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境
中国古称“华夏”,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艺术成就誉满全球。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造园师联合会(IFLA)年会上,英国造园学家杰利科曾致词说:“世界造园史中三大动力是古希腊、西亚和中国”;并指出:“中国的造园艺术对日本和18世纪的欧洲都起到过重要影响”。
中国园林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时的“囿”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考证,“园林”一词广泛见于西晋以后的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云:“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日:“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雪夜小饮赠梦得》),“春归似遣莺留语,好住园林三两声”(《春尽日》)。东汉佛教传入后中国始有寺庙,随之兴起寺庙园林;唐代王维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出现后,又有了风景名胜的营造。到清朝末年,中国园林已包含了御苑、宅园、寺园、陵园等多种游憩生活空间的内容。
历史脉络
商周时期的园林起源
中国的造园活动约从商殷时代(公元前1600-前1100年)开始,*初的形式是“囿”。所谓“囿”,就是供帝王**进行狩借、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它通常是在选定地域划出范围,或构筑界垣,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滋生繁育,并筑台掘池,供帝王**狩猎游乐。��《诗经》和《史记》载,周文王曾在当时国都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营造了灵台、灵沼和灵囿供自己游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