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闻评论的审美诉求-挑战传媒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闻评论的审美诉求-挑战传媒

  • 作者:宋立民
  •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136460
  •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01日
  • 页数:275
  • 定价:¥28.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当一个满目悲剧的时代过后,却被后人视为喜剧,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如今二十多岁的一代人,对“文革”的认识很多时候往往只限于历史教科书
    上非常简短的两个自然节的内容,或者只是浓缩成几个名词:“5·16通知
    ”、“二月逆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攻武卫”、“无产
    **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粉碎四人帮”……对文革里的许多细节和
    不为人知的史实了解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上一代人的提醒,他们将
    会淡忘了“文革”给整个民族带来的创伤。居然还有人开起了“文革”的玩
    笑。凤凰台《鲁豫有约》节目里面讲到:“文革”期间挨批挨斗的老人经受
    许多灭绝人性的用刑,惨烈至极。作家金敬迈因为经受不起折磨,曾经自杀
    过很多次,其中有一次是用刀把喉咙割开,鲜血淋漓,怕被人发现,也不敢
    叫出声来——旁听的学生们吓哭了,他们不敢相信。在此背景之下.评论员
    就从“穿衣戴帽”的“小切口”撕开了一个大得不能再大的裂口:历史呼唤
    沉思!历史不容忘记!
    新闻评论和新闻事件距离的“有限拉开”,即行话里说的“切口要小”
    ,不仅给评论员提供了驰骋的空间,亦为读者对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现实
    意义、理论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导读”。重要的是拉开距离之后的评论手法
    ,“以小见大”就是依靠“深挖”、“联想”或“对比”等手段,从比较小
    的新闻事件里找到一个“引人人彀”而“别有洞天”的切入点,进而提醒受
    众关注一个“事关重大”的“原则问题”。
    1984年底.中国银行同意向苏联提供200万美元的贷款。在动辄上千亿
    美元的国际金融事务中,这件事情的确不大。可法国《费加罗报》(1984年1
    1月14日)的评论员却作了���为《中国不但贸易顺差而且是金融大国》的评论
    。其中说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银行即中国银行*近同意向苏联提供200万
    美元贷款。这笔贷款的数据小得不值一提。
    如果认为这是莫斯科的和平鸽衔给北京的橄榄枝。或者是北京鸽衔给莫
    斯科的橄榄枝,那岂不是天真甚至简单的看法吗?如果是那样,在提供贷款
    过程中又何必拐那么多弯?
    为什么给苏联贷款?问题的答案之一(我们倾向于这个答案)是:中国银
    行想通过此举表明,苏联斤斤计较地向北京盟友提供帮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国现在不但是外贸顺差国(自1980年以来外贸一直是顺差),而且已是
    一个金融大国(其外债微乎其微,只有30亿美元)。中国拥有黄金外汇和外汇
    储备共200亿美元,相等于英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
    鉴于中国幅 ……
    目录
    引言 新闻评论美学及其现代性要求
    **章 非常社论:泪流满面的时代与激情
    一、背景的特殊性和浓厚的情感色彩
    二、临近性——时间的特殊和事件的重大
    三、整体性——媒体自己的诗化的声音
    四、深刻性——历史厚度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五、开放性——响亮的正义感和号召力

    第二章 朝花夕拾:“**个卧底记者”的启示
    一、“旧闻评论”与新闻评论的转换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从已有定评的“旧闻”中“发掘”新闻
    三、“江湖有梦追前事”:从新近披露的“旧闻”中“发现”新闻
    四、“细腻风光我独知”:从司空见惯的“旧闻”史料中“切入”新闻
    五、“不能忘却的纪念”:从尚存温热的“旧闻”复习中“强调”新闻

    第三章 同题作文:“肉味”和“水味”的道义含量
    一、同题对比之中的大是大非
    二、题在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
    三、题在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
    四、题在同一角度而不同人物
    五、题在同一人物的不同表演

    第四章 以小见大:从“风月”中发现“风云”
    一、评论与新闻事件距离的“有限拉开”
    二、找到“引人人彀”的切入点
    三、站稳“危言耸听”的立足点
    四、训练敏感度和洞察力
    五、保持“水到渠成”的逻辑联系

    第五章 借鸡下蛋:别人的酒杯与自己的块垒
    一、借鸡下蛋:引用与转述的美学
    二、吃到一只苍蝇:当事者说
    三、唱给雪山的歌:知情者说
    四、常识是如何背弃的:档案材料说
    五、“**碰伤”:古今中外说

    第六章 机智诡谲:智慧包容与逻辑狡黠
    一、深刻而机智的“狡猾”笔法
    二、命题的嘲弄和反讽
    三、思路的多变和机警
    四、行文的夸张与诡谲
    五、结论的奇警与智慧

    第七章 逆向思维:其实你不懂它的心
    一、新闻评论的另一种逻辑走向
    二、钢铁是怎样没炼成的:挑战“从来如此”
    三、万幸,刘利民“没有授过衔”:设想“即便如此”
    四、正是走狗的活写真:咬住逻辑漏洞
    五、我们“保护”环境?:试着倒过来想想

    第八章 “透骨到底”:论时事何必留面子
    一、鲁迅风:论时事不留面子
    二、“一针见血”的“揭短”
    三、“请君入瓮”的嘲讽
    四、层层紧逼的递进
    五、理直气壮的诘问

    第九章 “颠扑不破”:归谬的力量与技巧
    一、“战无不胜”的论辩魂灵
    二、**人称现身说法
    三、口语化的自我辩解
    四、夸张色彩与反讽效果

    第十章 “十全大补”:罗列的设计与必要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评论形式
    二、多事一议的集中性
    三、一事多议的发散性
    四、议论合一的直接性
    五、添加增补的连续性

    第十一章 异体讲述:用诗把新闻再写一遍
    一、语言转换特色与政治文化背景
    二、仿古——国粹的现代演绎
    三、追星——流行歌词的流变
    四、还童——儿歌小调的魅力
    五、入戏——词曲解放的“混账”
    六、创新——韵文的“新编”与“杜撰”

    第十二章 现身说法:陈丹青出走我们都有责任
    一、个人经验与新闻评论的结合
    二、提示型:南都“街谈”的启示
    三、自责型:我们都有责任
    四、佐证型:想起了佑安医院
    五、问世型:孙志刚替我而死
    六、骂世型:新国粹的姿态

    第十三章 立此存照:你究竟为何感动?
    一、照相:点评或无评的评论
    二、镜头组合:你究竟为何感动
    三、纪实特写:大跃进倡议书
    四、连环漫画:车文明与否
    五、图片解说:立此存照
    六、亲密合影:互相推举的特写
    七、快速摄影:没有不……
    八、真假拼接:消息与传闻

    第十四章 音画时尚:亮丽蓝领与“吉烟现象”
    一、评论:从平面拓展到音画
    二、声音的力量:“蓝领”、“白领”同样亮丽
    二、画面的魅力:“吉烟现象”的鲜活再现

    关于新闻评论的断想——代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