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部分
**章 山水画理论名家
一、宗炳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宗炳早年游历山水,西陟荆巫,南登衡岳,结庐衡山。后以疾还江陵,叹日:老病俱至,名山恐难游遍,故图于壁,坐卧对之,可谓“卧游”。著有《画山水序��。其主要论点有: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
“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干仞之高;横墨三尺,体百里之迥。……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
圣人,他对天地人生万物有通透的领悟,他顺自然而行,虽然天行健,四季轮转,人事逆转顺向,欢喜又复悲愁,他都能自强而顺应。他的顺自然而行,体现了自然变化,天地承复流衍的道。圣人能体味自然的运转,也即自身生存的本质,他的处事行为是道的原理的体现,故日“圣人含道应物”。
圣人与天地同化,而贤者与天地互生。贤者有才德,澄清自己,排除不必要的欲念,安静地体会自然万物干变万态中本质的外在现象,从而思维清晰而能勇于处事,故日“贤者澄怀味道”。
千年之前的事物,都已过去了,其曲直都早已不存,但是非仍在,后人自会心领;有语言说不清楚的,可以神会于书策之中,虽然都是与眼前情况及外观不同的,但是事物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能透过外在体会本质,也正是山水画的宗旨。
张绢素于墙上,画家应象是从远处作散点透视,这样才可以画出山水的全貌,竖画三寸,有山上、山下的不同,横墨三尺,有从一个山头到一个山头形态的不同。山上视点、山下视点,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的观点,是散点的,而观赏者,当视线移动和关注每一个点的时候,其过程又体现了时间的存在。这种漫游式的观赏过程,令观赏者似进入真情实景之中,感悟到山的庄严、水的无畏,从而体会到自然的力量和山水中存在的远古气息。虽然观画时只是对着画中的景物,但心领神畅何需多余的提示呢?山水的本质需要寄托于山水的外貌而令人感悟其存在;本质的能量,凭借这种感悟浸淫人的心灵神经,从而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