法
    (二)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
    (三)探究教学法
    (四)“做中学”--历史活动课
    二、教学手段的利用
    (一)历史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历史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原则
    (二)教学方法*优化的排列组合

    第5章 开放性:新时期历史教学的特色
    一、形成开放式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开放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二)开放课堂教学
    (三)开放的探究课
    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一)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三、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一)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二)历史学科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整合

    第6章 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以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
    (二)如何合理利用与开发历史教材
    (三)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为什么说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如何开发历史教师资源
    (三)如何开发学生资源
    三、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方便的资源之一
    (二)图书馆中的历史资料
    (三)如何使学校图书馆发挥*大的作用
    四、科技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二)网络资源是开发的**
    (三)应注意的问题
    五、丰富的社区资源
    (一)社区资源是教学的必要补充
    (二)广泛利用社区历史资源
    (三)应注意的问题
    六、条件差异学校如何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
    (一)学校的差异
    (二)因地制宜地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
    (三)应注意的问题
    附1 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研
    附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附3 高中历史课程社会需求状况研究报告
    附4 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
    附5 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附6 高中生历史学习特点及对策
    附7 历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