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研究朱熹哲学最佳入门书及基本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研究朱熹哲学最佳入门书及基本教材 

  • 作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ISBN:9787553401515
  •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 页数:648
  • 定价:¥1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对朱熹哲学思想的介绍分三部:**部着重于介绍朱熹思想演变从早岁至成熟期前对于生活、师承及中和说与仁说的讨论。第二部主述朱熹思想体系,以心性情及理气论为阐述架构。第三部讨论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作者在写作的安排上巨细靡遗地徵引朱熹文献以为思想发展的脉络说明,以及论理深浅的层层演绎,这是本书*值得肯定之处。也是因此之故,朱熹思想的种种论述脉络及面向皆得彰显,因此作者愿意再为强调,作为研究朱熹哲学的入门书及基本教材,本书当为*佳**。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研究朱熹哲学*佳入门书及基本教材&nbsp_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_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_
    文章节选
    一、前 言
    朱子(一一三○—一二○○)的思想规模弘大,发展的过程屡经曲
    折。如果不把这样的过程重新建构出来,只怕不容易清楚地把握到他的
    思想的实义。清王懋竑(白田)删订《朱子年谱》,功不可没。但王谱
    考核虽精,而识断多差。近年来对于朱子的研究,钱穆先生出版《朱子
    新学案》(注一),牟宗三先生出版《心体与性体》(注二)的伟构,
    有突破性的贡献。钱先生考证精详,好多地方得以匡正王谱之失;而
    牟先生思入深微,凸显出朱子思想的特殊形态。两位先生对于朱子思
    想的解释有互相补足之处,但也有彼此矛盾的地方,不可加以调停(注
    三)。海外学者现在也对朱子有日益重视的趋势(注四)。我所希望的
    是能够博采诸说,对朱子的哲学思想取一合理而有系统的解释。我将取
    一发展的观点追溯朱子思想演变的经过,*后才确定朱子成熟思想的形
    态而加以解析和评价。本章专述朱子早年的教育环境与思想发展转变的
    痕迹,大体断至绍兴二十八年戊寅朱子二十九岁第二次见李先生于延平
    为止(注五),下章才详述朱子从游延平的经过。
    目录
    目 录
    增订三版序… ………………………………… 001
    增订版序… …………………………………… 001
    自 序………………………………………… 001
    **部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 001
    **章 朱子早年的教育环境与思想发展转变的痕迹… … 001
    一、前 言…………………………………… 003
    二、朱子的父亲对于朱子的影响… ………… 003
    三、朱子少年时代几位老师的影响… ……… 006
    四、朱子本人的性格、志趣,
    以及读书求进所下的工夫… …………… 008
    五、青年时期出入老佛的阶段… …………… 013
    六、由诗文中看朱子思想转变的痕迹… …… 021
    第二章 朱子从学延平的经过… ……………………… 029
    一、延平之学术渊源与学风… ……………… 031
    二、由父执而师事,
    朱子从游延平的经过… ………………… 035
    三、延平思想的独特形态… ………………… 049
    四、结 语… ………………………………… 060
    第三章 朱子参悟中和问题所经历的曲折… ………… 069
    一、缘 起…………………………………… 071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二、延平初逝时朱子的心境… ……………… 072
    三、朱子与南轩对于中和问题的讨论
    以及旧说形成之年份与背景之探测… … 078
    四、中和新说之发端与完成… ……………… 094
    五、中和新说下之书函与议论… …………… 109
    六、朱子晚年对于涵养、致知问题之定见… 115
    第四章 朱子对于仁的理解与有关仁说的论辩 … …… 135
    一、朱子对于仁说的酝酿、论辩、
    以及撰写的过程的考察………………… 137
    二、今本仁说所涵之义理架构之解析… …… 143
    三、与张南轩论仁说… ……………………… 153
    四、与胡广仲等论知觉、观过知仁等问题… 167
    五、结 语… ………………………………… 183
    第二部 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 189
    第五章 朱子思想之心性情三分架局… ……………… 189
    一、概 说… ………………………………… 191
    二、朱子对于性的了解… …………………… 193
    三、朱子对于情的重视… …………………… 210
    四、朱子哲学思想的枢纽点:心(注七)… 223
    五、结 语… ………………………………… 250
    第六章 朱子理气二元不离不杂的形上学… ………… 259
    一、概 说… ………………………………… 261
    二、朱子论理气… …………………………… 265
    三、朱子论太极… …………………………… 273
    四、朱子论阴阳… …………………………… 283
    五、朱子论道器… …………………………… 301
    六、朱子论体用… …………………………… 308
    七、朱子论天人… …………………………… 318
    八、 结 语…………………………………… 330
    第三部 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 339
    第七章 朱子与现实政治以及功利态度之对立… …… 339
    一、朱子的生命所开出的恢弘架局… ……… 341
    二、朱子生平的回顾(注一)… …………… 341
    三、道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 346
    四、道德与功利的分疏:
    朱子与陈同甫的辩论… ……………………… 353
    五、结 语… ………………………………… 367
    第八章 道统之建立与朱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之衡定…… 377
    一、引 言… ………………………………… 379
    二、朱子的辟佛… …………………………… 381
    三、朱子建立道统的理据… ………………… 396
    四、朱陆异同的一重公案:… ……………… 409
    五、道统之分疏与朱子在中国思想史上
    地位之衡定… …………………………… 448
    第九章 王学与朱学:阳明心学之再阐释… ………… 461
    一、引 言… ………………………………… 463
    二、阳明唯心哲学的**义:
    “心外无物”之阐释……………………… 469
    三、阳明唯心哲学的第二义: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
    完成“人是天地的心”之阐释………………… 473
    四、阳明唯心哲学的第三义:… …………… 479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之阐释…………… 479
    五、阳明“四句教”的再阐释… …………… 488
    六、阳明心学的渊源与评价… ……………… 493
    第十章 朱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 497
    一、引 言… ………………………………… 499
    二、由现代的观点看朱子建立道德
    形而上学之不足… ……………………… 501
    三、由现代的观点看朱子对于
    践履论的贡献… ………………………… 505
    四、由现代的观点检讨朱子建立
    宇宙论的方式之得失… ………………… 510
    五、由现代的观点看朱子建立概念性的
    科学知识之不足… ……………………… 516
    六、由现代的观点看朱子之政治论之必指向
    民主的道路… ………………………… 521
    七、结 语… ………………………………… 526
    附 录:… ……………………………………………… 529
    一 、朱子年谱要略
    (摘自钱穆:朱子新学案)… ………… 531
    二、朱子的师承
    (摘自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 …… 539
    三、朱子的学派及影响
    (摘自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 …… 539
    四、论阳明哲学之朱子思想渊源… ………… 540
    五、朱子的仁说、太极观念与道统问题的再省察
    —参加国际朱子会议归来记感… …… 570
    六、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
    影响与局限… …………………………… 585
    七、朱熹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论或是二元论……607
    编辑推荐语
    ★作为研究朱熹哲学的入门书及基本教材,本书当为*佳**。★★★★★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