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汶口文化确立之前的史前考古研究格局(1959年以前)
1.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西二元论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形成了西学东渐的洪流。以田野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的西方近代考古学,虽然早在19世纪末便以各种正规的、非正规的方式进入中国,但收获*大、影响*大的发掘则是1921年秋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所进行的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他在仰韶村及周围几处遗���调查发掘的基础上,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证明了中国存在一个没有金属器的石器时代。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把这次发掘作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由于仰韶村及其他相关遗址都发现了相当数量且**特色的彩陶纹样,故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包括安特生在内的一些学者,将仰韶彩陶与中亚安诺、欧洲特里波列彩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多有相似点,进而提出仰韶彩陶可能来自西方。这一研究使得“中国文化西来说”再度在中外学术界泛起。但是中国的考古学家并不认为史实就是如此。然而,中国人向来引以自豪的三代文明,特别是20年代末已确知的小屯商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差别太大,两者显然谈不上直接的渊源关系。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