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十九世纪的爱情——大众汉译精品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十九世纪的爱情——大众汉译精品

  • 作者:(法)司汤达(Stendhal) 刘阳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38609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352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十九世纪的爱情》真可说是一只塞满各种爱情钻石的箱子。一个精神体会细腻、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在检阅这只箱子时,会体验到爱情这种复杂而神秘莫测的情感,产生许多生动的、兴奋的联想,从而获得一种满载而归的愉悦。由此也会理解为什么司汤达堪称一代“心理分析大师”。
    司汤达在此书中“列举感情的大量细微差别”,他自认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他将爱情分为激情之爱、趣味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四种类型,并将爱情的产生分为七个阶段,然后以大量的篇幅展开他对爱情的分析与思考。他对处于爱情中的男女的各种细腻情感,如冲动、迷恋、傲慢、庄重、自尊、疑虑、嫉妒、失落等等,作了细致入微的条分缕析;对欧洲的一些**的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作了深入的探讨,如法国的爱情、西班牙的爱情、意大利的爱情、德国的爱情、美国的爱情,各个**各个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它的爱情生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诚如让·迪图尔所说,《十九世纪的爱情》不是一部“冷冰冰的、说教式的论著”,它是司汤达思考爱情的一部随笔集,它既有司汤达饱含激情的理性思考,同时又有司汤达对爱情故事的叙述。阅读此书,会增进你对司汤达作品更深的
    文章节选
    文学批评的深入要求���作家本人的创作动因作出切合实际的解释。对司汤达研究者来说,本书是一部必不可少的文本。司汤达曾将本书视为他的主要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亚于他的几部小说。读一读这部书,我们可以拨开司汤达研究中的迷雾,进一步理解司汤达及其创作。

    内心旅程的忠实记录者
    司汤达是卢梭的热烈崇拜者,即使在跟随拿破仑出征时,他身上也带着卢梭的著作。他受卢梭影响极大,他的回忆录中充满了卢梭式的自我解剖精神。如果说《亨利·布律拉的一生》、《自我**的回忆录》写的是他的生活经历,本书则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是他对往事的回忆和思考,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司汤达偏爱这部书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爱情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书中记载的个人经历影响了他的后半生。司汤达在米兰居留期间,意大利知识分子中酝酿着反奥地利统治的爱国运动,爱国者们谋求解放的努力和自由思想的传播受到残酷的镇压。一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遭到逮捕,长期身陷囹圄,他们的亲属中有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勇敢热情的女性,玛蒂尔德·邓波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参加了民族革命组织烧炭党。司汤达1818年结识玛蒂尔德,并真正爱上了她。但是这段恋爱没有成功,玛蒂尔德从未接受司汤达坚持不懈的追求。也许,她在政治上对他有所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居留米兰的法国人,司汤达的行踪很容易受人怀疑。这种境况可能是玛蒂尔德的冷漠与日俱增的原因。由于司汤达与爱国的意大利自由党人关系密切,奥地利警察把他视为可疑分子,这样,“留居米兰的法国文人德·贝尔”和玛蒂尔德本人都被列入警察当局的可疑分子名单。自由党人圈子里也谣传司汤达是法国政府的间谍.在这种情况下,司汤达不得不离开玛蒂尔德,离开意大利。这段经历影响了司汤达的后半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真正司汤达式的女主角。司汤达认识玛蒂尔德后,承认这一恋情是一个“伟大音乐主题”的开端,后来萌发了一个“闪光的念头”,即要写一部书表现玛蒂尔德在他身上引起的各种感受。司汤达离开米兰返回巴黎后,一直怀念这位**的女子,记下了与她有关的各种随感。正是这段不成功的恋爱导致了本书的诞生。玛蒂尔德在司汤达离开米兰四年之后,于1825年5月1日逝世。后来,司汤达在他自己的一个抄本上写了“作者逝世”字样,说明他的心已随玛蒂尔德而去,他一还画了一把手枪,表示自杀的愿望,可见司汤达对玛蒂尔德感情之深。
    这样一部分析自己思想的著作,内容无疑是十分真实的。但是,少年时代的家境和不幸的经历使司汤达养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他在意大利的不利处境也使他形成了躲躲闪闪的习惯,他在书信和日记里老是使用暗语和密码,在记录内心旅程时,往往使用一些化名来记叙他与玛蒂尔德的关系,书中多处描写了玛蒂尔德的言谈举止,却从未直接提到过她的名字。因为在作者看来,提她的名字就意味着背叛。其实,书中的列奥诺尔、阿尔维扎、某夫人等都是她的化身,她的恋人则以萨尔维亚蒂、利西奥·维斯康蒂、代尔方特或“一个我熟知的年轻人”等出现,实际上就是司汤达自己。
    本书问世后,许多人感到困惑,司汤达的朋友们也不理解这本书。后来有些批评家叹息此书缺乏条理,甚至缺乏天然的有机布局,比司汤达*不注重结构的著作还要逊色。其实,本书出版后未引起强烈反响,恰恰在于读者没有抓住本书的关键——司汤达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他从未对任何人谈过这段他多年魂牵梦系、终生难忘的恋情。他写下这本奇特的、洞察入微的书,半是向她表白他的感情,半是通过仔细的分析驱散不结果实的激情。司汤达凭着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冷峻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心理,试图弄清如何赢得她的爱情。他把对玛蒂尔德的绝望的爱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真实加以表现.司汤达试图理解玛蒂尔德,理解她所表现的傲慢、勇气、敏感、庄重等情感。他采用的格言、警句就成了表达情感的恰当方式。虽然他未能赢得玛蒂尔德的心,但是他在书中所作的温馨的回忆、睿智的思考、深情的遐想、热烈的憧憬成为他内在感情的真实显现,为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手资料。
    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司汤达在作品中对复杂的人物心理把握得相当准确,他的心理刻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本书的写作。对玛蒂尔德刻骨铭心的爱促使司汤达对爱情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本书展现了作者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深刻的感受和冷峻的分析。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司汤达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显然是按照他的理论创作的。
    本书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强烈的激情”。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人类心理复杂多样,千变万化,不一定全都按司汤达所说的过程发展,但是按照司汤达的分析,爱情是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过程,这表明了司汤达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用结晶来比喻爱情,说明他是把爱情视为高尚纯洁的情感来认识的。对爱情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特拉西、塞南古等人都做过,但像司汤达这样从不同角度对爱情心理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确实难能可贵。司汤达读书期间曾潜心钻研过数学,以后又研究了孟德斯鸿、卡巴尼斯和特拉西的观念学,并与特拉西交往密切,这使他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严谨的态度。作为附录收入的几个故事是其理论的具体化。“萨尔茨堡的树枝”讲述了他的结晶理论;“法国富裕**的爱情例证”讨论了**社会的虚荣之爱;“欧内斯蒂娜又名爱情的诞生”具体解析了爱情产生过程的七个阶段。
    司汤达将维特式的爱与堂璜式的爱作了比较,赞扬“维特式的爱有奇特的乐趣,心灵契合”;批评堂璜之流“变化无常”,追求享乐,说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在人生大市场上,是“唯利是图,而不想付出任何代价的投机商”。在司汤达看来,“堂璜所理解的爱是一种近似于追逐猎物的嗜好”,堂璜的所谓幸福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是内心摆脱了卑俗情感的高度结晶,他注重的是真正的激情,因为“激情之爱把整个大自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爱情中,一切是那么新鲜、充满活力,表现出热烈的趣味”。但是这种激情之爱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必须经过艰辛的漫游,方能进入“奇妙无比的新世界”。对于这种情感,堂璜一类花花公子是体会不到的。司汤达反对虚荣之爱、趣味之爱,他憧憬的是超越色情、虚伪、功利的激情之爱。
    对爱情的深入研究为司汤达创作中的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础。在法国文学史上,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公主》、卢梭的《新艾洛伊丝》都刻画过人物心理,但他们的心理描写往往是出于描写情感的需要,而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则对塑造人物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这么说,司汤达把法国文学中的心理描写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他对人的内心世界所作的出色研究后来在《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几部长篇巨著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司汤达所解析的人物内心世界,恰恰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也可以说出福楼拜式的话:“于连,就是我。”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将于连等人的心理活动作了细致的刻画,其描写之精微,分析之深刻,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书中人物的恋爱心理被区分为“心坎里的爱”和“脑袋里的爱”,这是其爱情理论的具体应用。德·瑞那夫人的爱属于心坎里的爱,也就是激情之爱;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也就是虚荣之爱。难怪歌德称赞司汤达具有“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
    活过、爱过、写过的“米兰人”
    正是由于司汤达在意大利的丰富经历,他的作品中才出现了那些政治斗争和情感故事交织的动人故事。他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也就化为作品中扑朔迷离的故事。我们从《红与黑》中的于连、德·瑞那夫人,《巴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克莱利亚等主要人物身上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他们的影子。司汤达把自已的经历安排在于连、法布利斯、吕西安·娄万身上。德·瑞那夫人名字就叫玛蒂尔德,她与生活中的玛蒂尔德一样,也有两个孩子,恐怕不完全是巧合。本书中的内容在他的小说中多处重现。书中“摘录”部分有一些又通过奥克塔夫之口说出来。一个爱上其表兄的少女的故事又在阿尔芒丝身上重演。虽然文学作品与生活真实不能等同,但是司汤达的经历化为其创作动力,给其创作提供了素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司汤达对意大利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诚然,他的母亲是意大利人的后裔,他本人在意大利也生活过,但他对玛蒂尔德的恋情恐怕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因为他在那里经历过“喜悦洋溢、如痴如醉的时刻”。司汤达在波旁王朝复辟后离开巴黎,前往意大利。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欣赏意大利艺术,沉醉于意大利的景物风光,并正式从事写作,在后期创作中意大利题材更是占了显著的地位。他写了《意大利绘画史》、《罗西尼传》、《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他宁可在意大利生活而不愿回巴黎,他说在米兰“要比巴黎生活得更自在”。司汤达曾经在自撰的墓志铭上用意大利文称自己是“米兰人,活过、爱过、写过”。《意大利遗事》是根据在意大利发现的一个抄本里的故事编写的。《巴马修道院》也是以意大利生活为题材的。
    在本书中,司汤达热情赞颂意大利的国土和人民,尤其赞扬意大利人的热情和力量,说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果断勇敢”,作家崇尚的就是这种热情和力量,《意大利遗事》中的一些故事就是由强烈的热情和性格造成的“充满风暴和激烈斗争的爱情事件”。司汤达本人注重的就是追求中的激情和幸福。在他的笔下,幸福的条件就是“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虽然他的追求没有到达胜利的彼岸,但却启发他写出了几部世界名著。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通常与社会环境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但他们都有强烈的追求,勇于行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九死而未悔。当然,他们的追求通常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想要获得的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幸福。《巴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心甘情愿地待在巴马要塞的囚牢中,越狱之后仍回到那高塔上去。于连本可以自救而免于一死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些人物与同时代一些作家笔下的“世纪儿”截然不同。这种写法也突破了以往作品中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描写,确实使人耳目一新。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故事总是与时代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写爱情故事时从来没有忘记时代,在写意大利的时候隐含着对法国现实的批判,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同情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并与意大利的一些作家和爱国志士有过交往,因此,他在作品中热烈歌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法尼娜·法尼尼》歌颂了意大、利革命党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彼耶特卢甘愿为了民族解放运动而栖牲个人的一切。可以说,没有意大利,就没有文坛上的司汤达。
    本书第三十一至五十六章为刘阳、王永波、何兆亮合译,全书注释除原注外均由笔者所加。这次笔者根据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新版并吸收司汤达研究*新成果从头至尾作了全面修订并重新作注。
    目录
    译者序
    初版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卷
    **章 论爱情
    第二章 论爱情的诞生
    第三章 论希望
    第四章 爱惰的七个阶段
    第五章 趣味之爱与激情之爱
    第六章 萨尔茨堡的树枝
    第七章 论两性爱情诞生的差别
    第八章 论猜疑
    第九章 冷峻
    第十章 结晶的例证
    第十一章 美、性爱与情爱
    第十二章 论结晶(续)
    第十三章 论初恋论**社会论不幸
    第十四章 论感情冲动
    第十五章 想象带来希望
    第十六章 音乐与爱
    第十七章 被爱取代了的美
    第十八章 美与丑
    第十九章 再论美的限制因素
    第二十章 美的失落
    第二十一章 论**印象
    第二十二章 论迷恋
    第二十三章 论一见倾心
    第二十四章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旅行
    第二十五章 介绍
    第二十六章 论庄重
    第二十七章 论眉目传情
    第二十八章 论女性的傲慢
    第二十九章 论女性的勇气
    第三十章 奇特而可悲的景象
    第三十一章 萨尔维亚蒂日记选
    第三十二章 论亲密
    第三十三章 疑虑的意义
    第三十四章 论吐露私情
    第三十五章 论嫉妒
    第三十六章 论嫉妒(续)
    第三十七章 “罗克查娜”
    第三十八章 论受伤的自尊心
    第三十九章 (一)争吵之中的爱情
    (二)爱情病疗法
    (三)爱情病疗法(续)
    第二卷
    第四十章 论质型和政府的影响
    第四十一章 论各民族的爱情生活论法国
    第四十二章 论法国(续)
    第四十三章 论意大利
    第四十四章 罗马
    第四十五章 论英国
    第四十六章 论英国(续)
    第四十七章 论西班牙
    第四十八章 论德国的爱情
    第四十九章 佛罗伦萨一日
    第五十章 美国的爱情
    第��十一章 1328年北方野蛮人攻克图卢兹前普罗旺斯的爱情
    第五十二章 12世纪的普罗旺斯
    第五+三章 论阿拉伯
    第五十四章 论妇女教育
    第五十五章 对妇女教育的异议
    第五十六章 (一)对妇女教育的异议(续)
    (二)论婚姻
    第五十七章 论所谓美德
    第五十八章 婚姻——欧洲的状况
    第五十九章 维特与唐璜
    第六十章 论惨败(未发表)
    各种摘录
    质朴
    女性的傲慢
    古代的爱情
    老实人和学士院院士之间的辩论
    玄奥的沉思
    浪漫的风度
    父与子1787年的一次交谈
    补编
    爱情法庭
    12世纪的爱情准则
    有关安德烈神甫的注释
    萨尔茨堡的树枝
    欧内斯蒂娜又名爱情的诞生
    法国富裕**爱情的例证
    译后记
    编辑推荐语
    《论爱情》是世界文豪司汤达的**心理分析专著。作者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爱情这一专题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提出了独特而系统的爱情理论,书中记载了作者自身的恋爱经历,熔深邃的人生哲理、细腻的心理分析和真实的个性体验于一炉,实为世界文坛的不朽之作。

    在遭到梅蒂尔德的严辞拒绝之后,司汤达在极度的失望中写下了本书。这部作品与冷冰冰的、说教式的论著截然相反。在众多的推理、掩饰、实例、格言、轶事以及归类的后面,人们可以追寻贝尔的心灵。但我还是停留在真相的后面:本书胜过小说,这是小说的反面和背景,在这里可以找到小说里所消失的东西。因此,准确地说,这是小说上是个地下宝藏。这是一保塞满钻石的箱子,爱情的各种钻石都在里面,但这些钻石不是按照珠宝首饰的分类来摆放的,而是散乱地摆放着。爱情得到了充分的描述。
    ——法国评论家让·迪图尔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