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2009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指南
QQ咨询:
有路璐璐:

2009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指南

  • 作者: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组织编写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47577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563
  • 定价:¥9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国际通行的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PA。MPA属职业背景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有四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目的在于公共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位论文以专题研究成果、咨询报告、调研报告、政策评估、项目策划、案例分析报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为主要形式。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其知识结构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根据培养方向
    文章节选
    公共管理基础
    **章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通常可以理解为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或理解为公共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它是由传统的公共行政进一步扩展而形成的,其主要或核心部分仍然是政府管理活动。当代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大地改变了政府管理的性质、范围、内容和方式。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国内外变化着的公共管理的现实,尤其是我国转型期公共管理的现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拓展公共行政的研究范围,转换研究视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改变原有的理论形态,以便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服务。
    本章主要探讨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与方法等。
    **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公共管理是人类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要了解公共管理的内容及其发展,就有必要先了解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历史。本节将简要阐述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以便为读者学习公共管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在原始社会,社会分工的形成、发展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要求,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简单的管理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和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其协作程度也不断加深,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随之日益复杂,这就使得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逐渐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规模,社会经济政治结构高度分化,在此背景下,管理活动逐步趋向于专业化、科学化、**化和民主化,成为社会运行和职业分工的专门领域,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尽管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管理活动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而专门的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对于管理的含义却并没有形成公认的、权威性的统一看法。有学者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施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有学者着眼于管理中的决策,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也有学者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把管理解释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还有学者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提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子系统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活动。
    仔细分析这些不同的定义,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者界定的管理含义具有差别性,但这些定义或者解释也具有若干共同之处。这种共同性主要表现在:认为管理具有特定的目的;管理需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和配置;管理具有特定的职能;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等。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基本要素正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管理一般含义的依据。据此,本书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管理的这一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管理者是在管理过程中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其他社会成员活动和行为的人们。在现代条件下,管理者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包括**的统治者、政府的***和管理人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和经理人,也包括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的***和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个体,也可以是以集体形式存在的群体。
    (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管理的环境条件即指管理者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管理者所在组织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来说,外部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资源状况、气候和地理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和心理等。内部环境条件是管理者所在组织的内部状况,包括组织性质、组织制度、人员状况、组织技术水平和组织文化等。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的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活动应该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而进行和展开的。就此而言,管理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等方面的资源,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等方面的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这些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尽管具体管理活动在其性质、组织环境条件、管理的资源、管理的层次和目 标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管理的这些基本职能却是一切管理活动共同具有的。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一方面,管理是人们事先拟订计划和目标并经过组织和活动实施的自觉行为,因此,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要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同时,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工作后果负责,管理成效要以被管理者的综合工作成效来检验。就这些方面而言,管理是管理者主观见之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是典型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管理的基本含义决定着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起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尽管人们在理论分析的意义上可以将管理职能划分归类,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的各项职能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并且往往要求管理者同时实施这些职能。
    在管理活动和管理学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管理基本职能的界定和划分也具有不同的看法。*早系统地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他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通常所说的“五职能说”。此后,随着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管理职能展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对管理职能的多种不同理解。有些学者重视管理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职能中加入了激励和人事职能;有些学者强调决策对于管理的意义,在管理职能中单列了决策职能;也有些学者看重管理的创新,并把它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有关管理职能的划分,尚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观点。从我国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可以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就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计划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预先性,即预先确定和筹划管理目标及其实现方案;预测性,即对管理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实现目标的条件和资源、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预先测量和估算;评价性,即对所确定的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评价和比较分析;选择性,即在不同的目标和可能方案之间进行选择;调整性,即随着管理实践的展开和进行,根据管理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以及行动后果,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组织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合理性,即按照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并且从实际条件和环境出发,构建组织;有序性,即按照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流程要求,组织各种要素;规范性,即组织的构建和运行,必须形成和实施特定的规则和制度。
    3.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灵魂,是集中体现管理者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活动,是取得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职能。领导职能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领导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权威性,即公共管理活动中领导权力一般是通过法定授权的方式获得的;主导性,即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效地主导组织的运行,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主张;决断性,即领导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和判断错综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进行正确方案的选择和决断;公正性,即按照社会和组织公认的公正标准,公平处理各项管理事务,在公共管理中,公正性关系到社会正义,因而更是领导职能**的特性;协调性,即协调管理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各种关系和矛盾,是领导的日常基本活动,因而使得协调成为领导活动的突出特征;规范性,即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领导权力必须在法定范围内按照特定规则运行,另外,领导的规范性同时包含遵循公共道德的含义在内。
    4.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组织的活动日益复杂,社会公共事务十分繁重,管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从而偏离预定的方向和轨道,这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对计划实施和目标实现情况不断进行控制。控制职能是由一系列步骤构成的,主要包括实施标准的确定、实际状况与偏差的测定和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因此,它对于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另一方面,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
    控制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监测性,即根据组织目标和标准测量组织活动的偏差;修正性,即根据监测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进行纠正。
    三、管理学
    管理学是人类对自身管理实践理性认识的结果。由于人们对于管理活动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形成了对于管理学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的不同观点。概括而言,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管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管理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管理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科,已有的知识是对过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抽象,这些知识可以指导政府、企业、医院、学校等组织和部门的管理者从事实际工作,也可以传授给在校学习的管理专业学生。而实际管理工作者每天又在探索着新的方法,总结新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研究和概括,上升为新的管理理论。所以,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的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的良性循环,方能保持管理学旺盛的生命力。
    管理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即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一种知识体系。它包括一组明确的概念(用来概括事物的本质)和一组一般原理(在特定的边界条件下,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概念确切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并假设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然后经实践检验,证实这些假设反映了事物间的客观联系的事实,并能解释相关现象,即形成一般原理,它具有解释和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理论框架,这就属于科学知识的领域。管理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普遍原理,并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因而属于科学领域。由管理科学延伸出来一套管理规范和管理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可称之为科学管理或管理的科学性。科学理论一般都由描述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两部分构成。前者揭示事物“是如此”,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果。后者规范人们“应怎样”,它告诉人们如何思维和行为如何符合“事理”;前者为预示性的,后者为操作性的;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两者都属于知识范畴。
    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及环境条件,用富于创造性的灵活方式将管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则是一种艺术。在管理过程中,将管理的科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依赖于人们高超的管理艺术。可以说,艺术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与智慧,“领导艺术是一种远离数学领域的才能,它能从大量复杂事物的关系中判断出*重要*有决定意义的东西”(钱学森语)。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医学知识用于临床需要医生的高超医术,工程理论用于桥梁设计需要工程师创造性发挥,管理更是如此。管理者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步地提高其管理的艺术水平。
    ……
    目录
    公共管理基础
    **章 公共管理导论
    **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学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三、行政学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一、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四、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 公共组织
    **节 公共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三、公共组织的类型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二、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
    三、政府组织的结构
    四、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
    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第三章 公共决策
    **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
    一、决策的含义
    二、决策类型
    三、决策的前提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
    二、行政决策系统
    三、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一、问题界定
    二、目标确立
    三、方案设计
    四、后果预测
    五、方案抉择
    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及其利弊
    二、参与决策的特征
    三、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
    第四章 行政领导
    **节 领导与***
    一、领导的含义
    二、公共组织***
    三、***的基本技能
    第二节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
    一、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
    三、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
    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
    **节 沟通
    一、沟通的含义
    二、信息与沟通
    三、沟通机制
    四、沟通类型与模式
    第二节 协调
    一、协调的含义
    二、协调类型
    三、协调方式
    四、协调中的若干关系
    第六章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节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节 公共管理与法律
    一、公共管理的法律逻辑
    二、公共管理与宪法、行政法、组织法
    三、公共管理与私法.
    第二节 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
    一、行政立法
    二、行政执法
    三、行政司法
    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目标
    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进程
    第八章 公共财政管理
    **节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
    二、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 公共预算管理
    一、公共预算的含义
    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公共预算的过程
    第三节 公共收入管理
    一、税收管理
    二、政府收费管理
    三、公债管理
    第四节 公共支出管理
    一、购买性支出管理
    二、政府采购管理
    三、转移性支出管理
    第五节 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沿革
    二、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三、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第九章 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
    **节 组织文化概述
    一、组织文化的特征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与结构
    三、行政文化的构成
    四、组织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公共管理伦理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
    二、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
    三、公共责任
    四、公共责任的自律与他律
    第三节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取向
    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三、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体系的形成
    第十章 政府工具
    **节 政府工具概述
    一、政府工具的含义
    二、政府工具的分类
    三、政府工具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手段
    二、法律手段
    三、经济手段
    四、思想教育手段
    第三节 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
    一、市场化工具
    二、工商管理技术
    三、社会化手段
    第十一章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
    一、组织变革
    二、组织发展
    第二节 全球公共部门改革浪潮
    一、西方发达**的公共部门改革
    二、公共部门改革的全球化浪潮
    三、全球公共部门改革的主要内容
    综合知识
    逻辑部分
    **章 逻辑考试的相关基础知识
    **节 思维的形式结构
    第二节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直言命题与对当关系
    第四节 复合命题
    第五节 负复合命题的等值命题
    第六节 推理和复合命题推理
    第七节 三段论
    第八节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第九节 求因果关系的方法
    第十节 预设
    第十一节 典型的逻辑错误
    数学部分
    第二章 函数 极限 连续
    **节 函数
    第二节 极限
    第三节 函数的连续性与连续函数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
    **节 导数的概念
    第二节 微分法
    第三节 微分
    第四节 洛必达法则
    第五节 函数的增减性与极值
    第六节 函数的*大、*小值问题
    第七节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与拐点
    第八节 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
    **节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第二节 不定积分法(积分法)
    第三节 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第四节 变上限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第五节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六节 定积分的应用
    第七节 一元微积分的综合例题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五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节 多元函数的概念
    第二节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第三节 二元函数的极值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微积分总复习题与答案
    第六章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
    **节 随机事件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二节 随机事件的概率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三节 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四节 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五节 事件的独立性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第六节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自我检查题(练习题)与答案
    语文部分
    第七章 汉字
    **节 汉字基础知识
    第二节 汉字的正确读写
    第八章 词语
    **节 词语基础知识
    第二节 词语的正确使用
    第九章 句子
    **节 句法基础知识
    第二节 病句的辨析
    第十章 修辞方法
    **节 比喻比拟借代
    第二节 对偶排比对比衬托
    第三节 设问反问
    第四节 反语双关
    第五节 顶针反复
    第六节 夸张移觉
    第十一章 文史知识
    **节 中国文学
    第二节 中国文化
    第三节 外国文学
    第十二章 阅读理解
    **节 阅读理解能力的检验
    第二节 阅读理解的方法
    第十三章 行政公文的相关知识与写作
    **节 公告通告
    第二节 通知
    第三节 通报
    第四节 请示报告
    第五节 函
    第六节 会议纪要
    第十四章 日常事务文体的相关知识与写作
    **节 书信
    第二节 书表
    第三节 礼仪文书
    第四节 启告文书
    第十五章 议论文基础知识与写作
    **节 议论文“三要素”
    第二节 表达方式
    第三节 语言
    第四节 结构
    第五节 修改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