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刑事诉讼判例研究
QQ咨��:
有路璐璐:

刑事诉讼判例研究

  • 作者:杨建广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175738
  •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1日
  • 页数:357
  • 定价:¥31.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案例分析汇编,而是以具有某方面刑事程序意义的真实案件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本书采用了“背景材料一判例内容一案件争议焦点及其相关依据法理分析”的模式,对一些热点案件和典型判例从刑事诉讼程序的视角做了详细分析。
    值得强调的是,在每章的判例内容部分,均全文转引了真实案件的裁判文书,且特意地没有作任何缩减、删改。这一方面是出于研究的需要,因为裁判文书是判例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为鲜有机会阅读到典型判例的刑事判决书、刑事裁定书的法学研究者、法学院学生和普通社会读者提供一个平台,使他们能够全面地、真实地了解中国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的基本思路,了解刑事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轨迹,并向意图对某些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与裁判结果进行评价的人们提供一些相对准确的依据。
    本书进一步将作者一贯主张的系统方法融入到刑事判例研究之中,以期在法治系统的大框架下,构筑一个以刑事案件事实为**,以刑事法律概念、刑事法律规则和刑事法律原则为支柱的刑事判例系统。这个动态的刑事法律系统的良好运作,无疑会使静态的刑事法律条文和抽象的刑事诉讼理论变得生动而具体,也更加切合司法实际,并得以有力地指导和规范刑
    文章节选
    **编 导论
    1 刑事诉讼判例系统
    1.1 刑事诉讼判例的属性
    刑事诉讼判例的属性也就是刑事诉讼判例区别于刑事诉讼系统中其他要素的性质及性质的表现方式。从这一视角考察,刑事诉讼判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属性,即刑事诉讼判例是刑事法律制定与更新的基础,是刑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落实的标志,还是若干刑事法律规范的具体样例。其中,刑事���律规范的具体样例应该是我国现阶段刑事诉讼判例的*基本的属性,其他两种要素都是这一属性的延伸。但是,为了便于澄清一些极易混淆的概念,笔者在此先从其他两个要素的分析人手,然后再着重讨论刑事法律规范的具体样例这一属性,从而为后文研究刑事诉讼判例的功能做好铺垫。
    1.1.1 刑事诉讼判例是刑事法律制定与更新的基础
    刑事诉讼法是由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确认的,规范侦查机关、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诉讼行为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刑事诉讼判例都属于刑事诉讼法。其中,刑事诉讼判例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一般只存在于实行判例法的**,如美国、英国等。中国不属于判例法**,在法学理论上,已生效的判例不能作为今后同样案件的判决依据。
    然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刑事诉讼判例,却不仅长期是中国*高审判机关在解释刑事诉讼法律时的依据,也长期是*高立法机关在制定或修改刑事诉讼法律时的基础。
    为了后面叙述的方便,在此有必要明确一些概念。
    **,判例法(precedent)不等于判例(decided case)。判例法是指**以判例作为法律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判例本身。英美法系**葙我画的香港地区就通行判例法。判例则是指**的审判机关从已经生效的裁判中选择部分典型事例,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确认和公布,用以引导审判机关处理类似案件的范例。判例在中国或其他实行成文法的大陆法系**也是存在的。但这些**的判例本身没有创制法律的功能,不管怎样运用判例去解释法律,都无法取代制定法。
    第二,判例不等于裁判(judgment)。裁判是指拥有法律权威的第三者(通常是法院或法官),为了解决社会关系中的冲突或纠纷,维护法律秩序,根据法律规定,对双方争议的问题所作的判定,其表现形式为判决书和裁定书。
    ……
    目录
    **编 导论
    1 刑事诉讼判例系统
    刑事审判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系统。它输入的是案件事实,输出的是裁判结果。
    刑事诉讼判例是刑事诉讼活动的运作过程和典型结果,它的强大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刑事法律系统的健全。
    刑事法律规则、刑事法律原则、刑事法律概念和刑事案件事实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刑事诉讼判例系统得以维系和运作。
    2 刑事诉讼判例在中国
    中国古代刑事法制呈现刑事判例与刑事法典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刑事法在引入大陆法系成文法的同时也保留了古代判例制度。
    *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和基层审判机关创设的“先例判决制度”推动了当代中国刑事诉讼判例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编 基础理论
    3 从“疑罪从有”到“疑罪从轻”再到“疑罪从无”的艰难跋涉——孙万刚涉嫌故意杀人案研究
    刑事诉讼理念实现从“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的飞跃的典范。
    严格依法定程序收集、审查、判断和采信证据是提高刑事审判质量的途径。
    调整诉讼结构,制裁程序违法,是落实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根治刑讯逼供顽疾的良方。
    4 非法言词证据的确认程序——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研究
    一审死刑、二审死缓到*高人民法院再审死刑,一波三折的判决过程使刘涌案备受关注。
    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不得作为定案根据,在庭审中应当及时依法予以排除。
    控辩双方都应对是否存在非法言词证据负一定的举证责任,但双方承担责任的前提、范围和程度是不同的。
    强化“事前监督”意识,完善非法言词证据在不同诉讼阶段的确认程序。
    5 照片是哪种证据——孙志刚被害案研究
    因为“死一个人废除了一部法规”的孙志刚被害案在诉讼中面临法律困惑。
    照片无法统一归类。将证据划分为7种的法律规定存在缺陷。
    证据应一分为三:物证、人证和合成证据。
    6 特情线索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李庭芳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研究
    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出具的证明未经庭审质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人民法院的终审刑事判决书不应代替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死刑核准裁定书。
    辨认对象的遴选范围、数量应统一、合理,辨认程序应具体、明确。
    7 言词证据过分吻合应予排除——张君壮受贿案研究
    法庭对不符常理、过于吻合、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两份言词证据不予采信。
    司法机关立案之前有关组织对被告人进行教育期间所取得的被告人的陈述不符合法定证据要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作为定案根据的每一证据都必须具有证据的全部特征——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
    8 控诉方应对举证不能承担败诉责任——褚时健贪污案研究
    “功过相抵”在司法领域行不通。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终难逃法律制裁。
    ……
    第三编 程序论
    关键词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进一步将作者一贯主张的系统方法融入到刑事判例研究之中,以期在法治系统的大框架下,构筑一个以刑事案件事实为**,以刑事法律概念、刑事法律规则和刑事法律原则为支柱的刑事判例系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