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书文化的传承(插图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书文化的传承(插图本)

  • 作者:来新夏
  •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805987309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149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与积存,为数极夥;但是,这样丰厚的历史遗产,究竟是怎样传递下来的? 为了使国人能通过阅读图书,世代相传地继承和吸取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首先要识字和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依托图书而得以世代传递,这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启迪人民的智慧和开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诸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历史价值,可以毫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书是作者把历年谈话记录分篇整理而成,来揭示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途径。
    本书内容包括**篇:口传与记事;第二篇:简牍与帛书;第三篇:纸和纸书;第四篇:雕版·活字·套印;第五篇:典藏与整理;第六篇:流通与传播;第七篇:幼学教育;第八篇:经、史、子、集;第九篇:图书的再编纂;第十篇:结语。 各篇内容,皆有所据,而语言则出之以浅近,以便初学入门者阅读。
    文章节选
    书摘
    四、手抄本的重要意义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文化的传递走着一条艰辛的道路,人们开
    始在简牍和缣帛上写和抄,继而在纸上抄和写。
    从文献记载分析,西汉初年就有抄书活动。汉景帝时,景帝子河问献王
    刘德从民间搜寻到好书时,请人好好地抄一本给藏者,留下藏者的原本,另
    外送金帛给藏者作补偿,因而搜集到许多书。这时无疑是一种简书。汉成帝
    时,在**学者刘向主持下,中国进行了世界文化史上**次大规模地整理
    图书工作。刘向等学者为每个整理本写一篇提要作为正录,送呈皇帝批阅,
    刘向自抄一份留底,社会上也辗转传抄,后来,刘向的儿子刘歆集中整理编
    成中国**部综合目录——《别录》,这也是抄写的简书。当时,社会上也
    出现了一种专门以抄书为业的佣书行业。在古小说《拾遗记》中曾写汉安帝
    时人王薄,因家贫带着笔和简在洛阳街上摆摊卖字,王薄貌美吸引了许多求
    书的人,男人送他衣物,女人送他珠玉,**之内,收人满车衣物珠玉。这
    就是当时一种“佣书”行业了。虽然是小说,但也是实际生活的反映。东汉
    时,班超因为家贫,曾为官佣书以供养。三国时,吴魏在外交活动中,为加
    强双方友好关系,魏国曾组织人用纸和帛分别抄写了两套《典论》送给吴国
    的孙权和张昭,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抄写活动。东晋释僧肇,早年以佣书为
    业,借着抄书的机会,“历观经史,备尽文籍”,后参与名僧鸠摩罗什翻译
    佛经,受到后秦统治者的赏识。南北朝南齐人庾震因父母双亡,无力营葬,
    尽力去为人抄写,以致使手残废,可见抄写的繁重。南梁的沈崇素六岁丧父
    ,成人后就为人抄书,以取得报酬养母。有不少抄书人在抄书过程中,因有
    机会读到很多书而*终成为学者。南梁的王僧孺和朱异都是当时**学者,
    他们的成就途径便是“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靠着为人抄书而遍览经
    史的。北朝亦有佣书的人,如北魏崔亮家贫,即以佣书为业。
    随着纸的普遍使用,人们对知识的渴求,除了受人雇佣抄书得酬外,也
    出现了一些以抄书,甚至抄大部头书求售的书贩。南北朝时扬州有一书贩,
    雇了一批人抄了一部700多卷的大类书《华林遍略》,向北朝的东魏大将军
    高澄出售。高澄很喜欢此书,但又不愿出钱收购,于是召集一批书手用一日
    一夜的时间偷抄了一部,将书退还书贩,这件事固然可见高澄的狡诈,但用
    一日一夜抄毕700
    ……
    目录
    **篇 口传与记事/1
    (一)远古的口耳相传/1
    (二)结绳、契刻和图画/2
    (三)汉字的产生/3
    (四)甲骨、钟鼎和石器/5
    第二篇 简牍与帛书/11
    ……
    编辑推荐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与积存,为数极夥;但是,这样丰厚的历史遗产,究竟是怎样传递下来的?
    为了使国人能通过阅读图书,世代相传地继承和吸取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首先要识字和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依托图书而得以世代传递,这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启迪人民的智慧和开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诸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历史价值,可以毫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书是作者把历年谈话记录分篇整理而成,来揭示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途径。 书评
    这本书是来新夏先生将自己在国内外许多大学、图书馆所作专题讲座的讲稿整理、修订而成。作者跳出传统目录学、图书馆学的讲课框框,从中华文化承传的角度,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书文化”作了梳理。该书见解精辟,要言不烦,虽是一本小书,却展示了大学问家的功力。
    (陈福康)
    ——中华读书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