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系列图书之“离乱大结局”;
★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台湾时报十大年度好书《陈寅恪与傅斯年》《风雪定陵》作者岳南**力作 ;
★茅于轼、何亮亮、李国庆、余世存、解玺璋、张颐武、李存葆、莫言、朱向前、张志忠、徐贵祥、王久辛、崔卫平…… 联袂**;
★CCTV**电视台和北京大学联合投资拍摄由本书改编成的大型电视剧;
★本书作者耗费8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次全面描述了关于20世纪*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 即使你没有读过《南渡北归1:南渡》《南渡北归2:北归》,依然不影响你直接阅读《南渡北归3:离别》!《南渡北归3:离别》的故事震撼又精彩;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第三部
**章 山河崩裂
◎ 国宝争夺战
◎ 学人抢救计划
◎ 金陵王气黯然收
◎ 傅斯年出任台大校长
◎ 人生长恨水长东
第二章 浮海说三千弟子
◎ 归骨于田横之岛
◎ 傅斯年之死
◎ 胡适:青山就是**
◎ 生命的*后机缘
第三章 短兵相接
◎ 批胡运动悄然兴起
◎ 面对“人民的敌人”
◎ 再掀高潮
第四章 胜利的牺牲品
◎ 但愿来生不姓胡
◎ 万叶千声皆是恨
◎ 胡思杜之死
◎ 胡适出任院长
第五章 梅贻琦流亡海外之谜
◎ 告别清华园
◎ 梅贻琦出走内幕
◎ *后的光芒
第六章 大师远去
◎ 胡适、梅贻琦之死
◎ 代院长李济
◎ 郭沫若斥骂董作宾
◎ 学术巨人的消失
第七章 池南旧事不堪记
◎ 吴金鼎之死
◎ 花落春仍在
◎ 林徽因之死
◎ 陶孟和之死
第八章 高才短命人谁惜
◎ 大时代里的曾昭
◎ 田野考古的**位女性
◎ 改男造女态全新
◎ 巷哭江南尽泪痕
◎ 灵谷塔下付劫灰
第九章 “铁证”下的亡灵
◎ 《海瑞罢官》出笼
◎ 引火烧身
◎ 投靠胡适的“铁证”
◎ 吴晗之死
第十章 简编桀犬恣雌黄
◎ 花落春意尽
◎ 国魂消沉史亦亡
◎ 庙小神灵大
第十一章 百年驹隙过如驰
◎ 中国人的原子弹之梦
◎ 一个有志和有趣的人
◎ 曾昭抡之死
第十二章 壮志未酬陈梦家
◎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
◎ 厄运降临
◎ 蓝的星,腾起又落下
第十三章 人间热泪已无多
◎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胡康河上的白骨
◎ 从芝加哥到南开校园
◎ 诗人穆旦之死
第十四章 狂衅覆灭,岂复可言
◎ 当年盛事久成尘
◎ 清华一把手叶企孙
◎ 熊大缜遇害之谜
◎ 离奇的C.C.特务案
◎ 梁思成与叶企孙之死
第十五章 悲回风
◎ 北归残梦终成空
◎ 虎落平川
◎ 康乐园之会
◎ 陈寅恪之死
◎ 吴宓之死
◎ 哲人其萎
后记 **章 山河崩裂 ◎ 国宝争夺战
当参加**研究院会议的群贤硕儒们,为连绵内战及造成的苦难忧心愁悴,彷徨山泽,嗟号旻天而无一丝收效之际,炮火轰鸣、人头乱滚的战场又传出一个又?个国民党军战败覆亡的凶讯:
1948年9月12日,中共将领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卫立煌部发起攻势,史称辽沈战役。此役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俘获国民党军兵力47万余人,缴获了大批美制武器装备。经此一役,国民党军元气大伤,彻底踏上了衰亡败退之路。
9月16日,中共华东野战军以32万兵力围攻国民党**守备的战略要地济南城,历时8天,城陷,国民党军10.4万人被歼,*高指挥官王耀武被俘。
11月6日,中共华东、中原野战军与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以徐州为**,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向集结在这一地区的70万国民党军发起强大攻势,是为淮海战役(南按:国民党称之为徐蚌战役)。解放军攻势凌厉,兵锋所至,所向披靡,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岌岌可危。
11月13日,号称一代“文胆”的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主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秘书陈布雷,看到国民党政权日暮途穷,灭亡在即,自己回天乏术,更无力挽狂澜于既倒,解党国之危,痛苦悲愤中服巴比妥安眠药自杀,以古老的“尸谏”形式表达了对蒋介石的忠诚以及对国民党政府前途的绝望。在置于寓所书桌的遗书中,陈布雷字字血、声声泪地宣泄出久积于内心的苦痛与彻底绝望情形,书曰:
介公总裁钧鉴:
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当,以期无负教诲。但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值此党国*艰危之时期,而自验近来身心已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害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凡此狂愚之思想,纯系心理之失常,读公昔在黄埔斥责自杀之训词,深感此举为万万无可谅恕之罪恶,实无面目再求宥谅?纵有百功,亦不能掩此一眚,况自问平生实无丝毫贡献可言乎?天佑中国,必能转危为安,惟公善保敢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之同胞。回忆许身麾下,本置生死于度外,岂料**,乃以毕生尽瘁之初衷,而蹈此极不负责之结局,书生无用,负国负公,真不知何词以能解也。夫人前并致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