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数字赋能:数字时代的企业创新逻辑(数字赋能的概览图,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路线)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数字赋能:数字时代的企业创新逻辑(数字赋能的概览图,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路线)

  • 作者:苏钟海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223621
  •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 页数:264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数据及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企业创新,引起了企业家和管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数字赋能的定义、内涵是什么?数字赋能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如何?数字赋能进一步发展又会走向何方? 围绕这些关键核心的问题,本书首先对“数字赋能”概念进行辨析,剖析数字时代下企业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其次,着重从数字时代企业战略分析框架、产品创新、制造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变革、会计创新、协同创新等几方面阐释数字技术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后,基于数字赋能的现况,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 基于此,本书将向读者朋友呈现一张关于数字赋能全面全新的概览图。本书所呈现的不仅是企业在数字时代的生存之道,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思想武器。
    文章节选
    数字赋能的概念基础 1.数字赋能的定义 就目前而言,相关研究较少涉及数字赋能的学术定义,同时研究者就其定义也尚未达成统一。现实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在开展数字赋能的相关研究时对其的运用都停留在个人主观层面,这严重阻碍了数字赋能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里梳理了几个相对严谨和贴切的研究观点。 Lenka等(2017)在研究数字能力赋能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价值共创时,将企业的数据赋能能力划分为智能能力、���接能力和分析能力三个维度。其中智能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的硬件内容在低人为参与情况下对信息的感知和获取能力;连接能力代表的是企业无线通信网络对接数字化设备的能力;分析能力指向企业对自身所拥有数据的分析及进一步的价值获取。换言之,企业智能能力、连接能力和分析能力协同的初衷是提高企业的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进而获得赋能价值。 周文辉等(2018)在研究数据赋能促进平台企业的价值共创过程机制时,指出数据赋能是赋能范畴下资源赋能的核心,数据赋能促进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体现在主体之间的连接能力(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数据分析的能力(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和信息的运用能力(用户行为感知、动态资源分配、灵活分析服务)。显然,主体之间的联系来自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数据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来说,作为数据更高形态的信息,无论对其进行分析还是运用,其终目的都是让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获得赋能价值。 孙新波和苏钟海(2018)在研究数据赋能与制造业企业敏捷制造的过程机制时,通过梳理和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例如网络赋能(戴浩,2015)、数字赋能(潘善琳和崔丽丽,2016)等,给出了数据赋能的明确定义——“数据赋能是指通过创新数据的运用场景及技能和方法来实现数据价值的过程”,并且指出数据赋能的三大关键是数据化、标准化和联网化。其中,制造企业的数据化直接使得其能够从智能产品和网络之中获得庞大的数据量(Opresnik and Taisch,2015),进而加入自身的经营管理优化中,标准化和联网化是制造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创造价值。 综上分析,在已有对数字赋能定义的基础上,本书尝试对其进行完善:数字赋能是指企业从整体观视角出发,通过创新数据运用场景以及技能和方法以提升整体的能力,终实现数字赋能价值的过程。其意味着,数字赋能的主体和对象将作为一个整体而被考察,数字赋能的过程就是赋能主体和对象相互协同的过程,数字赋能的价值产出也会被参与多方共享。 2.数字赋能的内涵 (1)数字赋能的基本共识 基于数字赋能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赋能的内涵在实践与研究两个层面上至少达成了几点共识。 其一,数字赋能强调创新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的场景、技术和方法,数据本身只是现象及现象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单纯的数据存在并不能使数据使用主体实现额外的价值(Gunther等,2018)。换言之,数字赋能的价值实现需要依托一定的外在情境、方法、技术和工具,这些情境、方法、技术和工具为赋能对象提供了能力获得和提升的可能,以及价值创造的知识(包括机会和资源等)。 其二,数字赋能强调赋能价值的产出,无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赋能获得了新的能力、提升了原有能力,还是获得了价值创造的知识等,其初衷都是在数字赋能的过程或者终点实现赋能价值。并且,赋能价值实现后更加强调价值的公平分享。 (2)数字赋能的主体与对象 数字赋能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作为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概念,在理论研究层面备受批评和质疑的是:谁是数字赋能的主体、谁是数字赋能的对象、数字赋能的维度划分又该是什么。尽管我在仅有的研究中对这些问题都有明显或者暗含的答案,但在仅有的公开场合讲演和解释中,大家对这些答案并不太认可,这迫使我深入思考这些质疑,并尝试完善数字赋能的概念体系。 发展数字赋能概念的必要性,前述已经清晰论述——数字时代,跳过资源与能力在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时的争议,数据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要素,企业数字化能力也发展成为改变企业其他核心能力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解释作用愈发明显。很大程度上,数据及数字技术的连接作用已经击穿了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异质性壁垒,同样也降低了短板能力的学习和模仿成本。故而,我们用赋能的逻辑去阐释数据及数字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差异的影响,这是我们发展“数字赋能”这个概念的本意。 需要清楚的是,数字赋能是一个企业层面的概念,其适用情境是企业组织基于数据资源,通过创新数据资源使用的场景、工具和方法对其他组织或者内部个体进行赋能,其机制在于开发组织或者个体的新能力,或者提升组织或者个体的原有能力,技术数据和数字技术带来的学习效应和网络效应促进赋能主体和对象的价值创造,释放数据资产的价值,终让赋能主体和对象都受益。为了清晰地表达数字赋能概念的思想,我们通过一个图示来阐明其逻辑(见图2-2)。 图2-2 数字赋能的逻辑 数字赋能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来提高或者开发被赋能对象的能力。但数字赋能对象的能力提升和开发并不是数字赋能的终点,数字赋能是面向企业经营绩效差异的解释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概念,故而,数字赋能的终落脚点应该是企业绩效。鉴于当前管理研究有意无意地从竞争优势向价值创造转变(马浩,2019),我们更愿意将数字赋能之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放到价值创造之上。当将赋能的主体和对象视为一个整体,那我们将不再考虑价值捕获,转而诉诸赋能主体和对象的价值合理分享。数字赋能对赋能对象能力提升和开发的价值,其一在于对传统价值创造范式的改造和提升(新商业模式),其二在于新的价值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但归根结底,其机制在于通过学习效应和网络效应拓宽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边界,并实现速度经济,放大了同等限制条件下的价值产出(单位产出)。 (3)数字赋能的维度划分 根据数字赋能的定义及数字赋能的研究现状(包括其理论基础和理论相关性,详见本章第三节),我们根据企业实践的长期观察,这里粗略地将数字赋能这个构念的维度划分归纳为数据运用量、数据运用场景、数据运用技术、数据运用人才这四个维度1。 如有感兴趣开展此研究的同行,我乐意在这里简单提出几个我认为重要的问题:(1)要注意数字赋能不同维度的初始测量项目分别可以由归纳法和演绎法得出;(2)要注意数字赋能不同维度的测量指标模型可以参考相关已有研究的测量项目(例如:Zhang等,2016;Lenka等,2017; 迟嘉昱等,2013);(3)要注意数字赋能不同维度的测量指标模型应该选择构成型模型而非反映型模型2。
    目录
    第1章 重新认识数字时代 第1节 经营不确定性源自何处 第2节 数字时代企业经营转变 第3节 数据是竞争优势新来源 第4节 数字赋能开启新未来 第2章 数字赋能概念辨析 第1节 数字赋能的发展历程 第2节 数字赋能的概念基础 第3节 数字赋能的研究现状 第4节 数字赋能的典型技术 第3章 数字时代战略分析新框架 第1节 传统战略分析框架的挑战 第2节 企业战略分析的P&D框架 第3节 P&D分析框架的实践例证 第4章 数字赋能产品设计创新 第1节 产品传统设计模式的问题 第2节 数字赋能产品模块化设计 第3节 数字赋能产品交互式设计 第4节 数字赋能产品设计的关键 第5章 数字赋能企业制造创新 第1节 从链式制造转向分布式制造 第2节 数据驱动企业制造模式转变 第3节 数字赋能对传统制造的颠覆 第4节 数字赋能制造升级三大关键 第6章 数字赋能企业营销创新 第1节 转变营销理念与价值主张 第2节 数字赋能企业市场营销分析 第3节 数字赋能企业市场营销计划 第4节 数字赋能营销与公关一体化 第7章 数字赋能生产的组织基础 第1节 组织赋能实现数据驱动产品设计 第2节 组织赋能实现数据驱动产品制造 第3节 组织赋能实现数据驱动产品销售 第4节 数据驱动生产三大组织赋能关键 第8章 数字时代的组织变革创新 第1节 数字时代企业组织扁平化的困境 第2节 组织扁平化如何与层级晋升协同 第3节 组织扁平化协同层级晋升的关键 第4节 数字时代组织变革的其他新探索 第9章 战略更新与结构变革协同演化 第1节 渐进式战略更新与破坏性结构变革协同演化 第2节 重构式战略更新与突破性结构变革协同演化 第3节 战略更新与结构变革协同演化机理 第4节 战略更新与结构变革协同演化机制 第10章 数字赋能企业会计创新 第1节 现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不足 第2节 基于以人为本的初次分配方案调整 第3节 所有要素投入统一核准为资本投资 第4节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与人力资本投资看板 第11章 数字赋能企业协同创新 第1节 数字赋能企业协同创新资源搜寻 第2节 数字赋能企业协同组织创新 第3节 数字赋能企业协同过程创新 第4节 数字赋能企业协同价值创造 第12章 进一步发展数字赋能 第1节 完善数字赋能概念 第2节 培养数字化的人才 第3节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 第4节 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致 谢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