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

  • 作者:王卫平
  •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 ISBN:9787800804779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393
  • 定价:¥22.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0804779
    • 作者
    • 页数
      393
    • 出版时间
      2005年01月01日
    • 定价
      ¥22.80
    • 所属分类
    文章节选
    书摘
    四、余论:吴国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吴国的崛起并趋于强盛,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但是,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东南文化发展史上,吴国的影响更为深远。
    世人但知吴人好斗,民风尚武,殊不知,唐宋以后吴地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即是吴国打下的基础。
    为了生存,吴人既要与“江海为害”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又要抵御其他诸侯国的侵伐,在此过程中,养成了吴人尚武的风气,“轻死易发”、“好相攻击”的记载不绝于书。但另一方面,重文好道的风气也于此时发端。史称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建立“勾吴”,“太伯端委,以治周礼”,开始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知识;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出使中原,观周礼,听鲁乐。讽评各诸侯国时政,切中事理,深受中原诸侯大臣的钦佩,表现出高深的文化素养,以致儒家鼻祖孔子也称颂他是“习于礼者也”。是故晋代陆机作《吴趋行》有谓:“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穆穆延陵子,灼灼渚光华”。左思《吴都赋》中也说:“子独未闻大吴之世丽乎?且有吴之开国也,造自太伯,宣于延陵(即季札),盖端委之所彰,高节之所兴。建至德以创洪业,世无得而显称;由克让以立风俗,轻脱距于千乘。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他们都把太伯、季札看成是吴地重礼尚文风气的肇始者。
    也许是因为与吴国历史没有直接的关系,言偃往往为治史者所忽略。但是言偃对于吴地民风演变所施于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言偃,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说法:“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年轻时慕中原文明,北游受业于孔子门下。史称“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其中即有言偃其人,有“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之誉。他任鲁国武城宰时,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必以诗、书、礼、乐为先务”。他的事迹深为后人称道,被推崇为东南学术之祖,唐宋时列为褒典,清朝皇帝誉其“文开吴会”、“道启东南”。他的墓据说在“吴郡”。而他的庙则遍布江南各地,一直受到江南人民尤其是文人的崇敬。后世论及东南学风,必推言偃与太伯,归功于他们的导引,如明代姜渐《修学记》说:“昔三代之有天下,文莫备于周,而泰伯实启之;教莫盛于孔子,而言偃实师之。自泰伯以天下让,而吴为礼义之邦;自言偃北学于圣人,而吴知有圣贤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尝无乱也,惟吴无悖义之民;由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才也,惟吴多名世之士。虽阅
    ……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1)
    前言(1)
    **编 吴国的崛起与盛衰(1)
    I.“勾吴”立国与吴、越民族的分合(1)
    Ⅱ.寿梦以前吴国史探讨(13)
    Ⅲ.吴国在东南开发史上的地位(24)
    ……
    编辑推荐语
    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样式,江南曾经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又现在吸引了多少的专家学者!本书以吴文化与江南社会为研究对象,追溯吴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探讨吴文化的特色与性质,分析江南社会的思潮与风习,考察江南城市与市场变迁从中可以发现吴文化的独特之处,领略江南社会风情,体味江南历史文化的魅力。江南区域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江南区域历史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发现苏州,认识江南,理解中围.可以从本书着眼。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