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 1949—1994(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 1949—1994(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

  • 作者:周雪光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89901
  • 出版日期:2015年02月01日
  • 页数:424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及**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 1949—1994(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_周雪光_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第 1章 **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
    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革命与20世纪前半期的俄国革命一样意义非凡。中国革命通过变革中国社会造就了一个强国,它宣称自身是世界贫穷**革命和发展的典范。
    ——舒尔曼(Schurmann, Franz 1968, p.xxxvi)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不平等主要是由再分配机制产生和构造的。
    ——泽林尼(Szelényi, Ivan 1978, p.1)
    1.1 引言
    1985年的一个晚上,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我与从事中国研究的**人类学家沃尔夫(Arthur Wolf)及他的几个学生围坐在餐桌旁���交谈中,沃尔夫教授提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自有人口数据记载以来,中国人口就在持续增长。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它却有一个急剧的下降,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当我随着沃尔夫教授舞动的手臂,注视着那条长长的上升轨线陡然大幅下跌时,我的心情也跌入低谷。许多景象和故事涌入我的脑海——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我的父母、祖父母、我朋友的父母以及我曾下乡劳动过的那个村庄的农民那里,我曾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他们对所谓“大跃进”事件以及随后饥荒时期的回忆。
    确实,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许多的王朝、帝王、战争、饥荒和其他灾难,可是为什么1959—1961年的饥荒对中国民众的打击是如此无情,以致短短几年内估计有三千万人死亡?(Banister 1987;Yang 1996)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样,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自然灾害”,而是高层***政策失误造成的“人祸”!而且这也绝非一个偶然的、孤立的事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50年的历史中,这不过是**政策以冲突、**的方式干预个人生活机遇的众多事件中的一例。在沃尔夫这一问题背后更大的议题是:“人为失误”为何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要探究这一问题和相关议题,我们必须考察**社会主义社会分层过程。社会分层——机会结构和社会位置结构以及将这些机会和位置分配给个人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和个人生活机遇间相互联系的重要视角。要理解社会分层模式,我们就会面对如下基本问题:社会位置的等级结构,以及社会分层基本制度是如何构造和维持的?个人占据这些位置和资源的分配机制是什么?不同社会的社会分层模式为何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意识到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它界定和构造了资源在社会群体和代际之间分配和传递的结构和过程。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工业化市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呈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不同的社会分层模式。
    本书旨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会和个人生活机遇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追溯分析在1949—1994年这45年**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中社会分层制度的历史演变。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选择教育获得、职业流动、官员升迁、经济利益分配等领域,考察**社会主义再分配模式及其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全书的内容围绕着以下两个主要主题加以组织安排。
    **个主题讨论**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社会分层的核心是再分配制度, 它为**及其公民提供了稳定的组织联系。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稳定的地位结构和资源分配模式;另一方面,正如我下面要详细阐述的,再分配的政治逻辑也时常导致了组织的失败,因此引发了**政策、宏观政治进程的巨大变化。我据此提出了分层动态过程这一概念,意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个人生命历程中,个人生活机遇经常发生的非累积性的,甚至破坏性的扭曲和转变。再分配稳定的组织基础与分层动态过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理解**和个人生活机遇间关系的线索。这一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扩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与生活机遇间 联系的理论讨论和经验研究。
    第二个主题探究**社会主义转型中的制度变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大转型。社会科学家对制度变迁的进展及其因果机制产生了极大兴趣和争论。中国场景下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主要理论工作已经展开。这些理论议题指向制度变迁的不同起因和方向。论述这些理论议题的一个有益视角是考 察分层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社会分层模式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设置,如果这些制度设置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该首先从资源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中捕捉到。我们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资源分配模式,尤其是对比经济改革前后的分配模式,以及在工作转换模式和经济资源分配领域中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试图回答与这一主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希望对这两个主题的探讨能够阐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主义的兴衰是20世纪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在俄国创建了**个社会主义**。二战后,**社会主义政府出现在世界各地,提供了一种似乎强有力的、竞争性的社会模式,对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发起挑战。但到了20世纪末,大多数社会都放弃了**社会主义模式,其余的也陷入危机或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
    解释**社会主义的演变和危机的答案线索,不仅存在于集权**的政治结构或计划经济的经济失效中,而且也体现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方式中。毕竟,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数百万民众和各类社会群体卷入的抗争宣告了作为一种世界性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的终结。这一认识呼唤着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学,将其解释置于**与社会关系的 制度结构中,而这种制度结构正是通过社会分层过程来维持和反映的。
    而且,尽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政治体系正在衰落,但其遗产并未失去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所在。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扩张以来,与亚非拉美新兴**或发展中**一样,工业化**也极大地提高了经由**实施的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基于再分配的制度设置在前**社会主义**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转型路径。因此,我们分析解读**社会主义的演变、再分配制度及其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并非仅仅出自历史好奇心。
    本研究遵循社会分层比较研究的社会学传统。在全书各个研究中,我们对代际、社会群体之间的资源传递模式的分析蕴含了在市场与再分配制度、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直接的或隐性的比较。正是基于比较的视角,我们认为中国经验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社会分层过程有着重要贡献。
    本章的以下部分有两项主要任务。**,我们比较工业化市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分层模式方面的主要特征。这一讨论发展出了一个比较性框架,同时突显了一套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层的主要研究课题。第二,我们呈现了与本研究两个主题——**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制度变迁下的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相关的理论观念与研究议题,用以指导本书的经验研究。在本章结尾,我们勾勒本书的主要结构。
    目录
    序 言 1
    对转载授权的致谢 5
    第1章 **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 1
    1.1 引言 1
    1.2 比较视角下的社会分层 4
    1.3 **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 6
    1.4 改革时期的制度转型与分层过程 23
    1.5 本书的内容简介 30
    第2章 概述:历史背景和研究设计 32
    2.1 中国城市历史背景的变迁 33
    2.2 再分配体制和生活机遇的演变 36
    2.3 来自“**和生活机遇”项目的生活史资料 44
    2.4 研究设计的思路 48
    2.5 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 53
    2.6 本章总结 57
    **部分 再分配和分层动态过程:经验证据
    第3章 教育分层 61
    3.1 教育和社会分层:研究问题 62
    3.2 教育机会的历史演变 66
    3.3 **政策、社会出身与教育获得:进一步分析 71
    3.4 本章总结 84
    第4章 劳动就业:**工作的获得模式 87
    4.1 比较视角下的“工作”概念 88
    4.2 对劳动就业模式的描述 92
    4.3 对进入**工作的解释:总体模式 95
    4.4 不同时期工作获得的模式 99
    4.5 本章总结 107
    第5章 “文化大革命”的孩子们:“上山下乡”经历 109
    5.1 研究问题 111
    5.2 “上山下乡”经历的历史背景 113
    5.3 “上山下乡”事件的历史模式 116
    5.4 **政策对社会群体的不同影响 117
    5.5 “上山下乡”经历的后果 123
    5.6 本章总结 132
    第6章 攀爬政治阶梯:官僚的职业模式 135
    6.1 引言:中国官僚机构的人事制度 137
    6.2 中国城市中官僚职业模式的解释:两种模型 142
    6.3 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模式 149
    6.4 进入行政和专业职业 151
    6.5 入党 155
    6.6 中国官僚体系的晋升模式 159
    6.7 本章总结 167
    第二部分 对后毛泽东时代制度变迁的评估
    第7章 经济转型与收入不平等模式的变化 171
    7.1 再分配和市场化:对收入不平等的意义 173
    7.2 收入决定因素的截面分析 176
    7.3 两个时期变化的比较:追踪数据的混合模型 182
    7.4 对地区差异的考察 188
    7.5 与OLS结果及其他研究的比较 192
    7.6 本章总结 193
    第8章 再分配与隐性经济收益 196
    8.1 再分配与隐性经济收益 197
    8.2 隐性经济收益的分配:历史回顾 200
    8.3 案例分析:住房分配的决定因素 203
    8.4 本章总结 213
    第9章 制度变迁与工作转换模式 216
    9.1 作为研究**的工作转换模式 217
    9.2 工作转换模式的历史趋势 222
    9.3 解释各历史时期的工作转换模式 224
    9.4 本章总结 237
    第10章 经济转型与生活机遇:一个生命历程的视角 240
    10.1 制度变迁与生命历程的意义 242
    10.2 实证意义 245
    10.3 历史背景、同期群属性和演变中的机会结构 248
    10.4 对机会和风险变化的反应:工作转换模式中的同期群差异 252
    10.5 经济回报的同期群差异 257
    10.6 本章总结 260
    第三部分 总结与结论
    第11章 **社会主义社会分层:总结与评估 265
    11.1 官僚**命题的再思考 266
    11.2 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 274
    11.3 社会分层中的再分配制度 276
    11.4 **社会主义分层动态过程:理论意义 277
    11.5 进一步的问题 279
    第12章 分层动态过程与制度转型 281
    12.1 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与社会关系的反思 282
    12.2 中国体制改革的社会基础 287
    12.3 从社会分层到制度转型 292
    12.4 中国经验的比较意义 295
    参考文献 298
    索引 321
    译后记 39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