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上、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上、下册)

  • 作者:刘益涛 张树军
  •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801995445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01日
  • 页数:816
  • 定价:¥9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辉煌业绩,我们组织地方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撰写和编辑了《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一书。
    本书编写,按现在的行政区划,以红军长征经过省份为篇。
    本书编排,以红军长征概况为首,之后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经过地,*后是落脚点。由于参加长征的有四支红军队伍,相互之间有交叉,因而在编排次序上既按时间,双兼顾线路。
    文章节选
    4.长征的决策和准备
    从1934年5月起,党和红军的领导层开始酝酿战略转移问题,并报告共

    国际,同时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了筹划战略转移的“三人团”,但一
    直举棋
    不定。到9月初,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已彻底绝望后,才开始战略
    转移
    的准备工作。
    长征的准备工作是在极少数**领导人中秘密地进行的,没有向党内、

    内进行解释和动员,包括一些红军**将领和地方领导人都蒙在鼓里,甚至

    **政治局也没开会讨论过。**红军长征前,虽然在健全**指挥机关、

    力物力、在进军方向、人员走留等方面做一些准备工作,但十分仓促,不充
    分,广
    大红军指战员不知道战略转移的意图,不能提高热情与积极性,并带了许多

    坛罐罐,对长途行军作战���分不利。
    10月7日,中共**和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接替**红

    主力的防御,主力集中瑞金、雩都,准备执行新的任务。9日,红军总政治
    部发布
    《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加强部队的政治、军事训
    练,发
    扬部队的攻击精神,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
    战略转移的*初计划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到湘鄂西同红二、红
    六军
    团会合,创建新的根据地。因此,出发时把战略转移称“西征”,西征部队
    称“野
    战军”,*高指挥机关是“野战司令部”。
    为了便于随军行动,中共**、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
    部队
    编为两个野战纵队。**野战纵队,又名“红星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
    团组
    成,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
    任。
    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
    第二野战纵队,又名“红章纵队”,由中共**、中华苏维埃**机关
    、后勤
    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等组成,李维汉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邓发
    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参谋长,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
    、张
    闻天、王稼祥等随该纵队行动。
    以上两个野战纵队和红军主力**、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共
    8.6万
    人,组成战略转移的野战军。**军团,林彪为军团长,聂荣臻为政治委员
    ,左
    权为参谋长,朱瑞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第十五师;第三军团,
    彭德怀
    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治委员,邓萍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下辖
    第四、
    第五、第六师;第五军团,董振堂为军团长,李卓然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为
    参谋
    长,曾日三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三、第三十四师;第八军团,周昆为军
    团长,
    黄苏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参谋长,罗荣桓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十一、
    第二
    十三师;第九军团,罗炳辉为军团长,蔡树藩为政治委员,郭天民为参谋长
    ,黄火
    青任政治部主任。
    **红军长征前,中共**决定由项英、瞿秋白、陈毅、贺昌等组成中
    共苏
    区**分局、**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办事处,项英为**分

    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办事处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
    统一
    领导留下来的红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坚持斗争。P12-13
    目录
    红军长征概况
    一、长征序曲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抗日先遣队北上
    3.红六军团西征
    4.长征的决策和准备
    二、**红军开始长征
    1.**红军出发长征
    2.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
    3.湘江之战
    4.转兵贵州
    三、伟大的转折
    1.占领遵义
    2.遵义会议
    3.四渡赤水
    4.巧渡金沙江
    四、挺进川西北
    1.会理会议
    2.通过彝族区
    3.强渡大渡河
    4.翻越夹金山
    五、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1.策应**红军
    2.强渡嘉陵江
    3.西进松理茂地区
    4.迎接**红军
    六、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与北上
    1.懋功会师
    2.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
    3.张国焘的宗派活动
    4.征服草地,打开北上通路
    5.**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
    七、红二十五军长征先期到达陕北
    1.西进陕南
    2.创建鄂豫陕根据地
    3.北上陕甘
    4.与陕甘红军会师
    八、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1.突破天险腊子口
    2.确定陕北为落脚点
    3.向陕北根据地进军
    4.奠基礼
    5.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
    九、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1.张国焘另立“**”
    2.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康边
    3.党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4.西进康北
    十、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
    1.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
    2.向湘黔边转移
    3.进军黔西
    4.转战滇黔边
    5.渡江北上
    十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1.甘孜会师
    2.红二、红四方面军北进
    3.岷洮西战役
    十二、长征的胜利结束
    1.夺取宁夏战略计划的制定
    2.同张国焘西进主张的斗争
    3.三军大会师
    4.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江西篇
    一、抗日先遣队北上
    1.瑞金誓师出征
    2.重溪整编
    3.怀玉山失败
    二、红六军团奉命出征湘西北
    1.战斗在湘赣根据地
    2.**训令西征
    3.踏上西进征程
    三、**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1.长征的直接准备
    2.南线谈判
    3.撤离主战场和瑞金
    4.渡过于都河
    5.突破**道封锁线
    福建篇
    一、福建苏区人民为**主力红军长征作
    倾力准备
    1.为战略大转移补充兵员
    2.为战略大转移准备军需
    二、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建
    1.向白区挺进
    2.攻打福州城
    3.进入闽东闽北苏区
    三、红九军团、闽赣省机关从长江
    宁化出发长征
    1.长征前夕在长汀、宁化的**红军
    2.温坊战斗和松毛岭保卫战
    3.红九军团、闽赣省机关从长汀、宁化出发长征
    四、为配合**红军长征展开顽强阻击
    1.福建军区及地方武装的阻击
    2.闽赣军区及地方武装的阻击
    3.独立第七团的阻击战
    浙江篇
    一、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浙西南、浙西
    1.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浙西南
    2.出击浙西
    二、北上抗日先遣队再次转战浙西
    1.北上抗日先遣队改编与**军区的*新指示
    2.红十九师进逼杭州
    3.茶山会议
    三、挺进师在浙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1.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2.创建浙南游击根据地
    3.编入新四军
    安徽篇
    一、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安徽
    1.皖南的斗争形势
    2.红七军团到皖南
    3.红十军团到皖南
    4.谭家桥战斗
    5.转战皖南
    6.抗日先遣队在皖南的革命影响
    广东篇
    一、**红军长征过南雄
    二、**红军冲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1.国民党军在仁化县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
    2.**红军突破城口
    3.红军在城口休整
    4.铜鼓岭阻击战
    5.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三、红军长征部队过乐昌
    1.抢占制高点——九峰山
    2.翻越大王山
    3.掩护**纵队向西前进
    4.茶料阻击战
    5.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支援
    四、部分红军迂回连县
    1.红一、红九军团一小部进入连县
    2.红五军团一部进入连县
    3.红军在连县的主要战斗
    湖南篇
    一、红六军团西征到湘西
    1.奉命西征,桂东誓师
    2.迂回湘南,抢渡湘江
    3.转战湘西南,会合红二军团
    4.落脚湘西,策应**红军长征
    二、**红军长征初期在湖南
    1.进军湘南,连破敌人第二、第三道封锁线
    2.奔袭道县,抢占蓝山
    3.宁远溃敌,抢渡潇水
    4.血战湘江,道县悲歌
    5.通道转兵,化险为夷
    三、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出发长征
    1.打破“围剿",决策远征
    2.抢渡沅、澧,挺进湘中
    3.迂回转战,出湘入黔
    4.留守湘西,孤军奋战
    广西篇
    一、红六军团西征过桂北
    二、**红军长征过广西
    1.中共**决策突破湘江
    2.桂系自保撤防湘江
    3.红一军团觉山阻击湘军
    4.红五师新圩血战桂军
    5.红四师坚守光华铺
    6.铁流奔腾过湘江
    7.红军征服越城岭
    三、民族团结铸丰碑
    1.制定正确的瑶苗少数民族政策
    2.严格执行群众纪律
    3.坚决保护各族同胞的利益
    4.各族同胞舍生忘死支援红军
    贵州篇
    一、**红军长征在贵州
    1.避敌锋芒,转兵贵州
    2.黎平会议
    3.猴场会议与突破乌江
    4.占领遵义,进击桐梓
    5.遵义会议
    6.四渡赤水,出奇制胜
    7.战略骑兵——红九军团
    8.黔北革命根据地
    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贵州
    1.红六军团西征入黔
    2.木黄会师
    3.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入黔东、黔西
    4.红二、红六军团在黔、大、毕反“围剿"的斗争
    5.乌蒙山千里回旋战
    6.盘县会议,渡江北上
    7.黔西北革命根据地
    重庆篇
    一、红四方面军攻克城口,策应**红军长征
    1.攻克城口县城
    2.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3.策应**红军长征
    二、红二、红六军团挥师渝东南,
    配合**红军长征
    1.红三军在渝东南地区的活动
    2.红二、红六军团南腰界会师
    3.配合**红军主力长征
    三、红一军团挺进綦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
    1.红一军团进入綦江
    2.红一军团在綦江石壕的活动
    四、留下革命精神.播下革命火种
    1.红军撤离后反动派的反攻倒算
    2.红军撤离后人民的不屈斗争
    云南篇
    一、**红军过云南
    1.避实就虚,集结威信
    2.扎西会议,完成转折
    3.征战滇东,威逼昆明
    4.抢占渡口,巧渡金沙江
    5.红九军团威震滇东北
    6.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二、红二、红六军团转战云南
    1.乌蒙回旋,突出重围
    2.转战滇中,威逼昆明
    3.横扫滇西,巧渡金沙江
    4.中甸休整,准备继续北上
    三、云南人民对长征的支持及长征对
    云南人民革命斗争的深远影响
    1.云南各族群众对红军的支持
    2.红军长征对云南的影响
    四川篇
    一、**红军长征人川
    1.一渡赤水首入川
    2.重返川南
    3.再回川南调滇军
    4.四渡赤水离川南
    二、**红军巧渡金沙江再入川
    1.渡金沙江勇夺通安镇
    2.两攻会理城
    3.会理会议
    三、挥师北上过凉山
    1.兼程北上到礼州
    2.转战千里的红九军团
    3.乘敌不备到冕宁
    4.彝海结盟
    5.偏师惑敌,佯攻奏效
    四、狭路相逢勇者胜
    1.强渡大渡河
    2.两路红军剑指泸定城
    3.英雄飞夺泸定桥
    4.后卫痛击尾追敌
    五、冲破围堵直抵夹金山
    1.奇袭飞越关
    2.慑于红军威,杨森把路让
    3.突破天全,智取芦山
    4.翻越夹金山
    六、红四方面军策应**红军
    1.强渡嘉陵江战役
    2.挺进岷江上游接应**红军
    3.夹金山北面胜利会师
    七、中共**与张国焘在战略上的分歧
    1.北上方针的提出与两河口会议
    2.《松潘战役计划》的实施与终止
    3.中共**同张国焘的斗争
    4.政治局召开芦花会议
    5.《夏洮战役计划》的制定
    6.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
    八、右路军征服草地与中共**率
    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
    1.右路军征服草地
    2.红军防线的收缩与包座大捷
    3.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
    4.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
    九、张国焘另立“**”和南下的破产
    1.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
    2.南下受挫百丈关
    十、红四方面军转进川西北
    1.西进征服两座大雪山
    2.创建新区与面临的困境
    3.张国焘被迫撤销第二“**”
    4.开展北上准备
    十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与共同北上
    1.打通道路迎接红二、红六军团
    2.筹集物资迎接会师
    3.甘孜会师
    4.红二、红四方面军离川艰难北上
    十二、长征红军在四川的地方工作与
    四川人民对红军的支援
    1.建立地方党政组织和武装
    2.地方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
    3.红军长征对四川人民的深远影响
    青海篇
    一、红军长征过果洛班玛
    二、红军过班玛时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1.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
    2.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3.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河南篇
    一、红二十五军开始战略转移
    1.红二十五军的建立和花山寨会议
    2.积极准备转移,穿过平汉铁路西进桐柏
    3.佯攻枣阳,乘虚北上
    4.激战独树镇,挺进伏牛山
    5.进军豫陕边区
    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庾家河会议
    2.抓紧有利时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3.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斗争
    中巩固、发展
    4.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北上配合**红军
    5.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
    6.鱼水情深的党群、军民关系
    湖北篇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在湖北的斗争及长征的决策
    1.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在湖北的情况及战略转移的早期酝酿
    2.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决策
    二、红二十五军长征走湖北
    1.枣阳之战
    2.创建郧西革命根据地
    3.继续长征,红二十五军离开郧西革命根据地
    甘肃篇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过甘肃
    1.突入甘肃两当,威逼天水
    2.切断西兰公路
    3.四坡村背水之战
    4.挥师陕北
    二、红一方面军长征在甘肃
    1.俄界会议
    2.突破天险腊子口
    3.哈达铺整编
    4.突破渭河封锁线
    5.榜罗镇会议确定长征落脚点
    6.控制西(安)兰(州)大道
    7.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8.实施西征战役计划
    三、红二方面军长征在甘肃
    1.北进甘南哈达铺
    2.成功实施成徽两康战役
    3.开辟陇南临时革命根据地
    4.维护全党全军团结
    5.撤离陇南,转移北上
    6.突破封锁线,胜利会师
    四、红四方面军长征过甘肃
    1.抢占腊子口,包围岷州城
    2.成功实施岷洮西战役
    3.开辟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
    4.中共**西北局岷州会议
    5.中共**西北局漳县会议和洮州会议
    6.执行通庄静会战役计划,完成会师部署
    五、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在甘肃的重要意义
    宁夏篇
    一、红军长征在宁夏
    1.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宁夏
    2.红一方面军长征在宁夏
    二、红军西征在宁夏
    1.西征战役及其在宁夏的主要战斗
    2.红军西征在宁夏的民族统战工作
    3.争取东北军,促进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红军西征在宁夏的建党建政活动
    三、红一、红二方面军将台堡会师
    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聚同心城
    五、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在宁夏的重要军事活动
    1.宁夏战役与海打战役
    2.关桥堡歼敌计划
    3.萌城战斗与山城堡战役
    陕西篇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西
    1.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南
    2.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3.红二十五军北上西北革命根据地
    4.红十五军团的成立
    5.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二、中共**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
    1.中共**率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吴起
    2.纠正错误肃反,挽救西北革命根据地
    3.象鼻子湾讲话鼓舞人心
    4.保卫和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
    5.西北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迎接**红军的到来
    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瓦窑堡会议新决策
    2.实现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
    3.红军东征
    4.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转变
    5.红军西征,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