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有血有肉的心学,正本清源说阳明)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有血有肉的心学,正本清源说阳明)

  • 作者:李庆 著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73201218
  •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怎样一个人?他生活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如何? 他怎样一步步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广为人知的“投江渡海”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 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和各种政治势力有怎样的联系?一生几经波折,原因何在? 他以“致良知”为**的心学体系究竟是如何建立、如何发展而成的? “良知”说,究竟有怎样的含义?他所说的“心”“良知”,和传统儒家所说的“性”“理”等概念,是怎样的关系?当如何评价? 他本人的思想和作为,对我国历史和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可供我们今天参考的因素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本书建立在对国内外所见王阳明生平资料的网罗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做了认真的考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勾画出比较真实的王阳明的生平脉络。 这是作者多年明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和王阳明研究的成果。
    文章节选
    王阳明的婚姻 就在王华的前途光明,日子见好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家庭内部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儿子王守仁和续弦的赵夫人以及侧室杨氏的关系? 在这个家庭中,有新的继母,还有从情理上推测,和王守仁的生母有着隔阂的侧室杨氏,再加上又有了新的弟妹,父亲心思也不可能全部放在王守仁身上。而王守仁正处青春期,带有反叛的性格,这从他曾到关外的行动可略见一斑。 如何处置这些关系,成了王华以及十七岁的王守仁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时,给王守仁带来温暖的,是诸让。 诸让,和王华在京城关系很好,时常相互走动,对于王守仁也比较赏识。诸让看到王守仁一些突兀的举动,心中颇有感触:王华续弦了,他这时还不满四十岁,有几个孩子。长子的母亲已经去世,此后王守仁怎么办呢?看他思辨敏捷,心有大志,所以盘算,想将女儿许之。 回家后,和妻子张氏商量定了,就和王华商谈,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守仁。这对于当时内心孤独而有些自卑的王守仁,实在是一种很大的温暖,因而他对于舅姑非常孝顺。 如前所述,就在成化皇帝去世的这一年,王守仁十七岁,和祖父一起,从北京回了故乡。 诸让这时被派往江西为官,当参议。得知王守仁回了故乡,就写信给王华,要王守仁到江西去成婚。王华写信给王守仁,命他前往。 让长子在母亲丧期刚满,十七岁的年纪就独身远道前往南昌,到未来的岳父那里迎亲结婚,这有点违背常理,然而也是必然的选择。也就是说,家中有着促使王华、王守仁这样做的原因。 那么,原因何在? 就王守仁而言,父亲在北京,官场上仕途正忙,家中弟妹要照顾。自己如果到北京,必须继续面对继母、弟妹等新的家庭关系。这对于一个正处于青春敏感期的少年来说,心理的感受可想而知。 自己随祖父从北京回到故乡浙东的余姚,依然是过去的老屋。屋在人非,母亲亡故。自己丧期已满。祖父、祖母已经老了。虽然三叔王衮还有几个堂兄弟都在,但毕竟不是父母,无法一直靠在别人身边过活。 经历过北京繁华的年轻的王守仁,或许会觉得故乡这浙东的山村,宁静的世界有点闭塞,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王守仁也许感觉到孤独,同时,内心中更冲涌着大丈夫仗剑走天涯的豪情。他觉得自己长大了,选择离开是合理的。 从王华的角度看,他理解王守仁所处的境况。老友诸让非常喜欢王守仁,这时,诸让被任命为江西布政司参议,在江西当官,因而让儿子到他那儿去,解决婚姻大事,独立门户,脱离家中各种关系的羁绊;同时,让他受到更多的人生历练。这倒是一个妥善的安排。 从诸让的角度看,他关心着未来的女婿王守仁,也考虑到了王华的情况,积极促成王守仁的南昌之行。 诸让写了信,邀王守仁到南昌来结婚。王华也催促王守仁前往。王守仁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 岳父怜悯我中年丧失了母亲,给我父亲写信问候,并教诲我。在弘治己酉(二年)那年,他到江西当参政,来信叫我去。我当时或许还有点犹犹豫豫,父亲答应了,并对我说:“你岳父有命,你还敢磨磨蹭蹭?” 在故乡、北京、南昌三处的选择中,南昌成了王守仁和家族选择的结果。 这年七月,王守仁从故乡出发,经浙西,前往南昌,到后来的岳父家中。 诸让当时是江西布政司参议。这又是一个新的环境。 王守仁从浙江出发,到了南昌,那里除了未来的岳父以外,一切都是陌生的。 岳父安排他在自己的官署中住下。守仁开始慢慢地熟悉环境。官署即江西布政使司的衙门。 明代江西南昌一带,道教兴盛,流行净明道,漂浮着道教、**养生的氛围。**的道观有铁柱宫。在成化年间,尊封道士为天师,使得宣扬炼丹养气、修身保精的风气在民间愈发流行。 诸家的人,对于这位未来的姑爷,是友好和欢迎的。这从王守仁留存的、后来给诸家人士的文字中,可以感觉到。岳父诸让也是一个讲求儒学之人。在当时,婚姻多由父母之命,身为儒官之家的小姐当然遵从。 作为大家的闺秀,按理,她当也只有近二十岁。要和一个从来没有谋面、既无功名、又无家财的年轻人结婚,即使在五百年前,大概也还是会有些心理上的波折吧。可以想象,小姐的态度就是:顺从、冷静,但不热情。 年纪仅仅只有十七岁的王守仁,虽说经过在北京的那些日子,已经渐趋成熟,但毕竟还充溢着青涩的味道。 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想到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境遇: 从贫困宁静的浙东山村,到官宦喧闹的北京城;从慈祥亲切的祖父母、温顺勤勉的母亲,到奔波升腾的父亲; ——想到书斋中读过的《四书》,北方奔驰着的骑马射箭。文人、将军、侠客、隐士、道士、**,不同的人生境况; ——或许,还会想到小姐模样,自己以后的生活前景,甚至还有对于成亲结婚,多少带有神秘感的忐忑。 凡此等等,都会在他脑海中展现,影响着他的情绪。 结婚大喜的日子临近了,虽说诸让生性淡泊,但毕竟是官宦之家的喜事,不会过于平淡。 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人在准备着。 婚礼之日,宾客汇集,多是岳父家人。看着众人的忙碌,独自等待的王守仁感到有点落寞。 母亲的去世,父亲的续娶,自己的孤独一身,有志而未酬,如今飘零在此,加上自己身体状况未必很好,他感到迷茫和不安。 突然想起,到南昌以后,曾在铁柱宫听道士讲过的养生之道、阴阳之事,于是,便独自前往铁柱宫。 他在宫内四处转,见到室内有道士打坐,便唱喏进入。相谈之下,发现此人并非本地道士,于是和他谈及养生吐纳之法。道士将道教内丹派“八卦收鼎炼丹”之类的道法向他细细讲述。 不知不觉,已经入夜。天黑,无法返回,王守仁就在铁柱宫内留下了。他或许还有想就此出家的冲动。 诸府的人,忙碌停当,这才发现新郎不知去向了。 于是全府上下,一起寻找。新娘则坐在房中等待,个中滋味,不言而喻。 当夜天色昏暗,无法寻得,只好等到天明再说。小姐就在新婚之日,孤单单地过了一夜。 这就是王守仁结婚的一幕。 这一幕当然是翻过去了,但是,这对于结婚当事人的日后生活会留下什么样的影子呢? 如果说北京的生活,使王守仁感受到了官场的动荡、北方的旷野和莽苍;那么在南昌的生活,使他更多地受到了人生的洗练、受到了更多的宗教和文化的熏染。
    目录
    前言 章 莽苍中原行(弘治十二年) 第二章 会稽山麓的瑞云(成化八年九月—成化二十三年) 第三章 奔波的青年时代:余姚、北京、南昌(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弘治五年秋) 第四章 科举的洗练:北京、济南、余姚(弘治五年秋—弘治十一年) 第五章 官场与文坛(弘治十二年十月—弘治十四年七月) 第六章 周游和探索(弘治十四年八月—弘治十八年五月) 第七章 仗义进谏:锦衣卫监狱的日子(正德元年—正德二年二月) 第八章 漫长的南行之路:从北京到贵州(正德二年二月—正德二年五月前后) 第九章 贵州生涯(正德二年五月—正德四年十二月) 第十章 从贵州到庐陵(正德五年一月—正德五年十月) 第十一章 北京风尘(正德五年十月—正德八年九月) 第十二章 滁州和南京时期(正德八年十月—正德十一年九月) 第十三章 巡抚南赣(上)(正德十一年九月—正德十二年十一月) 第十四章 巡抚南赣(下)(正德十二年十二月—正德十四年五月) 第十五章 平定宸濠之乱(上)(正德十四年六月—正德十四年七月) 第十六章 平定宸濠之乱(下)(正德十四年六月—正德十四年七月) 第十七章 献俘杭州(正德十四年八月—正德十四年十一月 ) 第十八章 风波江上行(正德十四年十月—正德十五年二月) 第十九章 经营江西(上):从九江到赣州(正德十五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 第二十章 经营江西(下):白鹿洞讲学前后(正德十五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 第二十一章 百战归来白发新:从江西到浙东(正德十六年七月—嘉靖二年十月) 第二十二章 在“大礼议”风波中:良知说的成熟(嘉靖二年十一月—嘉靖六年四月) 第二十三章 踏上后的征程(嘉靖六年五月—嘉靖六年十一月) 第二十四章 平定两广 献躯南疆(嘉靖六年十一月—嘉靖七年十一月) 尾声——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