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 作者:杨志峰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05753
  •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01日
  • 页数:506
  • 定价:¥44.6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是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凝聚了作者长期在环境科学领域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并融人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创新和发展动态。
    全书以人一地环境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整体论和综合性为科学方法指引,以化解环境危机为目标,系统构建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并辅以与环境科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例分析。《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同时还可用于高中师生、成人在职培训与公众的环境教育。
    目录
    **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1绪论
    1.1 环境及类型
    1.1.1 环境的概念
    1.1.2 类型
    1.1.3 环境的特性
    1.2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2.1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2.2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1.2.3 环境科学的任务
    1.2.4 分支学科
    1.3 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1.3.1 整体性
    1.3.2 系统性
    1.3.3 综合性
    1.3.4 复杂性
    1.4 学习目标与要求
    1.4.1 学习目标
    1.4.2 学习要求
    1.5 小结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2 自然环境
    2.1 地球表层系统
    2.1.1 地球表层系统概述
    2.1.2 大地女神(Gaia)假说
    2.2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2.2.1 大气圈
    2.2.2 水圈
    2.2.3 岩石圈
    2.2.4 土壤圈
    2.2.5 生物圈
    2.3 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
    2.3.1 物质循环
    2.3.2 能量流动
    2.3.3 信息传递
    2.4 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
    2.4.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2.4.2 水生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
    2.5 小结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3 人工环境
    3.1 人工环境类型及特点
    3.1.1 人工环境的类型
    3.1.2 人工环境的特点
    3.2 城市环境
    3.2.1 城市
    3.2.2 城市化
    3.2.3 城郊过渡带
    3.3 乡镇与农村环境
    3.3.1 乡村环境
    3.3.2 乡镇企业
    3.3.3 人工种植和养殖基地
    3.4 水利环境
    3.4.1 水利工程
    3.4.2 生态水利
    3.5 交通环境
    3.5.1 交通线路与环境
    3.5.2 绿色交通
    3.6 人文环境
    3.6.1 人文环境特征
    3.6.2 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
    3.7 小结
    案例研究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4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4.1 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4.1.1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4.1.2 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
    4.1.3 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费的平衡
    4.2 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4.2.1 环境问题的实质
    4.2.2 污染型环境问题
    4.2.3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4.2.4 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
    4.3 环境与人类健康
    4.3.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3.2 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3.3 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
    4.4 小结
    案例研究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5 全球环境变化
    5.1 全球变暖
    5.1.1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5.1.2 未来全球变暖的可能情景
    5.1.3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
    5.2 臭氧层耗竭
    5.2.1 臭氧层存在的意义
    5.2.2 大气臭氧层的形成及破坏
    5.2.3 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5.3 酸雨危害加剧
    5.3.1 酸雨污染的态势
    5.3.2 酸雨的形成
    5.3.3 酸雨的危害
    5.4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5.4.1 森林与湿地萎缩
    5.4.2 生物多样性减少
    5.4.3 淡水资源匮乏
    5.4.4 土地退化及荒漠化
    5.5 环境**及国际合作
    5.5.1 环境**的概念
    5.5.2 环境**的主要内容
    5.5.3 环境**的国际合作
    5.6 小结
    案例研究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第二篇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6 环境伦理
    6.1 不同环境伦理观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
    6.1.1 中国古代朴素的“****”观
    6.1.2 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
    6.1.3 人类**论
    6.1.4 生物**论
    6.1.5 地球整体论
    6.1.6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6.2 环境道德观
    6.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6.4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6.5 可持续发展
    6.5.1 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6.5.2 可持续发展要旨
    6.5.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6.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6.6.1 中国的必然选择
    ……
    环境地学
    环境生态
    环境化学
    环境经济学
    第三篇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环境规划
    环境污染控制
    第四篇 环境管理与实践
    环境政策与法规
    流域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
    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
    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