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汉字详解(第一辑)(上下册)(全二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汉字详解(第一辑)(上下册)(全二册)

  • 作者:丁义诚 张国庆 富金壁 崔重庆
  • 出版社:内蒙古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2285804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692
  • 定价:¥66.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自1986年元旦起,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语言学会,共同创办了电视教育节目《一日一字》。播讲的内容是经过选择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着重讲解它们的形、音、义、用四个方面。《一日一字》连播四年,先后被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杭州和青岛等省市电视台转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注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本书选字精当,每个字的讲解力求以鲜明丰富的实例讲清字的音、形、义,突出语用内容,并自然地溶进有关文史资料,使之具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与同类书相比,具有收字多、讲解面宽、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文章节选
    -部

    一 (yi)是个*简单的字,但是无论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不简单。
    “一”字的本音是阴平调。可是假如把“一日一字”读成yi ri yizi就感到别扭,读成yi ri yi zi就顺嘴了。为什么呢?原来这是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一”字只在单用或在一词一句的末尾才读原调,即阴平调yi,比如:五一,七一,十一,大年初一,一一得一。当它在其他字的前面时都要发生音变。“一”的音变规律有两条:
    1.“一”在去声前面变成阳平调yi,如:一半,一阵,一共,一定,一旦一辈子,一望无际,春光一刻值干金。
    2.“一”在阴平、阳平、上声等三个声调的字前都念去声yi。在阴平字前的,如:**,一般,一丁点儿,一帆风顺。在阳平字前的,如:一年,一时,一同,一条心,一团糟。在上声字前的,如:一点,一起,一口,一板一眼,一本正经,一氧化碳。
    “一日一字”的两个“一”,意思就不一样。前一个“一”相当于“每一”,有遍指意味,后一个“一”才是一般数词的“一”。“一”是*小的整数,*简单的自然数。《广韵》解释为“数之始”,也就是“数目的开始”。由这个*简单的“数之始”引申出来意义却非常多。如由“*简单的数”可以引申出“同一”、“一样”的意思。“一视同仁”就是同样看待的意思,“一模一样”就是模样完全相同,“心口如一”指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一样,“表里如一”指外表和内在本质是一样的。一样的东西不复杂,显得单一、专一。“惟一”就是“惟独”、“只有一个”的意息,常用于强调和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点,如说“这是众多方案中惟一可取的方案”。“_心一意”就是思虑单纯,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用“一”来指称某一事物的整体,“一”就又有了“整个”、“全部”的意思,如:“一冬”就是整个冬天,“一生”就是全部生命,“一屋子烟”就是说整个房间全是烟。
    *后说说“一”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一”字放在两个相同的单音动词之间组成的词组有“一次性”、“短暂性”、“尝试性”等意味,如:笑一笑,看一看,读一读。表示动作短暂性的这个“一”还可以和“就”搭配成“一……就……”的格式,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比如:一听就懂,一说就笑,一请就来,一有空就学习。“一”和“半”搭配成“一……半……”的格式,常表示数量不多或时间不长、程度不深,如:“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一年半载”、“一时半刻”都形容时间短,“一星半点儿”形容数量微小,“一知半解”形容知道不多、半懂不懂的样子。“一”和“不”搭配成“一……不……”的格式,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把“一”和“不”分别用在两个意义相反的动词前,表示动作和情况一发生就不再向相反方面变化,如:一去不回,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把“一”和“不”分别放在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前面,表示强调或夸张,如:一言不发,一毛不拔,一钱不值。
    (戴昭铭)
    七七(qi)这个数目无论在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的心目中都具有一定神秘性,它和东西方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明显的就是现在通行世界的每周七天的作息制度。它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星期”,一个是“礼拜”。所谓“星期”,就是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历法中采用的“七曜纪日”的制度。“七曜”就是日、月同火、水、木、金、土五个行星的总称。“七曜纪日”就是把日子按目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的顺序排列,七天为一周,周而复始地循环。古代罗马历法中也有“七日一周”的制度,但这种制度主要同历法有关,同作息制度无关。同作息制度有关的是基督教的“礼拜”制度。《圣经》中说,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的一切,第七天就休息了,因此在基督教流行的地区,教徒们每七天都要到教堂去做一次礼拜,以感谢上帝的恩惠。由于历法上的“星期”同宗教上的“礼拜”都以七天为一周期,后来二者就合而为一,形成了每工作六天休息**的国际惯例。这就是每周七天作息制度的来历。
    “七”的神秘性,还表现在某些民间风俗上。比如旧历正月过新年,照传统说法,从正月初一到初六分别是鸡、狗、猪、羊、牛、马的日子,到初七才是人的日子,这天就叫“人日”。还有,民间旧风俗中,人死后每隔七天是一个忌日,要祭奠一次,依次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每次的祭奠称为“做七”,必须做完“七七”,也就是停灵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殡。另外,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是每年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叫做“七夕”。据古书记载,妇女们在这天夜晚有穿针乞巧的习俗,所用的针有七个孔,叫“七孔针”。
    在中国的封建礼教中,把关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种伦理关系的教化称为“七教”。古代帝王为了进行宗法统治,设有“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来“七庙”一词就成为封建王朝的代称。佛教把释迦牟尼、毗婆尸等七位佛祖称为“七佛”,中国佛教的华严宗和禅宗各自都有七代相承的祖师,叫做“七祖”。道家称茅盈、许旌等七个得道的“真人”为“七真”。这些“七”看来好像是对总数的概括,但同人们观念中“七”的神秘性似乎也不无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标数为“七”的事物也很多。在辞赋体裁中有一种“七体”,都以“七”作为篇章结构的数目,如楚辞的《七谏》、汉赋中枚乘的《七发》、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等等。古代乐理有“七音”或“七声”之说,古琴有七根弦,叫“七弦琴”,古代舞蹈有“七盘舞”、“七德舞”。还有曹植**的的“七步诗”。
    上述例子说明古人对“七”这个数字有一种崇尚心理。《说文解字》说:“七,阳之正也。”
    (戴昭铭)
    万万(wan),是个数目字,十千为一万。甲骨文“万”的形
    体像一只蝎子的形状,本义是蝎子,但在甲骨文中已被借用为数目字。楷书繁体是“萬”,而简体“万”也并非现代才有,南朝时梁代顾野王编的《玉篇》已收录“万”字,称之为“俗蓠字”。
    万是个大数,所以汉语中无论古今,常用“万”泛指极多。《尚书·尧典》:“协和万邦。”“万邦”字面意义是一万个邦国。其实上古中国并无这么多邦国,称之“万”只不过极言其多。《尚书·汤诰》:“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方位通常分四面、八方,无论如何分不出一万个,说“万方”,就是指众多方面、各方。“万岁”和“万寿无疆”本是古代朝会和酒宴上的祝寿用语。明知谁也活不到一万岁,这样说只是极言其长,求其入耳适意而已。后来“万岁”专用来称呼皇帝,“万寿无疆”也专用作对皇帝的祝词。
    多数可以代表全体,因而“万”也有“全体、所有”的意思。“万物”指所有事物,“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成语“万象更新”意思是所有事物的面貌都焕然一新,常用来形容一年开头的新鲜气象。“万事如意”意思是所有事情都圆满顺利,令人满意。“万事大吉”意思是所有事情都吉祥如意。有人把“万事大吉”误解为“做完事情就好了”,写成了“完事大吉”,是不对的。
    “万”和“一”联用,可以造成对比的意味,构成新词。“万一”本指万分之一,表示极少的数量,后来引申为极少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又演变为连词,表示极少可能的假设,如:万一这科成绩不及格,就考不上好学校了。“万无一失”意思是**不会出错。“一本万利”指用很小的本钱获得很大的利益。
    “万”由“多”又引申出“很、极其、**”等副词的意义和用法。“万幸”就是极其幸运。“万安”意思是**平安,常用作书信末尾的祝词。“万全”意思是非常周到,如:情况危急,希望大家想出一个万全良策。“万万”即一亿,也可以泛指很多。又演变为副词,表示“**、无论如何”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如:万万没有想到会发生地震。
    “万”在复姓中有两个音。一个是wan,用于“万纽于”这一复姓。北周就有个人叫“万纽于瑾”(见《周书·唐瑾传》,不可误认为是“万纽、于瑾”两个人)。另一音是mo,用于“万俟”(mo qi)这一复姓中。复姓中的“万”不是简化字。
    (戴昭铭)
    三三(san)是个简单的数字,二加一就是三。上古人们计数
    的时候,用竹子做的小棍儿“算筹”作工具,一根算筹横放表示“一”,三根算筹横放表示“三”。“三”字象的正是三根算筹横放之形。这本是个抽象的数目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一方面说“三”是“数名”,另一方面说“三”是“天地人之道也”。“天地人之道”意思是“三”字的上横代表天,下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这样解释“三”的字义,过于牵强迂曲,恐怕不是造字时的本意。
    不过,尽管在造字的当初人们并未在“三”字的字形上寄托那样深奥玄妙的哲理,然而作为一个数目,“三”确实同古人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联。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指宇宙的总根源,“一”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二”指天地,“三”指阳气阴气和气这三种气。中国古人认为世上万物就是由这三种气生成,这种思想同古代西方哲学思想接近。古希腊有哲学家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者合成;大自然由动物、植物、矿物三者构成;人体具有肉体、心灵和精神三重性质,因此他们把“三”看作具备神性的**数字。基督教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之说,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统治世界的神灵有三位: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和冥神普路特,命运女神、复仇女神和美惠女神也共是三位。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神话中统治世界的神也是三位,分别叫天一、地一和泰一,合称“三一”。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古代天子每三年要祭祀一次“三一”神。这些情形反映了无论中外古人都有一种“万物皆备于三”的观念。
    人们以这种观念来理解世界、研究事物、治理**,往往把完整的外部世界或某种事物现象都划分成三个构成部分,于是留下了很多由“三”标首的词语。如《周易·说卦》中称天、地、人为“三才”,儒家学说称君臣、父子、夫妇之道为“三纲”,掌握古代**军政大权的*高官员有三位,合称“三公”,祭祀天、地、宗庙的典礼合称“三礼”,祭祀所用的牛、羊、猪合称“三牲”,兵家把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佛教把生死流转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佛教的经典分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通晓三藏的和尚尊称为“三藏法师”,简称“三藏”,因此上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又称“唐三藏”。道教认为入天两界之外又有**居住的玉清、太清、上清三个境界,合称“三清”……类似例子举不胜举。
    “三”这个数由于同齐备、完整的观念相联系,在使用中就又引申出了“多”的意思。成语“三思而行”意思就是多想想再行动,并不是一定要想三次。“三番五次”、“三令五申”的“三、五”也是“多”的意思。
    (戴昭铭)
    古人所说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
    假借。“上”(shang)就是一个指事字。有的指事字是在一个汉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如“木”上加一横是“末”,“木”下加一横是“本”。而“上”则是一种纯符号的指事字,上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如右图。
    甲骨文的下面一条弧线表示地面,弧线之上有一短横,这就表示在地面之上;金文把表示地面的弧线拉直了;小篆是对“上”字加以美化。
    了解了“上”字的来历,我们便知道它的本意是表示方位的。至于“上等的茶叶”、“上课了”等多种用法中的“上”表示的都是转义。“上”是一个极常用的字,有人作过统计,三干个*常用的汉字里它排第十四。“上”既然常用,它的意思也就十分明白易懂。但这不等于说,任何地方的“上”意思都那么显豁,有的甚至需要查一下它的出处才能把含义弄清楚。比如“上下其手”,这里的“上”是什么意思呢?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发兵攻打郑国。郑国的一个将领皇颉被楚国军队的一个名叫穿封戌的俘虏了。事后,楚共王的儿子围却来与穿封戌争夺俘虏,双方相持不下,就去请太宰伯州犁作裁判。伯州犁有意袒护王子围,于是提出一个办法,究竟是谁俘虏的,由皇颉自己来承认。俘虏皇颉被带进来了,伯州犁先介绍了一番,然后“上其手”,就是高举起他的手,恭恭敬敬地指着王子围对皇颉说:“这位贵人是王子围,他是我国国君宠爱的弟弟。”接着又“下其手”,就是把手放下来,满不在乎地指着穿封戌说:“这个人叫穿封戌,他是我国的一个县尹(即县官)。你看,到底是哪个捉到你的?”皇颉从伯州犁介绍情况时举起手和放下手的不同动作和态度中,猜透了说话人的意思是要逢迎权贵,于是撒谎说:“我遇到王子围就被他捉住了。”后来人们把“上其手”和“下其手”简化为“上下其手”,用来指颠倒是非,通同作弊。“上”在这儿的意思就是往上举。
    汉语四声阴阳上去的“上”念shang。“上”还是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相当于简谱的“1”。
    (邹韶华)
    下“下”和“上”一样,是一个常用的指事字。它的演变过程和“上”一样,只是表示的方向相反罢了。
    “下”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意思也很明显。但这不等于说任何地方的“下”其含义都一望而知。比如,“礼贤下士”这条成语里的“下”作何解释呢?有人把“礼贤下士”解释为:“敬重贤人,有礼貌地对待地位低的人”。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下士”就是“地位低的人”,“下”就是“等级、地位低下”的意思。其实不然。“贤”指有德有才的人。“士”指有能耐的人,它俩意思差不多;“礼”是以礼相待,“下”是屈己尊人,它俩意思也差不多。为什么说“下”呢?因为这种行为原来指是由帝王或大臣发出的,他们身居高位,要敬重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必须降低身份,放下架子,“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所以这儿的“下士”不是“地位低的人”,而是指放下架子尊重、结交有才能的人。
    ……
    目录
    -部



























    廿


















    │部
    丿部
    丶部
    乙部
    二部
    十部
    厂部
    匚部
    刂部
    卜部
    冂部
    亻部
    八部
    人(入)部
    勹部
    几部
    儿部
    亠部
    冫部
    冖部
    讠(言)部
    ……
    编辑推荐语
    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鲁迅《自文字至文章》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