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擦肩���过的良机
潜念的三大特征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我们生活的世界》(The World We Live In)
我们人为地将连续的时间轴分割为许多部分,并把不同的片段命名为“日夜”或“春夏秋冬”。对于所能感知到的许多连续变量,我们都是这样处理的,而这些被人为分割出来的抽象部分就是概念。
就这样,我们用概念化的秩序来替代感知到的世界,而感知正是我们各种经验的来源。
假如现在是凌晨两点,你家的门铃突然响起。从睡梦中惊醒的你匆匆下楼,一探究竟。开门后你发现一个有钱人站在面前。他身着毛皮大衣,手上带着两个钻戒,身后停着一辆劳斯莱斯。他为自己在凌晨吵醒熟睡中的你表示歉意,但他正在参加一个寻宝游戏,而他的前妻是对手之一,所以赢得这场比赛非常重要。他需要一块长2.1米,宽0.9米的木板。你能帮他这个忙吗?为了表示诚意,他愿意拿出10 000美元来答谢你。你相信他所说的话都是真的。此人显然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但应该去哪里找这么一块木板呢?你首先想到的是堆木场,但你并不知道堆木场的主人是谁。实际上,你连堆木场的具体地址都不清楚。而且在这个时间,那个地方也不可能开门营业。你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但依然找不到可行的解决方案,于是不得不向对方说声抱歉,放弃了那笔高额的奖金。
第二天,你去拜访一位朋友,他家旁边正好有人在盖房子。你的视线突然扫过一块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这是一块还没有制作完毕的门板。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晚上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换取10 000美元奖金。
“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你喃喃自语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家的门当时不是一块木板。“门”这个概念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对眼前的这块符合规格的木板视而不见。 这种“潜念”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常见,你可能会说:“我怎么没想到苏珊呢?她会疏通下水道。”这种情况被称为“归类陷阱”。这是“潜念”的一大属性。此外,无意识行为以及单一视角是这种意识状态的另外两大特征,我也会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
无意识行为 你是否曾经对商店里陈列的模特说过“对不起”?或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在支票上写下上一年的年份?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只是从周围的世界获取并使用有限的信息(模特的女性形体,支票本的熟悉模样),而忽视了其他的信息(模特一动不动,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有一次,我到一家百货商店购物。结账时我将一张全新的信用卡递给收银员。她看了看信用卡,发现我没签名,于是将卡片递还给我让我签名。随后,她将卡片在POS机里一刷,待单据打印出来后让我签单。我照做了。接着,她把单据拿过去,认真比对上面的签名和信用卡上的签名是否一致。 人们可以无意识地做出非常复杂的行为,现代心理学对此研究不多。但是早在1896年,莱昂?所罗门(Leon Solomons)和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在当时被称为“双重人格”,我们现在称其为“人格分裂”。他们认为,由第二重人格所主导的无意识行为和常人的行为非常相似。常人也能在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许多复杂行为。所罗门和斯坦用自己做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无意识地朗读和书写。他们可以做到一边全身心阅读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边书写英文单词。经过强化训练后,他们甚至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无意识地听写。事后,他们完全记不起自己写了哪些单词,但确信自己一定写了些什么。为了证明朗读也能自动进行,他们尝试一边听故事一边朗读。结果经过训练后,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一边专心听故事,一边无意识地朗读。
所罗门和斯坦得出结论认为,大量被我们认为是高智能的行为,如朗读和书写,完全可以无意识地进行。他们写道:“我们向大家展现了常人所具备的一种普遍倾向,即人们无需受到明显的意愿或意志干预,就能按照既往习惯无意识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