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
攻人以谋,用兵斗智
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战国)孙膑《孙膑兵法》
【简译】
所谓计谋,就是用来让敌人无法防备的策略。
【引申评论】
古代中国人素来崇尚智慧,热衷谋略。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因此,历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人圣,谋略运用炉火纯青,风风雨雨等闲而过,把握主动永不言败。
【反论】
因为中国古代过度崇尚谋略,往往忽略了许多现实的创造,比如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在近代比世界落后了将近一个世纪,就是因为古人把过多的智慧运用在了和人斗智上。
【历史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西域的吐谷浑可汗伏允年老昏悖,在权臣天柱王的唆使下,多次兴兵侵入河西走廊,截断由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吐谷浑还多次故意挑起事端,唐太宗十余次遣使交涉,伏允都置之不理,并口出狂言。
吐谷浑的使者来到长安,太宗亲自接见,苦言利弊,晓以祸福,希望能够改善关系,重开丝绸之路。吐谷浑的使者表面应允而去,实际上伏允并无悔改之心,依旧不断地骚扰边境。唐太宗对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实在是忍无可忍,决心重新打通通往河西走廊的路线。
贞观八年(634),太宗先派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率众出征,虽获几次小胜,但是无损吐谷浑丝毫,伏允更加猖狂。唐军一来,他就率部驱马携帐而走,大军一退,他又卷土重来。唐太宗大怒,下诏大举进攻吐谷浑,派老将李靖为帅出征。
贞观九年闰四月,以李靖为主帅,城王李道宗、兵部尚书侯君集为副帅西征吐谷浑。唐军到达鄯州,伏允一见唐军大批人马开进,遂引军西逃,试图以险恶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为有利条件,使距大后方路途遥远、运粮困难的唐军大败而归。李靖依据这种情况制定了“连续作战,速战速决”的方针。大军到达库山后,立刻分兵千余骑绕过库山,从背后袭击伏允。伏允腹背受敌,仓惶而逃。
为阻止唐军的追击,伏允下令焚烧粮草丛生的草原,退向砂碛。唐军追了过来,却不见一敌,只见满目焦土,赤地千里。无草缺粮的唐军陷入困境,有入主退,有人请战。副帅侯君集认为:“前时,段志玄前脚刚到鄯州,敌军后脚已到城下,现在吐谷浑如鼠逃鸟散,取之不难。现在不追,将来一旦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则后患无穷。”于是下令兵分南北两路,深入敌境夹击逃敌。
李靖率一部北进,势如破竹,一败吐谷浑于曼头山,再败敌军于牛心堆。李道宗、侯君集率南军穿越2000里的无人区,直追到乌海(今青海省兴海县西南),才见到吐谷浑的营帐,唐军当即端营杀人,伏允仓皇遁逃而去。唐军紧追不放,连战连捷,吐谷浑将领大多非死即降,伏允走投无路,窜入沙漠之中。
唐将契芯何力带领千余骑兵,在薛万钧的策应下,进入沙漠,追上伏允,歼灭吐谷浑军数千。伏允虽然再次逃走,但没过几天,其部众散尽,伏允走投无路,自杀而死。
因时而变,随世而制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汉)桓宽《盐铁论》
【简译】
聪明的人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引申评论】
现实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和改变的,过去的方法应用于现代,显然会让人觉得可笑。时间就是*大的推动力,在它的冲刷下,所有的事情都可能成为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去的经验虽然重要,但是只可以借鉴,不可以照搬硬套。世界每分钟都在变化,人不能左右这种变化,只能去适应这种变化,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制定相应的措施。
【反论】
对于过去不要过多地眷顾和留恋,人应当时刻向前看。
【历史故事】
唐末名将高仁厚奉命围攻叛乱的东川节度使杨师立所在的梓州(今四川境内)。**夜晚二更时分,敌将郑君雄等出动精兵突袭高仁厚大营。副使杨茂言见敌人来势很大,料定无法抵御,于是弃寨逃跑,其他营寨见副使逃走,也纷纷丢下武器逃命。
叛军因此合兵直攻高仁厚所在的中军寨。高仁厚命人大开寨门,并且点燃火炬,亲自领军埋伏两侧。贼兵见寨门大开,反而不敢入寨,正准备离去时,高仁厚率伏兵出来追击,叛军拼命奔逃,高仁厚领兵一直追到城下,把敌人逼到壕沟当中,斩杀和俘虏了很多敌人以后,才回到营寨。
高仁厚考虑到,如果按律处置弃营逃走的军士,势必诛杀太多,就秘密召见孔目官张诏,对他说:“你迅速派遣步兵探子带领几十个人分道去追各寨逃跑的兵将,用你的意思告诉他们说:‘元帅那晚不在营寨,所以根本不知道你们溃逃的事,你们赶紧回营,明天照常守卫,不要
担心。’”
张诏一向是宽厚长者,众人都相信他的话,认为元帅真的离营外出,于是四更时分,溃逃的士兵都已回营,只有杨茂言逃到张把,才被追上。
高仁厚听到各营寨的更鼓声一如平常,高兴地说:“他们都回来了!”
第二天,各将领齐集军署,都以为高仁厚完全不知昨夜的事。许久之后,高仁厚对杨茂言说:“听说昨晚副使身先士卒,逃到张把,可有此事?”
杨茂言答:“听说贼人攻打中军,左右说元帅离营,于是末将才骑马追赶保护元帅,不久,发觉传闻错误,就立刻回营。”
高仁厚说:“仁厚与副使都受皇命率兵讨贼,若本帅离营,副使该叱责,立即命仁厚下马,以军法论处,然后代行本帅统军之职,并将事件经过呈报朝廷,现在副使逃走在先,又说谎欺骗在后,该当何罪?”
杨茂言拱手谢罪:“该死!”
高仁厚说:“好!”命左右将他拖出斩首。其他将领见了不由心惊肉跳,不敢言语。
高仁厚又召来前夜所俘虏的数十贼兵,命人松绑,放他们回去。贼兵听说高仁厚罪斩副使的事后都说:“高帅军纪如此严明,怎能随意攻打呢?”
从此不再出兵。不久,杨师立兵败自杀,郑君雄归降。
顺时成事,因资水功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筒译】
顺着适当的时机办事,依靠客观的条件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获利。
【引申评论】
做事情要掌握两点规则,**,寻找好的时机;第二,充分认识客观的条件。只有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去做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却往往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寻找好时机和认识到自身条件的原因。时机是事情成熟,万事具备的时间,而条件则是认识自己可以掌握的资源和自身的能力。虽然说人是平等的,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优缺长短,这是万物造化的结果,人的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且能力一般是学识和经验的产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有的。所以做事情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客观的条件去做,千万不可过于勉强。能掌握以上两条,能充分地利用各种事物的特性,就基本可以成功了。
【反论】
能够根据事物的变化去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作出相应的正确的选择,这是一个人理智成熟的表现。
【历史教事】
宋朝名将王德用有勇有谋,治军有方,并且善以恩德安抚部下,所以很得将士之心。他率军驻守边境,从来没有大的征战,但名闻四夷。因王德用相貌雄毅,面皮黑,所以老百姓都称他为“黑王相公”。
王德用出任定州路总管时,每天训练士卒,一段时日后,士卒都成为可用之兵。
不久,士卒发觉附近有契丹间谍活动,便报告给王德用。有部将建议捕杀间谍。王德用却说:“先不急。我有妙计,可以使这些间谍回去后,把我们的实情报告给契丹王,所谓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
第二天,王德用下令举行阅兵大典,士卒们各个龙腾虎跃,大事准备马草军粮,全体军士都照着旗鼓所指的方向,摆出一副行将出兵对外远征的姿态。
契丹间谍赶紧回去复命,说宋军就要大举攻打契丹,于是契丹王立刻遣使向宋朝求和。
临事成变,智者之虑
临事应变,因而能通,智者之虑也。——(东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简译】
能够随机应变,才能通达事理,这是有聪明人所考虑的。
【引申评论】
客观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具有“智”的***就能对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突如其来的危急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正确估计客观情况,对变化的时间、地点、势态作敏锐、深入的分析。一个聪明的人,必然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现实的情况做迅速而准确的判断,然后作出*合理的反应。随机应变是智力和反应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