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政府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他们有关自由
独立的美国的理想才是一个必要条件。他们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理想的这一
天,美国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本书《美国(一个传奇)》以晓畅幽默的文笔,用一个个传奇故事,将美
国的传奇性娓娓道来。
《美国(一个传奇)》由京虎子编���。
一 起点1
1.大洋西去1
2.历尽艰难3
3.众说纷纭皆不是5
4.不是有意游手好闲7
二 死如列兵10
1.被忽悠的传奇10
2.真实的历史12
3.逝去的往事13
三 末代总督16
1.生不逢时16
2.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18
3.帝国随风20
4.可惜是夕阳21
四 黄色之夏24
1.费城虽好,不是久留之地24
2.何处是**?27
3.选才有其格29
4.建党为了不再妥协31
5.可共患难,不可共欢乐33
6.何日渡河?35
7.不如归去37
8.拔剑38
9.且为良医40
10.多管闲事42
11.**平安45
12.黑色的呕吐46
13.黄色的味道48
14.不健康的城市51
15.烟蒜满城53
16.走与留之间55
17.国之不存57
18.我们的义务59
19.志愿去死61
20.血**子62
21.站起来,需要勇气64
22.如何开会?65
23.眼见为实67
24.民主不是**的68
25.历史为之改变70
26.苍凉的背影72
五 虽远必诛75
1.书生老去,机会方来75
2.十五年胸中块垒78
3.**大事岂能意气用事80
4.58岁犹有25岁的火气83
5.一战胆寒86
6.家族的荣誉88
7.*大胆和*勇敢的行动90
8.铁血男儿的归宿93
9.外交庸才96
10.巧舌如簧99
11.过于**的计划101
12.不可动摇的决心104
13.勇者**106
14.赢得和平108
15.生命在德尔纳消融111
16.绝不放弃113
17.海盗征服者115
18.不许人间见白头117
19.君王一怒,一国缟素120
六 无巧不成美国123
1.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123
2.名字继承法125
3.144人的144天128
4.约翰先出场130
5.乔治何其多132
6.按下葫芦起了瓢135
7.喝茶还是不喝茶是革命的根本问题138
8.时间就是造反140
9.以史为镜,可以少疼儿子142
10.一个民工的奋斗史144
11.谁说爱情不老?147
12.存异求同的大棋149
13.**就是让人分裂的151
14.让海漂去的良机154
15.依旧一条大洋156
七 决斗159
1.历史上的今天159
2.至**别162
3.平生只杀一人165
4.名将岂能老死蓬牖167
5.世纪审判的梁子17l
6.冤冤有相报173
八 太子党176
1.太子尽忠176
2.太子不群178
3.看闲白了**血180
4.天大地大不如恋家182
5.自我奋斗185
6.皆大欢喜的独立187
7.定国先靠太子党189
8.天将降大任192
9.眼高手低194
10.雷霆手段,菩萨心肠196
11.一书生胜过十万甲兵198
12.豪门的绝响201
13.各为其主203
14.有缘无命206
15.有子如此208
16.战争可发财211
17.运气与机会213
18.豪门恩怨何时了215
19.大义灭亲218
20.混血的区别220
21.民主的公平222
九 历史票友225
1.知道不知道有什么关系?225
2.岂能辜负美人恩227
3.让国之不国的一次行动229
4.人生何必相逢231
5.能有几回热锅?233
6.僵局复僵局235
7.两回客串237
1860年,美国处于一种**紧张和亢奋的状态中。南方和北方长期的矛 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加上奴隶制这个永远的导火索,分裂和内战的 高潮就要来临了。 越是在这种时候,人们的创作热情就越高,有一位朗费罗先生写了一首 诗,名字叫《保罗?瑞维尔飞驰》,这首诗说的是85年前也就是刚刚闹独立 时的故事。**就要一分为二了,前途未卜,朗先生怎么还有闲工夫思古呀 ?真可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没想到美利坚民族到了*危急的时候,群情激奋,越是煽情的东西越能 流行。朗先生这首诗借古喻今,号召大家为维护美国的统一而玩儿命,差点 成了新的**,无数的北方人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人让这首诗激励得放下 家里的一切去从军,然后就是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保罗?瑞维尔也因 为这首诗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式英雄人物。 朗费罗这首诗看起来平凡,可是寓意深刻。他用85年前的故事告诉人们 **独立之不容易,鼓励人们用生命保卫它。诗写得不错,选题也好,于是 一举成名。玩儿笔杆子的都想成名,朗先生的例子又一次告诉我们,成名不 仅要能写得好,而且要有好题材和好时机,不要等天上掉馅饼,而是要把馅 饼扔上去,自己张嘴去接着。 历史学家照例酸溜溜地挑刺,认为朗费罗这**喻户晓振奋人心的名诗 歪曲历史,过了30多年后,还有人要求禁诗。 人民的历史和学者的历史本来就是两回事,学者的历史要符合历史事实 ,而人民的历史则只要喜闻乐见就成了,那些为了需要而篡改、而冒名之细 节,人民懒得管它,反正和自己家的油盐酱醋吃喝拉撒没关系。瑞维尔在 1775年4月18日晚上干什么了,人民也没心思追究。 相比历史上其他的贪天之功,保罗?瑞维尔算是清白得很,是朗费罗这 个和他无亲无故的晚辈帮他弄虚作假的,让他背的黑锅。 保罗?瑞维尔是波士顿的一名银匠,曾经参加过英法战争,按现在的说 法算大英帝国的退伍军人。他这个银匠手艺是**的,此外他还在自己张贴 的小广告中宣称自己是牙医,至于怎么学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那个年代手 艺人都是多面手,比如理发的兼着干外科大夫,所以工匠干牙医的很多。反 正那年月也没有什么牙齿保健之说,牙医就是拔牙,麻药还没有问世,从华 盛顿开始,大家都有刮骨疗毒的本事――生拔。 瑞维尔**次出现在历史中是在波士顿惨案的审判中作为控方的证人, 提供了现场的**手材料,因为当时他在场。所谓的波士顿惨案不过是一次 枪击案,群众向军队扔雪球,场面快要失控了,哪位大兵一哆嗦扣了扳机, 打死打伤没几位,让革命党一宣传,闹得跟屠了城似的。 一个打银器和看牙的,大冬天晚上不在家待着,去港口那里凑什么热闹 ?瑞维尔出现在现场,是去执行任务,除了打银器和看牙,他还有两重身份 。他是帝国分裂组织“自由之子”的活跃分子,还是共济会的成员。正因为 这两重身份,他才在1775年4月18日晚上客串了一回信使。 让我们核对一下历史事实。在那个**的晚上,瑞维尔的确骑马通风报 信去了,只不过去报信的不是他一个人,而且到达目的地的也不是他。灯笼 的情节则纯属文学艺术的加工了。 这个美国历史上**的传奇是一个被忽悠的传奇。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个被忽悠的传奇开始。 2 真实的历史 七年战争之后,美国独立运动开始掀起,殖民者步步紧逼,帝国政府步 步退让,直到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年初,英国政府耐心到了极限,决心在 北美平叛,下了一道密令给驻北美英军总司令盖奇将军,要他下手。当年电 话电报一概没有,信使只能坐船花三个月从伦敦过来,盖奇拿到密令后特兴 奋,揣在怀里谁也不告诉。可是他哪里知道,北美殖民地在英国的间谍早就 得知密令的内容,并用一艘开得快一点儿的船把情报送到波士顿造反头子塞 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手中。到了4月8日,波士顿的反叛者全部跑到 乡下去了,此时,盖奇还没有接到密令。 4月14日,盖奇接到密令后,一刻不耽误,马上制订行动计划,擒贼擒 王,先抓亚当斯和汉考克。手下到城里一打听,不仅这两位,帝国叛匪榜上 挂号之人全不见了,据说都跑乡下去了。盖奇知道是伦敦走漏了消息,4月 16日,他派米歇尔少校率50名骑兵四处侦察,一定要搞清亚当斯和汉考克晚 上住在哪里,同时让佛朗西斯?史密斯中校整装待发。 4月18日,侦察兵把情报收集完了,亚当斯和汉考克这几天一直待在列 克星敦。当天下午,盖奇交给史密斯一道密令,煞有介事地让他晚上出发前 再打开。史密斯中校直到晚8点才打开密令,率领700名英军士兵,于当晚9 点开始上船,准备渡过查尔斯河。 亚当斯和汉考克虽然跑了路,但在波士顿留下了暗桩,为首的是一名真 正的医生。约瑟夫?沃伦在哈佛学医,毕业后一边行医一边热心于政治活动 ,成为波士顿“自由之子”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还是共济会的长老,瑞 维尔在共济会是沃伦的下属。 就在史密斯率军上船之际,沃伦已得到准确的情报,他火速命令瑞维尔 和裁缝威廉?道斯前去列克星敦,给亚当斯和汉考克通风报信。派两人去是 预防其中一个出意外。 瑞维尔和道斯骑马分头前去,瑞维尔于午夜来到列克星敦,道斯过了半 个小时才到。亚当斯和汉考克被吵醒了,听到这个消息居然不慌不忙,瑞维 尔和道斯着急上火,他两位则非常书生气地坐下来品茶研究起来。 汉考克不愧是**,遇事沉得住气。沃伦的情报说英军来抓他俩,汉考 克问来了多少人,回答是700人。700人快一个团了,在当时的北美算是大兵 团行动,对付俩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恐怕太过夸张了。亚当斯和汉考克研 究了一下,认定抓他们俩是顺道,真正的目的是去缴获康库德的军火,于是 让瑞维尔和道斯先去康库德报信,他俩随后就到。 为什么不一起走?因为亚当斯和汉考克都不会骑马,需要让人连夜准备 马车,还不能太颠簸。 亚当斯和汉考克等着套马备车,瑞维尔和道斯奉命再上马,直奔康库德 ,路上遇见刚刚和未婚妻约会回来的年轻医生塞缪尔?普雷斯科特。普雷斯 科特是个好热闹之人,听说是去通风报信,他也自愿一起去。三个人走到康 库德附近的一个叫林肯的路口,被米歇尔的侦察兵拦住了。 什么人?站住!下马!接受检查。 传奇英雄瑞维尔很守法,老老实实下马。 乡村医生普雷斯科特散漫惯了,策马跑进树林,道斯也跟着舍命逃跑。 哪里跑?开枪!米歇尔下令。 子弹横飞,居然谁也没打中。可惜道斯的骑术太高超了,半路从马上掉 下来,马跑没了,他自己也摔晕了,*后只有普雷斯科特一个人来到康库德 ,把英军就要来到的消息告诉了这里的民兵,又叫上弟弟到其他地方报信。 史密斯中校以为趁着黑夜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刚到列克星敦就遇上抵 抗,打退了小股民兵后,发现叛匪头子不见了。继续执行第二项指令,前往 康库德,结果在那里遇到了大批民兵,这次不仅打不过了,而且还有全军覆 没的危险。一路且战且退,好在波士顿派人接应,他们才撤回波士顿。 这才是那天晚上的真实历史。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