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近代中国城市物价的变动
价格运动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考察一个**和地区一定时期的物价水平,是研究该**或地区相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1994年,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就选择了近代中国的价格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题为“相对价格变动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笔者的博士论文中分别引用了唐启宇和沃尔塞姆编制的批发物价指数,相接作为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分析中国物价变动总水平的变动。但是,这两个指数都是用对外贸易物价资料,而不是根据中国市场上实际的批发价格编制的,而且依据的资料和方法在当时均无从考证。当时笔者也曾经试图寻找批发物价指数调查资料,重新编制一个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但是,因为受到经费、时间等限制,无法详细考证资料的可靠性,重���推算也就无法进行,因此就留下了一个遗憾。此后,编制一个以近代中国市场物价原始资料为基础的、新的批发物价指数,成为笔者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任务。1998年9月,笔者结束在目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之前,应邀参加了日本文部省的**研究项目“亚洲历史统计”的研究,承担中国近代物价指数的推算工作,这个机会使笔者通过资源共享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信息,使重新编制中国近代批发物价指数成为可能。
**节 近代中国城市物价资料的考察
一、近代中国物价指数编制的历史回溯
旧中国的物价指数编制始于19世纪末,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即1805~1919年,外国人编制中国物价指数阶段。*初于1895年刊发在Commission(英国**殖民委员会)1894~1895年报告书中,由英国人W.C.Wetmore根据海关报告编制的1873~1892年中国批发物价指数,以及日本币制调查委员会(Japanese Monetary Commission)编制的1874—1893年的批发物价指数,但是该物价指数的资料和计算方法来源不详。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的1919年,即中国人编制中国的物价指数开始的阶段,国民政府为修改关税税则,由财政部设立驻沪调查货价局,调查进出口货价之变迁。从该局调查的物价资料中选择150种,编制出上海物价指数。同期,金陵大学J.L.Buck教授带领学生开始对河北盐山和山西武乡两处农村八九种物价进行搜集,据此编制物价指数,发表于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第三阶段即1926年以后,中国物价指数的编制比较活跃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学者个人竞相编制物价指数的局面。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大多数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有唐启宇博士以进出口物价编制的批发物价指数,政府和民间研究机构和个人编制的部分城市的批发物价指数、零售物价和生活费指数,进出口物价指数,外汇指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