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泽,字雨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人,生卒于1888—1972年。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国封建大厦倾倒,仁人志士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为建立现代**不屈不挠艰难寻求出路的上下求索时期;也经历了新中国建国后高歌猛进、日新月异、经济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和历次政治运动经济文化面临崩溃的时期。作为跨越三个历史时代(清末、民国、新中国)、亲历三次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董泽,矢志不渝于边陲云南的教育事业,为上个世纪文教事业落后的云南作出了贡献。其创办东陆大学,开创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功不可没,众人皆知。董泽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功绩,知之者不多,尤其是在他的主持倡议下创办了云南历史上**个艺术专门学校——云南省立美术学校。弥补了云南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的空白,值得当代云南人缅怀。
清末云南的艺术教育几乎是空白,在云南教育史学者的专著中未见有任何论述。在1903年和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两个学制中,除了图画和手工作为随意科,视学校的师资情况决定开设与否,被写进了课程标准;而音乐课却未纳入,即学校课程表里没有音乐课。在张之洞等人编写的章程里虽然提到乐歌和音乐,但那不是唱歌或音乐,而是朗诵古代的诗歌。至��舞蹈和戏剧更是只字未提,这两种表演艺术,历代被视为下九流,所谓“娼尤”是也,更是被**禁止在学堂中传授的。清政府甚至对远在日本的中国学生也一再三令五申的禁止演戏①。而当时的云南,虽然早在1902年就有了新式近代教育的发端——普洱府中学堂,但所授课程几乎是它的前身——宏远书院“四书五经”的翻版,另加外语等课,艺术类课程是没有的。后来昆明的五华等书院虽先后改办为高等学堂、两级师范学堂等等,但所授课程由于缺乏新式教育的师资,仍以传统内容为主。 大学是文化批判、选择、传承和创新的园地。一所有创造力的大学,就是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场,吸引学科专家的广泛关注,甚至深刻影响着所在区域的社会、生活。大学的文化场同时作用于大学自身,浸染教师,熏陶学生,使师生的理解力、审美力、判断力在校园氛围中交互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具有这种独立的文化场,即所谓的大学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文化,就是“树人”的空气、水分和土壤。营造大学文化,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赖以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反之,离开对大学文化的追求,教师何以在此相聚,学生何必在此求学。就知识层面而言,大学被称为知识的**,弄不好只不过是一堆书而已。况且,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转运知识的技术越来越方便、简单,大学倘若沦为一个知识搬运的操作场所,就背离了大学养成智慧的根本使命。康德说过,“学生应该学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文化以观念、制度和器物为主要存在形式,大学文化也不例外,它根植于办校理念、治校的制度体系和校园建设之中。其中,办校理念是集中反映大学文化的核心。有什么样的办校理念,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取向和品质。校园可以修饰,大楼可以新建,制度可以制定,而办校理念是传统的积淀,是不同时代精神的凝聚,代表着大学的整体文化形象和文化气质,是大学识别的标志和特征,是对校名意象的*精当的诠释,并在长时段内统摄着未来。
云南大学创建于1922年,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初称东陆大学。八十余年来,云大经历了“**不幸,大难迭兴”的年代,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艰辛探索,从多次困顿挫折中跋涉出来,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踏上了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这当中,多少有识之士际会风云,励精图治;多少学者呕心沥血,著书立说;多少学子笃学躬行,奋力成材;多少师生“铁肩担道义”,为国捐躯。东陆文化因云大历经沧桑而愈显厚重,因云大人才辈出而薪火相传,不断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