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语言文化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语言文化史

  • 作者:李葆嘉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53666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580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人类语言文化是生存环境的适应和精神世界的建构,语种的起源、发展与语主之文化和民族的起源、发展三位一体。“化夏汉语的起源”不只是一个历史语言学专题,而是一个与华夏民族和文化的起源密不可分的原型课题,是一个与东亚-南洋语言文化圈的起源密切相关的世界文化史课题。作者论证了原始华夏语的混成发生,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交融的背景上,阐释了汉语在与周边语言互动过程中的推移发展,揭示出一部中国语言史就是一部东亚-南洋民族诸语言接解互动史、一部华夏汉语发展史就是一部华夏夏汉语同化异化史、一部汉语方言史就是中原民族不断迁徙和周边民族汉语化的融合变迁中,为中国语言及东亚-南洋语言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文章节选
    较早融入华夏族的夷人是皋陶、伯益、颛顼和帝喾。传说皋陶生于曲阜(东夷),但皋陶的后裔南迁到江淮之间的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淮夷)。皋陶的后裔有群舒:舒蓼、舒鸠、舒鲍、舒庸、舒龙、舒龚,这些族名的结构都是南方夷越语言的NA顺行结构。“舒”和“徐”古音同义通,群舒的后裔就是后来的“徐夷”。伯益也是较早融人华夏的夷人,主要活动在今鲁、苏、皖、豫之交,秦、赵是伯益的西迁后裔。皋陶的姓氏为偃,伯益的姓氏为赢,“偃”、“赢”音近,当是两个近亲部落。夷人中***的一支是颛顼,号高阳氏。《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墟也”,在今河南濮阳县,盖受蚩尤战败的影响而南迁。火神祝融是颛顼的后裔,《左传·文公十八年》“郑,祝融之虚也”,在今河南新郑一带。祝融氏八姓,其中有楚人的祖先芈姓。楚人自称为“高阳氏之苗裔”而祭祀祝融,在商朝灭亡时逃往江汉流域湖北一带,后来建立强大的楚国。夷人中的另一支帝喾,同颛顼是近亲关系。帝喾号高辛氏,其后裔中有杰出的有虞氏帝舜。有虞氏农业、饲养业和制陶业都相当发达,传说日月干支是从帝舜时代产生的。传说中有虞氏的父权世系的记载是*多的,表明了有虞氏的父系社会较发达,是华夏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阶段。商人来源于帝喾封在丘商的儿子商均,因此商人所说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后裔。从“契”的字形和字义是用刀刻木,商代才有系统文字,可以推定“契”可能与文字创制有关。由于颛顼族和帝喾族很早融入原始华夏族,所以有些传说把他们当作黄帝的后裔。皋陶、伯益、颛顼和帝喾这四个分支融人华夏族以后,其余的东南夷人遂与华夏族有别,被称之为“淮夷”、“东夷”、“三苗”、“南蛮”、“江蛮”、“百越”等。 根据人类学家的见解--现代语言造就了现代人类和现代文化。这一“现代”,不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或20世纪的“现代”,而是指人类进化史上的“现代”,即从距今约12万年前现代人类出现之际开始的“现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感受性和语言性,所谓人所认识的“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所谓人类的“认知世界观”首先表现为语言的世界观。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行为、文化形态、交际工具和符号系统。语言的成熟促使人类实现了从自然界动物向社会性动物的彻底转变,从体质上的现代人类*终进化成心智上的现代人类。迄今为止,在现代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发生过五次重大的信息技术革命:距今4~3.5万年前的现代语言的成熟,距今6000年前的苏美尔文字的产生,10世纪到15世纪的印刷术的发明,19世纪的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出现,20世纪的网络技术的革命。其中现代语言的成熟和文字的产生尤为关键:语言的成熟使人类具备了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文字的产生成为人类社会从蒙昧时期跨入了文明时期的显著标志。
    在人类文明史上,语言文字学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核心位置,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类文明结晶表现为文献。虽然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可以没有语言;然而一个文明社会,却不可以没有文字。
    目录
    自序
    绪论 语言主体历史观及其学术背景
    **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识符号系统
    第二节 语言研究的四大学术传统
    第三节 语言观的嬗变和语言的定性
    第四节 语言主体和语言史的重建

    **章 人类语言的起源假说:洪荒伊甸 空谷回音
    **节 语言起源的考古解剖学思考
    第二节 语言起源的分子生物学思考
    第三节 语言起源和成熟的连续统
    第四节 语言关系类型的连续统
    第五节 语言结构类型的连续统
    第六节 人类语言的世界化进程

    第二章 东亚语言的史前渊源:源远流长 纵模万千
    **节 东亚-南洋语言关系假说的歧异
    第二节 东亚-南洋语言文化圈的史前
    第三节 东亚-南洋语言文化圈的变迁
    第四节 华夏汉语和周边语言的同源异流

    第三章 原始华夏语的混成发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节 华夏语混成发生的考古文化学证据
    第二节 华夏语混成发生的传说历史学证据
    第三节 华夏语混成发生的历史语言学证据

    第四章 三代华夏语的演变轨迹:周虽新邦其命维新
    **节 关于世界文明位次排列的思考
    第二节 中原三代的更替与华夏语的层垒性
    第三节 强势语言的出现和周边语言的复杂

    第五章 中原汉语的推移发展:北杂夷虏 南染吴越
    **节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交融
    第二节 汉语主导语言的**次大变迁
    第三节 汉语主导语言的第二次大变迁
    第四节 元代汉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六章 汉语方言的异彩缤纷:接触交融 盘根错节
    **节 方言的含义和汉语方言的本质
    第二节 规模人口的迁徙和语言格局的演变
    第三节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面及其形成类型
    第四节 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

    第七章 明清官话的文化内涵:市民社会江淮风情
    **节 官话的市民社会文化内涵
    第二节 明代官话基础方言南京说
    第三节 清代官话基础方言南京说
    第四节 明清戏曲小说与江淮方言

    第八章 西洋学者的官话课本:泰西字母南省音系
    **节 明清官话语音史重建的前提
    第二节 《西儒耳目资》音系
    第三节 F.Varo《官话语法》音系
    第四节 《官话新约全书》音系
    第五节 K.Hemeling《南京官话》音系
    第六节 官话的传承性、阶段性和基础性

    第九章 官话国语的继往开来:南都古韵北燕新声
    **节 官话基础方言非南京说商榷
    第二节 宋元官话南北论辨析和官话音系特点
    第三节 现代国语的确定和近古北京话

    第十章 历史汉语的同化异化:多边互动 生生不息
    **节 周边语言的汉语化进程
    第二节 汉语的阿尔泰化和夷越化
    第三节 华夏汉语结构的演变大势

    第十一章 汉地胡琴的语言化石:铁血黄沙胡汉交响
    **节 中国古典弦鸣乐器的溯源沿流
    第二节 奚琴与嵇琴是同器异写
    第三节 “胡”、“奚”是同源族称
    第四节 胡琴名实的历史演变

    第十二章 语言接触的混合奥秘:珠联璧合浑然天成
    **节 语言接触与混合语研究
    第二节 混合语研究与民族语言学
    第三节 混合语理论与历史语言学
    第四节 混合语研究的价值与方法

    第十三章 汉字文化的辐射传播:光披四表格于周边
    **节 人类文字的起源研究
    第二节 自源文字的历史命运
    第三节 汉字对周边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周边文字对汉字的影响

    第十四章 语言研究的参照方法:声气相通借鉴印证
    **节 当代中国语言学的两大部分
    第二节 近代汉语对民族语言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语言与历史汉语研究
    第四节 语言参照观及其参照研究法

    第十五章 江苏方言的沟通古今:吴风晋骨 宋音遗响
    **节 江苏文化生态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江苏语言文化史略
    第三节 江苏境内的吴方言文化
    第四节 江苏境内的江淮方言文化
    第五节 江苏境内的徐海方言文化
    第六节 继往开来的江苏语言学家

    附:江苏地域语言演变大势图
    余论 中国宏观语言学的逐步探索
    第四节 中国宏观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附录一 汉语的祖先:回顾与前瞻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专家鉴定意见
    后记
    ……
    编辑推荐语
    在恢弘的领域进行拓荒性研究。从中华民族诸语言接触的互动关系,从华夏语言与华夏民族同步成长的历史事实,从民族迁徙及民族交融的背景,在语言学界**个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富有根据的推论。
    --现代语言学研究会会长 余志鸿
    诸多理论建树,环环入扣,**说服力与震撼力。作为一个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一领域并参与讨论的学者,清晰地感觉到,这将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言学论著。
    --汉语史学家 张卫东
    笔者在《20世纪汉语音韵研究的75项新发现与新进展》中.已将本书作者在前期论文中发表的这一观点列为20世纪的一项新发现。
    --历史语言学家 冯蒸
    提出、论证并始终始终坚持语言主体历史观,认为语言系统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于语言主体的嬗变及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这种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有效增强了历史阐释的可信度。
    --民铗语言学家 周庆生
    **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国语言文化史,详细建构了“南耕北牧·冲突交融·混成发生·推移发展”的理论模式.对全面认识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家 郭熙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