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

  • 作者:孙绍振 丛书 钱中文 童庆炳
  •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21029
  •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01日
  • 页数:337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的论文分别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名作欣赏》等刊物。所收人的文章都国围绕着“文学审美特性”这个主题,与此主题无关的其它论文都未收入。论集可分为五部分:**部分共3篇,是对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总体理解;第二部分共7篇,是运用文学审美特征的观点,来阐释现实主义问题;典型问题、真实性问题、文学语言问题。内容形式问题等;第三部分共4篇,是对文艺创作中审美心理的研究;第四部分共5篇,是对文艺鉴赏中审美心理问题的讨论;第五部分共2篇,这是关于文学审美特征问题的学术背景问题的介绍。
    文章节选
    不论从现成的影响,还是从发表权力来说,年青诗人处于明显的弱势,但是争论还是展开了;公开的争辩持续了五年(1980-1985),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大部分时间里,朦胧诗,尤其是他们的理论代表处于被动,一度受到艺术以外的力量的压制,甚至遭受围困;然而朦胧诗不但没有消隐,反而越来越获得同情和支持;越来越扩大了它的追随者队伍。到了1984年底至1985年初,在中国作家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胡启立在祝辞中,代表中共**宣布了“创作自由”,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朦胧诗和他们的理论代表化被动为主动,结束了被当作异端的历史,在主流诗坛占据了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朦胧诗,尤其是舒婷、北岛的诗,成为大学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热门选题;在港台,乃至在西方大学的研究机构里,朦胧诗人成了中国诗歌成就的代表得到了远比老一辈泰斗级诗人更大的重视。他们的作品,早在80年代中期就分别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瑞典等国的文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色彩鲜艳的一翼。他们的成就被《中国当代新诗史》(刘登翰、洪子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层出不穷的专著所赞扬。朦胧诗的杰出作品,已经进入中国诗歌的经典的行列,毫无愧色地与艾青、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穆旦、余光中、洛夫、公刘、蔡其矫、李瑛的名作并列。
    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诗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它在突破历史障碍,追求艺术革新,开一代诗风方面所作出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显出辉煌的历史的价值。
    事实胜于雄辩,艺术胜于教条;真正忠于艺术的人,*能敏锐地和艺术的心灵沟通。艺术本身的力量比之任何貌似神圣的、吓人的逻辑更能化解隔膜和敌意。曾几何时,绝大多数当年对朦胧诗持激烈地批判、反对态度的诗人、理论家,和朦胧诗人、他们的理论代表们,亦即所谓“崛起派”的人士,通过历史的实践,走到了一起,不少还成了真正的朋友。 20世纪的我国文学理论,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一般认为,世纪之初几十年与世纪之末的几十年,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较好时光,自然,三四十年代也是出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的时期。
    世纪之初,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势头原是很有希望的。梁启超标榜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把文学与当时救国救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也是国情使然。而王国维在19世纪德国哲学的影响下,摆脱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教文学观,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出文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问题,这较之稍后的美国与俄国的形式主义者的文学自主性理论,在论说上既早且要深入得多。但是,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完全以个人的学识、审美趣味为依归的。
    自2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社会斗争的形势的变化,从苏联、日本介绍过来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使人们了解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生活和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具有**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改造了我国的文学理论,力图使我国的文学理论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50年代,由于形势、环境的复杂原因,出现了独尊一家、废黜百家的现象,于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学理论的急剧的政治化倾向、庸俗化倾向,这一过程使文学理论批评成了纯粹的政策、政治功利手段。到70年代末,文学理论界几乎是一片荒芜、败落。
    目录
    总序
    我的桥和我的墙(自序)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历史的裁决
    ——朦胧诗二十周年祭
    论诗的想象
    论小说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形象的三维结构和作家的内在自由
    论审美价值结构及其升值和贬值运动
    论审美感知和逻辑变异
    评陈涌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
    论幽默逻辑
    论幽默逻辑的二重错位律
    西方文论的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
    经典文本解读
    论绝句的结构
    论我国古典诗歌节奏的稳态和动态结构
    论宋江形象的悲剧性质
    赤壁之战的魅力的奥秘
    附录:作者小传、主要著作与学术反响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