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审记理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审记理论

  • 作者:陈汉文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65580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400
  • 定价:¥5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会计学研究生系列教材”是由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吴水澎、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暨南大学副校长王华、厦门**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牵头组织全国相关院校的****教授共同编写,为会计专业研究生核心课教材。教材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研究生所需掌握和了解的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国际会计专题研究、会计与审计信息化研究等诸多内容。丛书立足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把握现代会计学科的发展脉络,为研究生提供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或研究空间,以便训练或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和独立研究过程。同时,本书也是对会计理论感兴趣的人士、有于志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士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文章节选
    上篇 原理论
    第1章 审计需求分析
    1.1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在简森和麦克林(Jensen和Meckling,1976)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PTincipal-agent 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不是外部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社会力量的选择所致;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
    1.1.1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机会主义行为与理性预期
    简森和麦克林(1976)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讨论。企业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al—agent Relation)是指,当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并由此而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受托人时,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以其个人效用*大化为其行动目标的。因此,代理人的行动并不总是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在某些具体的场合下,两者的目标可能刚好相反。这样,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的冲突就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简森和麦克林将代理成本的组成归纳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成本以及剩余损失。监督成本就是委托人为了“控制”代理人的行为所花费的成本,如计量和观察代理人行为的成本、激励契约的建立和履行的成本等。代理人的保证成本是指代理人愿意向委托人保证他不会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否则他将向委托人进行补偿。代理人之所以愿意向委托人作出这样的保证是因为,如果这样的保证机制可以降低委托人的委托风险的话,那么这将有利于他们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维持,同时代理人还有可能从委托人因风险降低而节约的风险溢价中获益。通常对于有着机会主义(Oppoitunism)倾向的代理人来说,在监督和保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代理人仍然有可能采取有别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行动,这样,两者的差异就会导致委托人财富的减少,所减少的数额就是委托人的剩余损失。监督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共同构成代理成本,并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监督成本和保证成本较大时,代理人的行为偏离委托人效用函数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从而使剩余损失相应的也会小一些。
    ……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上篇 原理论
    第1章 审计需求分析
    1.1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1.1.1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机会主义行为与理性预期
    1.1.2 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剩余计量与审计需求
    1.1.3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的经验检验
    1.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1.2.1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号传递观
    1.2.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息系统观
    1.2.3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的经验检验
    1.3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1.3.1 财务信息风险的转移:从鉴证机制到保险机制
    1.3.2 审计保险价值的形成机制:审计师民事责任制度
    1.3.3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的经验检验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审计职业道德
    2.1 审计职业道德的性质:一份隐性的公共合约
    2.1.1 契约理论、受托责任与审计师的角色
    2.1.2 公众利益、职业服务质量与审计职业道德的性质
    2.2 审计职业道德的实施:自我履行与强制履行
    2.2.1 审计职业道德合约的自我履行:中止交易、自我管制与声誉机制
    2.2.2 审计职业道德合约的强制履行:独立管制、政府管制与法律责任
    2.3 审计职业道德的变迁:描述与分析
    2.3.1 萌芽期或合约的口头形式:职业道德观念(1905年及之前)
    2.3.2 探索期或合约的标准化过程:结构化的职业道德准则(1906—1973)
    2.3.3 发展期或合约条款的具体化过程:规则导向的职业行为准则(1974年至今)
    2.3.4 新趋势或合约条款的概念回归过程:概念框架法的职业行为准则(1996年至今)
    2.4 审计职业道德的准则:框架结构
    2.4.1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2.4.2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
    2.4.3 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
    2.4.4 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计师公会(HKICPA)
    2.4.5 中国台湾会计师公会联合会(FcPACT)
    2.4.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2ICPA)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审计师独立性
    3.1 审计师独立性的理论分析
    3.1.1 独立性的概念:从抽象观念到概念框架
    3.1.2 独立性的性质:行为约束与核心价值
    3.1.3 独立性的作用机理:基于程序公平的解读
    3.2 审计师独立性的制度框架
    3.2.1 独立性的冲突模式:力量博弈
    3.2.2 独立性的制度框架:监管视角
    3.2.3 独立性的规则安排:以“关系”为基础
    3.2.4 独立性的*新动态:SOx法案
    3.3 审计师独立性的未来展望
    3.3.1 制度基础变革:Ronen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3.3.2 概念框架变革:Tayloy的审计师可靠性框架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审计法律责任
    第5章 审计组织形式
    第6章 内部审计论纲
    第7章 政府审计理论
    下篇 方法论
    第8章 审计模式变迁
    第9章 审计职业判断
    第10章 舞弊审计简析
    第11章 内部控制评审(一)
    第12章 内部控制评审(二)
    第13章 审计信息化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教育部直属**大学的厦门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学校的一批从事会计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编撰完成这套会计学研究生系列规划教材。在所编写的教材中,我们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本套教材在内容上注重知识性及相对完整性的同时,采用专题的形式,着重探讨会计学科当前的前沿问题,其目的是引导读者不要局限于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求做到能在联系实际中发展,在理论的前沿上深化,在学科的交叉中融合各种新的和活的知识。
    第二,本套教材不是反映作者一家之言的专著,而是囊括有各种不同意见的百家之言。这样,就为读者留下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并有利于逐步培养读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本套教材主要研究中国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但在必要时也借鉴国外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并同它进行比较研究,其*终目的是为了繁荣我国的会计科学。
    第四,在对会计问题的探索中,必须要有好的研究方法。在我们看来,不重视研究方法肯定是错误的,但也不能认为,有了好的方法就一定会有好的会计理论。那种试图认定一种标准通用的研究方法来指导会计理论的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本套教材在研究方法的问题上,也遵循了这一认识。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