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理解
经过这个步骤后,大脑才会真正开始理解并有意识地去了解照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种模式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将图像与大脑中已经存储的感知模式进行比较。这一比较过程是大脑自动进行的。或许我们看过某个主题一次后,就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了其意义—例如埃菲尔铁塔或者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我们也会在图像和我们大脑所存储的模式之间进行类比,将已有的感知模式以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传递到类似主题上。即使我们之前从没见过眼前的样本,我们也能够认出它们,比如一棵树、一张桌子或者一种动物。
■
如果我们在图像中看到的内容与我们已知的模式一致,那这就是模式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我��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与我们的经验相符,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归类,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再继续看下去了,这样一来感知过程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些作品的作用就是强化我们现有的认知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不断重复的广告(本身越来越糟糕且令人厌烦)之所以能成功也正是基于此原因。这样的照片我们经常能够见到,但是想要将每一张照片都记住是很难的。
■
如果某幅图像与我们已知的模式略有不同,我们就会感到惊奇或困惑,从而就会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该图像。这种由精神激发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仅会花更长时间去研究该图像,还会更好地记住它。通常来说,额外的信息会扩展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因为大脑会将微小的、非基本的革新理解为附加信息。
■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图像与我们大脑所储存的模式有显著的差异,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大脑遇到了理解困难,必须很费力地去领会图像的主题,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进行一些转换。这些强烈的刺激对我们固有的知识提出了质疑,这时我们就会尝试对固有的模式进行改变。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必需的规则,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通常会更加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世界观。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会拒绝感知或是中断感知。
■
当我们看到的图像与我们已知的模式完全不符时,我们将其称为无关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造成感知中断。例如,面对完全模糊或者抽象的图像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在特殊的感知动机下,如欣赏名人作品时我们才能更多地去关注或研究这些图像。
哪些照片需要更仔细地观看,哪些照片需要进行精神上的加工,哪些照片无需继续感知,哪些照片会令我们感到无聊或烦恼……这些都是由潜意识评价和*初的模式化认识决定的。那些新鲜的或者不同的事物尤其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对那些经常见到的照片,我们很少会去认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对视觉习惯的刺激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熟悉的事物会随着人们的逐渐习惯而消失,新的视觉风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
但模式化认知的速度很快,明显快于阅读文本的速度,因此照片总是首先被我们感知到。仅仅在1%秒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看出照片的主题。在1~2秒钟内我们就可以完整地感知一张中等复杂的照片,然而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却只能阅读5~6个单词。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能接受的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要多。
这一过程还取决于观赏者掌握的知识、养成的习惯,以及之前看过哪些照片。对于照片中的昆虫,生物学家会明显比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发现得快。作为摄影者,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使观赏者更容易或更难辨认并理解照片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