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
一 商品经济大潮与通俗文化的挑战
二 文化精英的社会角色及经济地位
三 泛政治意识、革命崇拜以及平民文学的迷思
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
一 人文学者的失落感
二 三个时期三种研究心态
三 文化人与学院派
四 重建学术自信
学术史·知识分子·民族主义
一 学术史
二 知识分子
三 民族主义
附录一:“民族主义”及其他
“通俗小说”在中国
一 从“金庸风波”说起
二 “通俗小说”与“平民文学”
三 中西冲突与雅俗对峙
四 学校与报刊的文化品格
五 世纪末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传统文化
一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
二 关于“两种文化”的论争及其超越
三 网络时代的文化承传
四 答听众问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风的转变与文言的重现
三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
四 关于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论争
五 如何感受纳兰性德
六 怎样看待文言之“模仿秀”
“五方杂处”说北京
一 为什么是北京
二 作为旅游手册的北京
三 作为乡邦文献的北京
四 作为历史记忆的北京
五 作为文学想象的北京
六 作为研究方法的北京
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
一 “学者在电视上露脸”能否“得分”
二 人文学者如何面对大众传媒
三 大众传媒能否赞助现代学术
四 在“拒绝”与“同化”之间
武侠小说与功夫电影
一 关于游侠的想象
二 武侠小说作为学术课题
三 从武侠小说到功夫电影
四 打斗场面与特技表演
附录二:我与武侠小说研究
怀念“小说的世纪”
一 “小说的世纪”
二 政治与文学的纠葛
三 漫无涯际的文类
四 “新世纪”的困惑
附录三:“文学”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