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

  • 作者:陈业新 丛书 邹逸麟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7795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96
  • 定价:¥5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对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的环境变迁与社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文章节选
    3.赈

    赈济,本作振济。振,救济。郑玄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时说“振,犹救也”。此处“赈济”,是从“扶贫”的角度而言的。而《盐铁论?力耕》之“饥民以赈”记载,则是荒政意义上的“赈济”,亦即以钱粮救济灾民。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赈济的理解不一;赈济措施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其分法也是参差不齐。就目前笔者所及,主要为以下几类:
    其一,从时间上,将之分临灾急赈、正式赈济,前者系临时赈济,指各级政府将钱粮和其他物品直接发放给灾区,使灾民藉此得以活命的赈济行为;后者出于求发展、社会稳定的目的而实施的赈济,如兴修水利、仓储等。
    其二,从是否偿还赈济物质的角度,把赈济分为无偿赈济、有偿赈贷。前者是官府把钱粮无偿发放给灾民;后者为政府借给灾民度灾的物质,灾后要偿还,因此有人把它叫做“无息贷款”。
    其三,从赈济物质的具体形态上,将赈济分为赈钱、赈粮、煮粥、以工代赈等。如邓拓在研究历史时期救荒政策时,就把赈济分为赈谷、赈银和以工代赈三方面内容来讨论。李向军探讨清代救荒措施,除了把救济钱粮作为赈济内容外,也把煮粥划为赈济范畴①。
    上述几种划分,彼此多有交叉、重叠之处。古代救灾之术通常既定,只是后人划分的角度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所以,笔者认为,只要始终按照某一标准分类,一则可以保证不漏,基本上将古之赈济措施囊括在内。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我们谈到人地关系时,所谓的人,并非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不同时期的社会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一样,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不一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一样;而我们所谓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再进而言之,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又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研究当今环境问题,或想在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上,有科学的根据,就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背景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有较深刻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从区域研究人手。
    目录
    总序
    绪论

    **章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灾害
    一明至民国时期皖北灾害概览
    1.“此地多荒少熟”——明代皖北水旱灾害
    2.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以1736-1911年间
    档案记载为主要依据
    3.明至民国时期皖北蝗灾
    4.灾害个案透视——道光二十一年黄泛与皖北水灾
    二灾害原因探析——兼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1.水旱灾害原因探析
    2.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泛论

    第二章灾害环境与**应对
    ——以明朝荒政事业为对象
    一明时期的**荒政事业
    1.蠲免
    2.折色
    3.赈济
    二 **与社会——明朝荒政物资来源
    1.**财政
    2.有备无患——皖北预备仓储
    3.劝分与捐输——明时期**劝分政策与民间赈恤

    第三章“凤阳之民,未有不穷且苦者也”
    ——灾荒环境下皖北之民生
    一皖北民生贫苦概端
    1.近五百年来皖北民生贫苦之大端
    2.“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的“饥寒困苦”生活之一般描述
    3.天灾、人祸——皖北民生贫苦之原因
    二皖北穷苦民生的调查分析——以民国时期为例
    1.近代以前凤台县民生状况——以嘉庆李兆洛的描述为对象
    2.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所反映的皖北之民生

    第四章从“逃荒”到“趁荒”
    ——灾荒与皖北流民
    一从“逃荒”到“备荒”
    1.灾荒?饥民?流民——灾害环境下皖北灾民的趁食与逃荒
    2.从逃荒到备荒——皖北“趁荒”
    3.“流民何处是乐土”——流民的区域流向
    4.流民控制——“截留而养赡之”、“驱遣”、“官印护照”
    二从行乞到卖艺——皖北流民生存的手段
    1.行乞与施暴
    2.“猢猴撮把戏”
    3.“身背花鼓走四方”——风阳花鼓

    第五章灾害环境下的社会风习
    一重农与安愚、呰窳之习
    1.皖北重农之习的一般罗列
    2.皖北尚气安愚之风
    3.庐、凤以北民皆訾窳 二博饮、健讼之风
    1.江北俗好赌
    2.皖北以健讼为武
    三厌文好武与勇于私斗——皖北尚武、好斗风习
    1.皖北尚武与好斗之风的演变及其一般概况
    2.文事与武功
    3.控制与利用

    第六章狼烟四起
    ——皖北匪患与社会动荡
    一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匪患扫描
    1.明时期皖北匪盗概陈
    2.清时期皖北匪盗略述
    3.民国时期皖北匪盗条缕
    4.“匪盗”案个别透视——光绪二十四年涡阳刘疙瘩等灾民举事
    5.皖北匪盗特征的一般归纳
    二明清时期乡村控制与匪盗
    1.纷杂的皖北事务
    2.乡村日常控制
    3.不足与应对
    结语

    图表目录
    图1皖北地区行政区划示意图
    图2 1736-1911年皖北水灾等级时间分布序列
    图3 1736-1911年阜阳、蚌埠洪涝等级时间分布序列
    图4 1736-1911年太湖流域、淮河上游河南地区洪涝时序情况
    图5 1736-1911年皖北洪涝灾害州县范围不同情况年次分布
    图6 1736-1755年间皖北各州县年均洪涝灾害日数
    图7 1736-1911年皖北历年遭受洪涝灾害州县数
    图8明至民国时期皖北每20年蝗灾频次
    图9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历年发生蝗灾州县分布范围
    图10明时期皖北地区灾荒年份与赈粮年度之比示意图
    图11明时期各阶段皖北地区赈粮数额示意图
    图12 1738-1911年洪泽湖*高水位(志桩水位)变化示意图
    图13明时期皖北地区荒政效果评价相关指标示意图
    表1 中国七大江河受洪水威胁地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表1-1明时期皖北水、旱灾害年序分布情况
    表1-2明时期皖北连续3年以上水灾年份
    表1-3明时期皖北连续3年以上旱灾年份
    表1-4明时期皖北水、旱灾年内发生时间情况
    表1-5明时期皖北水、旱灾害州县分布年次情况
    表1-6洪涝灾害等级划分依据及文献描述举例
    表1-7 1736-1911年皖北历年洪涝灾害等级
    表1-8 1736-1 76C)年间皖北洪涝灾害年内发生时间统计
    表1-9 1736-1911年皖北各州县洪涝灾害年次及其等级分布情况
    表1-10 1736-1911年皖北洪涝灾害等级年次分配及其所占比例
    表1-11明至民国时期皖北蝗灾集中发生时期和连续发生年数统计
    表1-12明至民国时期皖北蝗灾年内发生时间(月份或季节)情况
    表1-13明至民国时期皖北蝗灾年内发生月份情况
    表1-14 1933年皖北部分州县蝗灾具体发生范围概况
    表1-15明至民国时期皖北连续发生旱、蝗灾害年份和州县比较
    表1-16明至民国时期皖北部分年份水、蝗灾害俱发州县范围情况
    表1-17泗州、盱眙县河湖滩地亩数及其生长植物的种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