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邓小平若干基本观点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邓小平若干基本观点研究

  • 作者:荣长海
  •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5638430
  • 出版日期:2000年09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当前,研究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热门课题。如何从特定的视角了解全面、系统的邓小平理论是广大读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邓小平若干基本观点研究》一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1999年度**课题“邓小平若干基本观点研究”的成果集锦,相信不会辜负您的期待。
    文章节选

    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涉及到社会极其广泛的领域,关系到**、集体、个人的利益,因而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的局势,人们该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行动、管理者、***又该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做出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需要若干代人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伟大事业,因此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特别是***思考问题、做出决策,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情况,而应着眼于大局,面向未来。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在把握中国社会时那种把握社会整体、注重发展的战略性眼光。
    所谓大局,是指相互联系的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或者整体中对事物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邓小平所讲的大局有着不同的层次,在社会的不同领域或环节,有着各领域或环节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或关键环节即大局。如邓小平曾讲到政治的大局:我这里讲的政治,是国内**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经济建设的大局:“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第3卷,第129页);服从组织的大局:“为了贯彻党的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团结在党**周围。这是大局,我们要有这个大局观念”(《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4页);安定团结的大局:他在谈到百花齐放的方针时说:“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是。这不是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6页)。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大局,如他谈到沿海与内地的发展时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而*高层次的大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他说:“到二十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大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页)。又说:“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建设的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8页)。实现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多少代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根本的,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不同层次的大局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终都归结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局。
    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处理好大局与小局、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社会的实际发展中,小局和大局、局部和全局既有一致的地方,又不免有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2页)。有矛盾怎么办?邓小平强调,“特别要着重宣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6页,“要从大处着眼,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不要一涉及到自己的具体问题就不通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 93页)。其次,要着眼于长远。历史与现实、未来是紧密连接的,如何处理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要从大局出发。“要实现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必须解决历史的**问题,弄清大是大非。……解决历史**问题,如三中全会所说,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不能在旧帐上纠缠,要把大家的思想和目光引到搞四个现代化上面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7页),处理历史遗贸问题也“要从大局着眼,要从我们事业的前途着眼”(《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5页)。总之,只有做到顾全大局,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时所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都在勾画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勾画也越来越明确、完善。
    邓小平所勾画的中国社会发展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高的层次是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终目标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与此同时,他强调我们的政策不会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同时,他又强调要注意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
    在走向社会主义*终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所以,邓小平把中国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定为分三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为温饱型社会,其内涵是打破历史形成的普遍贫穷状态,消除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尤其是大多数农民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第二阶段为小康型社会。小康社会首先是指经济状况,即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年“人均达到一千美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其次是指社会状况,即“**的力量大了”,就有能力“办教育”、“搞国防”、“改善人民生活”,再次是指由温饱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过程状态,即“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页)。第三阶段为接近中等发达**水平。相对温饱、小康而言,这主要是指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接近中等发达**的水准,其基础则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在解释这一目标时借用了“中等发达**水平”的词语,也就是说,到21世纪中叶我们所实现的现代化,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论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
    董俊蓉
    一、怎样看待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
    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认识,如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模式等。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审视的方法。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一般来讲,是指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结构。邓小平著作中的制度,有时指根本制度,有时指具体制度,根本制度有时还称为基本原则,具体制度有时还称为体制,具体制度又分为若干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固有的属性和存在的根据,它涵盖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特征,是指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区别。社会主义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一类**的具体存在形式,包括体制和机制,它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对于各种模式可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或僵化不变。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看法。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看法。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邓小平总是一起提出,并强调这是相互关系极其密切的两个问题。但无论两个问题怎样密切,从思维逻辑上说,它们还是两个问题。
    马克思曾经批判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57页),根据这样的理解,“什么是”的问题主要属于“认识世界”这一层次,“怎样建”的问题主要属于“改造世界”这一层次,不能互相替代或不分层次。“什么是”的问题首先应该在普遍的意义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上的特性,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终目标,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的根据等等,从这些特性可以断定它就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离开这些特性,就不能称为社会主义,不管是哪一**,只要是社会主义,就应具备这些内容。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本质和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容易改变,但随着新的实践可以不断丰富,有新发展。其次,要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回答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空谈社会主义,因为认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认识的目的性很明确。“怎样建”的问题也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要回答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基本原则、基本规律是什么。任何一个**,只要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遵循一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原则和规律。其特殊性是要具体回答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采取什么样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战略步骤、政策策略等,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各国都有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又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出现多样化模式是必然现象。社会主义**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某一种模式,也不可抱守某种模式僵化不变。邓小平之所以常把这两个问题一起提出,首先意在强调认识社会主义时绝不能脱离实际。离开实际空谈社会主义,只能把社会主义引人歧途。其次,他强调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根据自己的方式,尊重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页)。对实践过程本身存在着规律的认识同样是认识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内容,要不断将新的认识提升为理论,不断升华。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说,“什么是”的问题主要是基础理论层次上的问题,“如何建”的问题主要是应用理论层次上的问题,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前提,后者是前者的认识依据和检验标准,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更加清晰地看到这种社会主义观的崭新之处。
    ……
    目录
    前言
    专家鉴评
    创造性实践观——邓小平实践观的特色 杨廷浦
    关于邓小平机遇观的几个问题 房良钧
    机遇思想史初涉(选登) 房良钧
    邓小平社会观内容体系初探 龚 关
    论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 董傻蓉
    论邓小平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 董俊蓉
    论邓小平的改革观 张培峰楚丽霞
    论邓小平的大局观及其实践 王建伟
    论邓小平的群众观 李俊赴
    邓小平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学的变革 陈尚伟
    邓小平**生产力观的伟大意义 张克生
    论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刘贞晔 高明生
    邓小平的私营经济观 段茂忠
    邓小平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李锦坤
    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初探 荣长海
    邓小平的法制观 张景良
    邓小平文化观的几个问题 张景荣
    略论邓小平的科技观 李子荚 刘贞晔
    邓小平的社会科学观 张兰英
    邓小平论文艺批评的几个原则问题 王之望
    略论邓小平的道德观 温克勤
    道德观: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陈 勇
    邓小平国际战略观探求 贾锡萍张殿军
    试论江泽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 贾锡萍 张殿军
    论邓小平的祖国统一观 牵怡心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曲跃厚 宇 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