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早融入华夏族的夷人是皋陶、伯益、颛顼和帝喾。传说皋陶生于曲阜(东夷),但皋陶的后裔南迁到江淮之间的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淮夷)。皋陶的后裔有群舒:舒蓼、舒鸠、舒鲍、舒庸、舒龙、舒龚,这些族名的结构都是南方夷越语言的NA顺行结构。“舒”和“徐”古音同义通,群舒的后裔就是后来的“徐夷”。伯益也是较早融人华夏的夷人,主要活动在今鲁、苏、皖、豫之交,秦、赵是伯益的西迁后裔。皋陶的姓氏为偃,伯益的姓氏为赢,“偃”、“赢”音近,当是两个近亲部落。夷人中***的一支是颛顼,号高阳氏。《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墟也”,在今河南濮阳县,盖受蚩尤战败的影响而南迁。火神祝融是颛顼的后裔,《左传·文公十八年》“郑,祝融之虚也”,在今河南新郑一带。祝融氏八姓,其中有楚人的祖先芈姓。楚人自称为“高阳氏之苗裔”而祭祀祝融,在商朝灭亡时逃往江汉流域湖北一带,后来建��强大的楚国。夷人中的另一支帝喾,同颛顼是近亲关系。帝喾号高辛氏,其后裔中有杰出的有虞氏帝舜。有虞氏农业、饲养业和制陶业都相当发达,传说日月干支是从帝舜时代产生的。传说中有虞氏的父权世系的记载是*多的,表明了有虞氏的父系社会较发达,是华夏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阶段。商人来源于帝喾封在丘商的儿子商均,因此商人所说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后裔。从“契”的字形和字义是用刀刻木,商代才有系统文字,可以推定“契”可能与文字创制有关。由于颛顼族和帝喾族很早融入原始华夏族,所以有些传说把他们当作黄帝的后裔。皋陶、伯益、颛顼和帝喾这四个分支融人华夏族以后,其余的东南夷人遂与华夏族有别,被称之为“淮夷”、“东夷”、“三苗”、“南蛮”、“江蛮”、“百越”等。 根据人类学家的见解--现代语言造就了现代人类和现代文化。这一“现代”,不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或20世纪的“现代”,而是指人类进化史上的“现代”,即从距今约12万年前现代人类出现之际开始的“现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感受性和语言性,所谓人所认识的“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所谓人类的“认知世界观”首先表现为语言的世界观。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行为、文化形态、交际工具和符号系统。语言的成熟促使人类实现了从自然界动物向社会性动物的彻底转变,从体质上的现代人类*终进化成心智上的现代人类。迄今为止,在现代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发生过五次重大的信息技术革命:距今4~3.5万年前的现代语言的成熟,距今6000年前的苏美尔文字的产生,10世纪到15世纪的印刷术的发明,19世纪的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出现,20世纪的网络技术的革命。其中现代语言的成熟和文字的产生尤为关键:语言的成熟使人类具备了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文字的产生成为人类社会从蒙昧时期跨入了文明时期的显著标志。
在人类文明史上,语言文字学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核心位置,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类文明结晶表现为文献。虽然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可以没有语言;然而一个文明社会,却不可以没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