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节俭是一个人的成功之本
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这样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意思是说,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浪费*终会导致国破家亡。这句千古名言告诉我们,无论是**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还是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幸福,都离不开勤俭节约的精神,告诫人们一定要远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将勤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把“成由勤俭败由奢”当做治家理国和教育人、激励人的理念。但是,在很多单位和个人身上,铺张浪费、浮华**的现象却非常严重。一些单位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人把一顿饭吃上几千上万元当成“小菜一碟”。不论是单位的铺张,还是个人的浪费,都是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关键是怎样让“浪费可耻、节俭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自觉遵守的信条。
《左传》里曾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俭与侈的问题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有相似的言论。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诸葛亮在《戒子篇》中曾经有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言。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民族和**,无不因节俭而盛,因**而衰。商纣王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终致商朝灭亡;明末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明王朝,却因为进北京后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终走向崩溃……历史是一面镜子,**从来就是一股逆流,发展到**就会导致灭亡。
对个人而言,懂得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贫困就会永远离你而去。如果你是一个大手大脚的人,那么即便你有万贯家财,也禁不起折腾,更不要谈什么发展与成功了。
大家不妨来看一则故事——
有个木匠,手艺很好,做出来的东西,不但精巧,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赚的钱自然不少。可木匠是个大手大脚的人,想吃的食物就买来吃,想穿的衣服就买来穿,想玩的东西就买来玩,因而钱虽然赚得不少,却没有什么盈余。
木匠有个朋友是个铁匠,赚的钱并没有木匠多,却是个远近闻名的有钱人。而且,那个铁匠原本很穷,家道并没有木匠殷实,但现在却过得很好,这让木匠很困惑。
**晚饭后,木匠带上老婆去向铁匠请教致富之道。到了铁匠家,木匠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铁匠听了,为难地说:“这个嘛,我也讲不清,你且等一等,让我先把灯熄了,再与你探讨这个问题。”说着,就把灯吹灭了。
木匠老婆是个聪明人,一看这个情形,马上便明白了,立刻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说:“谢谢你,我已经知道怎样才能有钱了。”说完就拉着木匠回家了。
不久后,木匠也成了有钱人。
可见,致富之道,贵在“勤俭”二字,当用则用,当省则省;否则,你纵然有天大的赚钱本领,也不够自己“造”的。
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精打细算的,即使是一块钱,或是一分钱,也不轻易浪费,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了2美元的停车费与停车场的管理员吵得面红耳赤。大多数富翁都有关于节俭方面的“笑料”,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越有钱的人越小气”,可是我们应该想到,他们如果没有节俭、吝啬的精神,也就不可能成为富人了。
对企业来说,惟有节俭,企业才能生存。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必须争取用*少的投入获得*多的产出,只有坚持节约、降低成本,才能不断取得竞争的优势,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今天这个微利时代,对于是否节俭的问题,企业面临的只有一种必然的选择,跨国企业巨头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节俭是一种永不过时的品质。
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节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更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素养,它可以增强个人的职场竞争力,从而成为一种成功的资本。每个人都应该改变思想,意识到节俭不是“老”、“旧”、“土”、“粗”的东西,而是财富和利润的发动机。
节俭是一种道德理念、一种价值观,它可以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炼人的意志,激励人们主动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杜绝一切浪费行为,从而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是一种落后愚昧的心态和意识,是同文明进步的潮流背道而驰的。如果让浪费之风蔓延,让**之风滋长,就会消磨人的进取精神,窒息创新观念。对整个社会来说,节俭精神一旦丧失,经济的发展也会因缺乏动力而搁浅。
事实上,糜费豪奢,毫无节制地竞相争奢斗侈,从来都是一种落后而腐朽的文化,是一种没落腐朽心态的外化,是一种应该坚决杜绝的行为。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审视,节俭精神还是富国裕民的光明通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崇尚节俭就是对艰辛劳作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的珍惜,本身就体现了对劳动的尊崇。因此,节俭与勤劳互为表里,克勤克俭,方能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财富。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富国论》中,从社会资本积累的角度论述过节俭的经济意义。他这样写道:“诚然,未有节俭之前,须先勤劳,节俭所积累之物,都是由勤劳得来。但是若只有勤劳而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就不能加大。”
节俭常常同成功联系在一起,**则常常与衰败结伴同行。几乎每一位成功人士,都自觉地把节俭作为自己生活与事业的原则。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依托,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让我们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为成就**自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节俭:石油大王的成功之道
约翰·大卫·洛克菲勒一生至少赚了数十亿美元,他是当时全球范围内****的富翁,但在日常生活中,洛克菲勒花钱却十分节省。
洛克菲勒常到一家熟识的餐厅用餐,每次餐后,他总会给服务生15分钱作为小费。有一次,不知何故,洛克菲勒只给了服务生5分钱小费,服务生早就对这位小气的大富豪不满了,见这次小费比以前更少了,不禁埋怨道:“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我决不会吝惜那一毛钱。”洛克菲勒听后并没有生气,他笑了笑说:“这就是你为何一辈子都要当服务生的缘故。”
洛克菲勒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亿万富翁时,仍向被邀请去他别墅住了**的朋友要去10元的住宿费。他还曾向秘书借5分钱打公用电话,归还时秘书不好意思要,他一本正经地责备秘书:“5分钱是一块钱的年利呢!”
洛克菲勒不仅自己节俭,而且从小就对他的儿女们灌输自己的价值观。洛克菲勒从不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个大富翁,他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没去过他的办公室和工厂。
有意思的是,洛克菲勒还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惟一的男孩小约翰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
洛克菲勒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像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人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
洛克菲勒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以备日后使用。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洛克菲勒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曾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小,而前面三个都是女孩子。
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洛克菲勒更是异常注意节俭。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紧紧地看好你的钱包,不要让你的**随意出去,不要怕别人说你吝啬。当你的钱每花出去1分,都要有2分钱的利润,然后才可以花出去。”
在美孚公司内,人人都知道洛克菲勒是一个“小气鬼”。曾经有一次,他这样质问一位炼油经理:“你们提炼1加仑原油为什么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需花9厘1毫?”
洛克菲勒经常到公司的几个单位悄悄察看,有时会突然出现在年轻簿记员们的面前,熟练地翻阅他们经营的分类账,也许还会从口袋中掏出笔记本,很快地记下一些细小的节约之道,以便随时拿给工人看。
洛克菲勒总是抽空写些备忘录,把某些省钱的主意和批评意见告诉管理人员。这些笔记中有一些写道:“在你的3月份存货清单上有1.075万只桶塞,4月份的报表上买进2万只,用去2.4万只,手头还有6000只,那么其余750只哪里去了?”洞察如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点儿马虎眼,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洛克菲勒是统计分析、成本会计和单位计价的先驱,是今天大企业的“一块拱顶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