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四、余论:吴国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吴国的崛起并趋于强盛,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但是,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东南文化发展史上,吴国的影响更为深远。
世人但知吴人好斗,民风尚武,殊不知,唐宋以后吴地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即是吴国打下的基础。
为了生存,吴人既要与“江海为害”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又要抵御其他诸侯国的侵伐,在此过程中,养成了吴人尚武的风气,“轻死易发”、“好相攻击”的记载不绝于书。但另一方面,重文好道的风气也于此时发端。史称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建立“勾吴”,“太伯端委,以治周礼”,开始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知识;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出使中原,观周礼,听鲁乐。讽评各诸侯国时政,切中事理,深受中原诸侯大臣的钦佩,表现出高深的文化素养,以致儒家鼻祖孔子也称颂他是“习于礼者也”。是故晋代陆机作《吴趋行》有谓:“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穆穆延陵子,灼灼渚光华”。左思《吴都赋》中也说:“子独未闻大吴之世丽乎?且有吴之开国也,造自太伯,宣于延陵(即季札),盖端委之所彰,高节之所兴。建至德以创洪业,世无得而显称;由克让以立风俗,轻脱距于千乘。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他们都把太伯、季札看成是吴地重礼尚文风气的肇始者。
也许是因为与吴国历史没有直接的关系,言偃往往为治史者所忽略。但是言偃对于吴地民风演变所施于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言偃,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说法:“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年轻时慕中原文明,北游受业于孔子门下。史称“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其中即有言偃其人,有“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之誉。他任鲁国武城宰时,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必以诗、书、礼、乐为先务”。他的事迹深为后人称道,被推崇为东南学术之祖,唐宋时列为褒典,清朝皇帝誉其“文开吴会”、“道启东南”。他的墓据说在“吴郡”。而他的庙则遍布江南各地,一直受到江南人民尤其是文人的崇敬。后世论及东南学风,必推言偃与太伯,归功于他们的导引,如明代姜渐《修学记》说:“昔三代之有天下,文莫备于周,而泰伯实启之;教莫盛于孔子,而言偃实师之。自泰伯以天下让,而吴为礼义之邦;自言偃北学于圣人,而吴知有圣贤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尝无乱也,惟吴无悖义之民;由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才也,惟吴多名世之士。虽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