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巴里坤哈萨克族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QQ咨询:
有路璐璐:

巴里坤哈萨克族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087822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141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民委**科研项目。
    文章节选
    宗教信仰、禁忌与卫生习惯
    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其远祖曾信奉过祖宗神灵以及天地日月星辰。后来,又信萨满教、佛教、景教等。
    前面说过,哈萨克人在打仗或赛马时,各个部落都把自己祖宗的名字或本部落英雄人物的名字当作口号呼喊。牲畜染病时还吆赶到祖宗坟墓上过夜,祈求祖宗在天之灵为牲畜消灾灭病,或用火熏,以求驱散邪恶。
    伊斯兰教信奉安拉为**的神。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穆斯林称安拉为“胡达”或“真主”,称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是“圣人”或“主的钦差”。穆斯林之间都互称是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见面互道色兰目,或简称“色兰”,以示问候。色兰目或色兰,阿拉伯语念作“安色兰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兰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过去,一般来说,哈萨克人对宗教的信仰是虔诚的,他们认为,真主只有一个,一个人一生的善恶都由真主来决定,每个人的命运都记在真主的簿子上(拉吾乎勒马赫夫孜)。因为他们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常常向真主跪拜求恩,认为这样可以消祸得福。
    伊斯兰教五项基本信条是:一是信安拉。信安拉为**的神,任何信徒都不能“以物配主”,就是说,在信仰的对象上,不能以任何其他神灵同安拉并列。二是信天仙。“天仙”是供安拉使唤的差役。为一般穆斯林所熟知是“四大天仙”:哲不利勒——专为安拉向穆罕默德传递“默示”;米卡伊勒——专司人间的衣食供养;尔兹拉伊勒——掌握人的生死,即“取命天仙”;伊斯拉非勒——司风雨,宣告世界末日来临的司号者。三是信经典,就是信《古兰经》。四是信使者。安拉曾派许多“使者”向人类使布“正道”,而上承“列使”正统的穆斯林则是“*后的使者”。否认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违反穆罕默德“*后的使者”地位的,就不能是穆斯林。五是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伊兰斯教的信条中,有生前和死后的“两世”之说。穆斯林有“两世吉庆”,即今世和后世都是吉庆的。今世的吉庆,是指安拉已将他们引上了“正道”,成为“顺从安拉的人”;后世的吉庆,是指穆斯林若行“善功”,在后世经过审判复活可进天堂。两世论,要人们无所作为,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天国”之乐。他们对宗教表示忠诚*主要的方式就是体现伊兰斯教信仰的五项基本功课。“五功”对于伊兰斯教,犹如柱梁支撑大厦,穆斯林都必须履行;条件不具备,或遇特殊情况不能履行时另有规定。伊兰斯教的“五功”,简称念、礼、斋、课、朝。**,要念“清真言”;第二,“礼拜”(每天作五次乃玛孜);第三,斋戒;第四,纳“天课”;第五,朝觐。他们认为这五件事情一定要做,做了就有福,不做这五件事或骂真主、圣人、古兰经,或不洗手、足、脸,把古兰经踏在脚下,或坐在装古兰经的箱子上,都认为是有罪的。因此,一日五诵经的制度一律严格遵守。一日五诵经,即每天做五次“乃玛孜”;早起床,叫“也尔铁纳玛孜”;下午四时左右,叫“拜森”;下午六时左右,叫“艾肯特”;日落时,叫“阿合下木”,临睡前,叫“加西克”。
    哈萨克人由于居住不定,经常搬迁,所以没有固定的礼拜寺和经文学校,只在居民较多的地方设临时宗教活动场所,名叫“居玛”。因此,做礼拜时,或在毡房内的地面上铺一块布;或在外面找干净的水洗手、脸,无水则用双手拍地两次(地面上土干净),做洗脸洗手的动作,面朝西方礼拜,以示虔诚。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坚持念、礼、斋戒。节庆、礼俗一般都和这宗教相联系。古尔邦节、肉孜节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一般都宰羊煮肉,互相祝贺。重大节日和丧葬活动,一般请毛拉念经。
    在宗教信仰方面,巴里坤草原上的哈萨克还有如下特点:
    自然宗教的痕迹。远古时,人们对自然界不理解,又无法抵抗强大的自然力,就逐渐对其产生了一种错误和虚妄的观念,认为自然界的各种自然势力都是由神灵主宰和支配的,因而对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加以崇拜和祭祀。今天仍然保留着自然宗教的某些残余,视太阳和月亮为神圣,有敬日月和水火的习惯,成人不得向着日月小便和背着日月大便,特别视初升的日、月尤为神圣,对水火也是如此,在泉水边和涝坝里不得便溺,不得绕火堆走圈。客人在毡房里,只能从左边进入,离开时从左边走出,这正是体现了不能绕毡房中间的火炉走圈的禁忌,就是火烬的灰堆也不得围转和践踏,尤其是刚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时更要严格遵守,据说,如果违反,不是腿疼,就是脚烂。
    图腾崇拜的影响。当原始社会出现了自然崇拜的同时,在氏族里也出现了选择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祖先、名称或标记,并且作为神灵,加以崇拜,这是自然宗教的一种形式。哈萨克人*崇敬的一种飞禽是猫头鹰。他们视猫头鹰为神鹰,倍加保护,把猫头鹰羽毛看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要加害猫头鹰,据说不仅对自己生命不利,就是对后辈子孙也有严重影响。因此,过去的民族英雄、妇女、儿童的帽顶都尽可能地缀上一撮猫头鹰羽毛,甚至在新婚夫妇新房的壁毯上,参加赛马的马头或马尾上,都要设法点缀若干根猫头鹰羽毛,以祈求新婚的幸福和比赛时取胜。公驼和山鹰是受人尊崇的动物,因此.妇女要分娩时,就要把它们带来驱鬼祛邪。认为天鹅、猫头鹰等动物也是有灵的,不得任意伤害,谁要把它们打死,就要遭到不幸。为了避邪,常把猫头鹰的羽毛插在孩子的摇篮上,缀在衣肩上。在小孩的摇篮上缝上刺猬皮,可阻止魔鬼接近。狼和蛇是阴森恐怖的,可借它驱邪消灾。羊也是有灵的,不能从羊群中穿过,也不能朝羊身上吐唾沫,不能用脚踩羊骨头。灰色兽、天鹅和猫头鹰的咒语是很有威力的。某些植物也是有灵的,谁若砍伐它,会遭到不幸,以至于暴死。野蔷薇是鬼神*怕的,年老的白杨树,单独生长的树丛都是神圣的。为了走路不摔跤,腰里要系上一枝梭梭柴秧。桦木是神圣的树木,有人用它做拐杖。人们身上带着狼膝盖骨,能防止腰痛病。夜里为了牲畜的**,把老羊骨棒子和弓架放在一块长木板上。受人崇敬的宝物是马鞭和猎枪,妇女难产昏迷时,要用马鞭抽打,或在她身边放枪,这样可使产妇恢复知觉。小孩的圆领衣裙是神圣的,在打官司或争辩什么时,人们总要把它带上,以期获得胜利。
    哈萨克人在信仰伊兰斯教之前,也信奉过拜火教。他们认为火不仅是人们生活及从事畜牧业生产必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且是光明之神,因此,直到现在还流行着许多崇拜火的习惯。新婚媳妇**次踏进家门时,要往火上浇油,使火烧得更旺,以示给家里带来了更好的运气。妇女在照料婴儿时,要把婴儿的摇床放在靠火的地方,让火光照耀着婴儿,以防邪气侵犯。点燃蜡烛可以防病。病畜和转场的牲畜,从两堆火中问穿过,可以治病和驱邪。用火镰的方式为孩子命名,以打着火时叫出来的名字为吉祥。不能用脚踩火,不许在火上吐唾沫,不准围着火堆乱跑,也不能压灭火苗,更不能往火上撒尿。
    现在哈萨克人中也还存在着萨满教的残余。萨满教——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这种宗教信仰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神灵、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大小神鬼主宰。萨满是神的化身和代理人,只有他才能给人消灾求福。他有一套神具和咒语,有三种*基本的跳神仪式:一是“跳鹿神”,属于社会性的全参加的消灾求福的宗教仪式;二是“治病”跳神,是给本氏族个别成员举行的宗教仪式;三是“领神跳神”,这是传授萨满神术的仪式。萨满教是以万物有灵的信念为思想基础,是一种成型了的原始宗教。萨满是“巫”的意思,充当萨满角色的称“巫师”,俗称“巫婆”、“神汉”之类。他们自称是神灵的代表,代神传言,来往于人神之问。其主要职能是为病人驱鬼,为猎人祈福。但在实际生活中,求神驱鬼,消灾避难,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人畜平安等,似乎无所不能。萨满一旦跳神作法,在一定的鼓乐伴奏之下,或摇头晃脑,或前后跳跃,装着“神灵下凡”的样子。在追究病因上,顺手指定某马、羊已成精灵,是这精灵有意作祟,指示主人必须将其宰杀,以消除祸患。……
    目录
    哈萨克人是草原上的主人
    草原是哈萨克人的家乡
    骏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
    部落氏族组织——“阿吾勒”
    宗教信仰、禁忌与卫生习惯
    一、崇拜自然
    二、祈求神灵
    三、敬畏神鬼
    居住
    饮食
    一、茶
    二、奶制品
    三、面食
    四、肉食
    服饰
    手工业
    礼俗
    家庭
    婚姻
    节庆
    一、肉孜节
    二、古尔邦节
    三、那吾热孜节
    丧葬
    乐器、乐曲与冬不拉弹唱
    阿肯弹唱会
    一、牧歌
    二、情歌
    三、恋歌
    四、摇篮歌
    毡房里的“开心”晚会
    撩人心扉的舞蹈
    独特的马上游戏
    一、刁羊
    二、赛马
    三、姑娘追
    四、套马
    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
    架鹰出猎
    后记
    修订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