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
如果说有一本英文小说在社会的各**都很流行,那就是《傲慢与偏见》。它一直流行到*近才被一个成功的电视版所取代。自简•奥斯丁的**部作品《理智与情感》问世以来,她一直表现不俗,这一点为社会及文学界的精英所公认。《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味非常浓郁,由此外国读者对我们的追求——社会地位和**——有所质疑。诸如生命与死亡之类的伟大主题被置于何处?于是各种批判之声接踵而来。我们的回答是,该小说中的角色都是通过社会地位和**来定义的,而女作者本人更是受限于此。鉴于此,我们将该书的真正主题暂时放置一边,先来探讨探讨这两个问题。
简•奥斯丁的亲朋好友多属中产**家庭,也有个别家庭融入了****,但她自己家较为清贫。为了解决子女——两女四男——的吃饭、穿衣、谋职问题,她父亲将幼童招入家中教授。每年中的教学时段,家里难得安宁,到处是吵吵闹闹的男童。简和姐姐卡桑德拉感觉自家在亲戚中算贫穷的,受到的也是穷亲戚的待遇,她们的生活需亲戚接济方可维持。一些富裕、大方的亲戚时常给她们送来一些礼物,或请她们去做客,或施舍些别的东西。直到简后来通过写作挣了些钱,她才开始尝到自食其力的滋味。在当时的欧洲,她的情形对于一个未婚女性来说非常普遍。
在人们的描述中,简经常是一个保守的老处女形象,这种情形或多或少是玛丽•米特福德造成的。她对简的描述不大友好,说简正直不阿,善断是非,是个“正经人”。也有人说简为人怨毒刻薄——这位评论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引用了别人不怎么吸引人的言论。简的不朽名作都是她在房屋的某个角落里写成的,她随时准备放下手中的活儿,参与到别人的茶点或闲话家常中去。此时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位我儿时所见的那种女性,一位未婚的阿姨,随时都准备着为人效劳,没有自己的生活,可怜的形象。人们眼中的奥斯丁见识狭窄,我们经常读到的也是这样的文字,乡村生活和狭窄的中产**圈子就是她的全部。
德米特里厄斯•开普坦纳克斯,一位当时很有影响的评论家,1943年冬天(二战期间)在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刊物《新文字•曙光》(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文字引自该文:“在简•奥斯丁小说的每一页上,我们都能感觉到18世纪英**庭的护壳,‘理智’的护壳,逻辑的护壳。或更准确地说,这种逻辑是在稳定社会过着稳定生活的人的逻辑。简•奥斯丁也有一套毋庸置疑的价值体系的保护……”事实胜于雄辩。首先,她身处**社会,却是穷人处境,所以需抛头露面——即使为文学创作计,她在社会中的位置也算非常糟糕了。她的一位表姐妹,也是她的闺中好友——可能是沃伦•哈斯丁的私生女,属于**社会,嫁给了一位后来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伯爵。法国革命及其影响对于她而言近在咫尺,就如自家事务般清晰。她的兄弟经常离家参战,加入海军对抗拿破仑,以身涉险,其余家人则成日提心吊胆。*为突出的是,简的周围都是些女性亲戚和朋友。她们一直在怀孕、哺育、接连不断地生产,而当时的小孩很容易夭折。*后,对简影响*大的事情,莫过于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一所寄宿学校。她在学校里被人忽视,过着简•爱式的凄苦生活。
正是在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素材的基础上,奥斯丁开辟出了一片小小的世外桃源——她称之为自己的艺术领地。她的艺术成就也就体现在这里。她去粗存精,琢石成玉。即使是那些对那个时代知之甚少的人,也能感觉到她创设的场景虽然狭小,但很明亮,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却是阴云密布、危险丛生、悲剧频现。奥斯丁的小说中从未有**被杀头,或妇女因生乳热而死去的事发生,妇女也不会如她妹妹伊莱扎般生下智障儿童。痛苦和悲伤被爱、善良或亲吻治愈。但是,我很难想象奥斯丁的小说中会有超越纯洁的亲吻——如果那样,小说精致的纹理和笔触便会遭到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