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鲟(Sturgeon),硬骨鱼纲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鱼类的统称,属溯河性洄游鱼类。鲟有20余种,中国有7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是长江鲟、中华鲟、史氏鲟和鳇。鲟栖息于近海或淡水的中下层,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和幼鱼。体型一般均很庞大,一般体长为2—3米。鳇属个体可长达5米以上,重数百公斤,寿命可达100龄以上。中国四川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之称。淡水和溯河性种类约各居一半,有些种类兼有淡水性和溯河性两种类型。产卵期一般在春季,部分在秋季。鲟的经济价值甚高,为鱼中上品。肉肥美,供鲜食,熏制后其味更佳。卵珍贵,鱼子酱在欧洲为名贵食品。皮可制革,鳔和脊索可制鱼胶。
鲥(Macrura reevesii),硬骨鱼纲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鲥属,名贵食用鱼类,也属溯河性洄游鱼类。因每年定时由沿海上溯人江而得名。鲥分布于中国沿海以及朝鲜、菲律宾、越南。平时生活于海洋,每年春夏之交,生殖群体即出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并分别溯入西江、长江和钱塘江,一般在4月底5月初人长江。繁殖后亲鱼即降海,仔、幼鱼在江、湖中索饵生长,秋后陆续降海。鲥入江后,其产卵场附近或江河下游狭窄处都是良好渔场。鲥鳞下富含脂肪,肉味鲜美,为鱼中上品,以鲜食为主。带鳞“清蒸鲥鱼”是名贵菜肴。据《本草纲目》记载,鲥能“补虚劳”,“蒸下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汤火伤,甚效”。
鲚(Coilia),硬骨鱼纲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鲚属的通称,属溯河性洄游经济鱼类。刀鲚经济价值较大,又名梅鲚、刀鱼。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沿海一带。成鱼摄食虾和小鱼,幼鱼以端足类、枝角类、桡足类为食。每年2—3月亲鱼开始由海溯江而上进入干流、支流和附属水体进行生殖洄游。仔、幼鱼常在河口区生活,第二年人海生长和肥育。
河鲀(Oriental puffer),硬骨鱼纲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纯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Fugu)鱼类的统称,属溯河性洄游鱼类。栖息于近海底层半咸水中,性贪食,主要摄食虾、蟹、贝类及小鱼等。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我们谈到人地关系时,所谓的人,并非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不同时期的社会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一样,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不一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一样;而我们所谓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再进而言之,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又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研究当今环境问题,或想在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上,有科学的根据,就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背景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有较深刻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从区域研究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