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孟兆祯院士)
序(唐振辎)
目 录
上篇:上古时代至十八世纪
**章 远古时代
**节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第二节古希腊的植物志与古罗马的农业专业书籍
一、亚里士多德与《植物调查》
二、塞奥弗拉斯特与《植物论》
三、古罗马的农业书籍
第三节日耳曼与北欧神话
一、雷神与植物
二、其他植物传说
三、芳香与辟邪驱魔<p><b>序(孟兆祯院士)</b></p> <p><b>序(唐振辎)</b></p> <p><b>目 录</b></p> <p>上篇:上古时代至十八世纪<b> </b></p> <p><b>**章</b><b> </b><b>远古时代</b><b> </b></p> <p><b>**节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b></p> <p><b>第二节 古希腊的植物志与古罗马的农业专业书籍</b></p> <p> 一、亚里士多德与《植物调查》 </p> <p> 二、塞奥弗拉斯特与《植物论》</p> <p> 三、古罗马的农业书籍</p> <p><b>第三节日耳曼与北欧神话</b></p> <p>一、雷神与植物</p> <p>二、其他植物传说</p> <p>三、芳香与辟邪驱魔 </p> <p><b>第四节《圣经》中的植物</b></p> <p>一、《旧约全书》中的植物</p> <p>二、《新约全书》中的植物</p> <p><b>第五节其他古代流行的民间传说</b></p> <p>一、春天的轮回</p> <p>二、对生命永恒的崇拜</p> <p><b>第六节毒药与**药</b></p> <p>一、毒药</p> <p>二、**药</p> <p><b>第七节 古代的园艺与园林</b></p> <p>一、古埃及</p> <p>二、巴比伦</p> <p>三、巴勒斯坦与《圣经》</p> <p>四、古波斯帝国</p> <p>五、古希腊</p> <p>六、古罗马</p> <p><b>第八节香料与花冠</b></p> <p>一、香料的起源</p> <p>二、香料之路</p> <p>三、香料的制作方法</p> <p>四、古代的香料</p> <p>五、花冠</p> <p><b>第九节蔷薇的现身</b></p> <p>一、《圣经》中的玫瑰</p> <p>二、腓尼基亚人和蔷薇</p> <p>三、玫瑰的流行</p> <p> </p> <p><b>第二章</b><b> </b><b>中世纪</b></p> <p><b>**节基督教与植物</b></p> <p> 一、圣母与植物 </p> <p> 二、与基督结下因缘的植物传说 </p> <p><b>第二节中世纪植物传说 </b></p> <p> 一、圣约翰日的植物传说</p> <p>二、黑死病与恶臭植物</p> <p> 三、邪眼与辟邪植物 </p> <p><b>第三节中世纪植物学研究 </b></p> <p> 一、《埃及秘密》中的植物记载</p> <p> 二、修女希德嘉对植物的研究和历史影响 </p> <p>三、马可的《植物的功能》</p> <p>四、大阿尔伯特的植物研究</p> <p>五、中世纪其他植物方面的学者及论著</p> <p><b>第四节中世纪植物的占卜作用 </b></p> <p>一、个人的占卜活动 </p> <p>二、占卜棍</p> <p><b>第五节园艺与园艺书籍的滥觞</b></p> <p>一、修道院中的庭院 </p> <p>二、园艺的滥觞</p> <p><b>第六节旅行家与植物的传播</b></p> <p>一、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p> <p>二、奥多里克的传教之旅</p> <p>三、曼德维尔的游历</p> <p> </p> <p><b>第三章</b><b> </b><b>十六世纪</b><b> </b></p> <p><b>**节从草药学到植物学的飞跃</b></p> <p>一、十五世纪的草药学的影响</p> <p>二、从草药学到植物学的飞跃 </p> <p>三、植物器官学 </p> <p>四、植物生理学的先驱之作 </p> <p>五、植物种类的挖掘与丰富</p> <p><b>第二节 植物栽培与植物引种</b></p> <p>一、园艺家的登场 </p> <p>二、异国花卉的舶来 </p> <p>三、早期的植物采集家</p> <p><b>第三节新大陆的植物</b> </p> <p>一、马铃薯 </p> <p>二、烟草 </p> <p>三、向日葵 </p> <p>四、大丽花</p> <p>五、松树和洋槐</p> <p>六、早期其他来自新大陆的植物</p> <p><b>第四节 植物园·植物图·植物标本</b> </p> <p>一、植物园的肇始</p> <p>二、植物图鉴 </p> <p>三、植物标本</p> <p> </p> <p><b>第五节风景园林艺术的复兴</b></p> <p>一、由农艺到园艺</p> <p>二、庭园的雏形</p> <p>三、意大利的园林</p> <p>四、法国的园艺和风景园林</p> <p>五、英国的风景园林艺术</p> <p> </p> <p><b>第四章十七世纪</b><b> </b></p> <p><b>**节植物学的进步</b></p> <p>一、植物分类学 </p> <p>二、植物解剖学 </p> <p>三、植物生理学 </p> <p> </p> <p><b>第二节植物园的繁荣发展 </b></p> <p>一、欧洲大陆的植物园 </p> <p>二、英国的植物园 </p> <p> </p> <p><b>第三节植物采集者们 </b></p> <p>一、非洲的植物采集 </p> <p>二、欧洲的植物采集 </p> <p>三、亚洲的植物采集 </p> <p>四、大洋洲的植物采集 </p> <p>五、美洲的植物采集</p> <p><b>第四节园艺的传播和郁金香热</b></p> <p>一、宗教对园艺传播的影响 </p> <p>二、郁金香热</p> <p>三、花卉的食用</p> <p><b>第五节风景园林与园林美学</b></p> <p>一、风景园林思潮</p> <p>二、勒诺特与凡尔赛宫</p> <p>三、迷宫和迷路</p> <p> </p> <p><b>第五章十八世纪</b><b> </b></p> <p><b>**节植物分类学的发展 </b></p> <p>一、林奈生平 </p> <p>二、植物分类学的进步 </p> <p>三、植物学名的确立 </p> <p><b>第二节十八世纪植物园及园艺行业发展 </b></p> <p> 一、巴黎植物园 </p> <p> 二、牛津大学植物园 </p> <p> 三、切尔西药园</p> <p>四、**植物园丘园</p> <p>五、殖民地的植物园</p> <p>六、园艺行业的起步</p> <p><b>第三节地方植物志 </b></p> <p> 一、法国领导新潮流 </p> <p> 二、瑞士的植物志 </p> <p> 三、德国的植物志 </p> <p> 四、奥地利的植物志 </p> <p> 五、英国的植物志</p> <p>六、丹麦、挪威与瑞典植物志</p> <p>七、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植物志</p> <p>八、希腊植物志</p> <p>九、其他**和地区植物志 </p> <p><b>第四节植物采集者</b></p> <p>一、非洲的植物采集 </p> <p>二、欧洲的植物采集 </p> <p>三、亚洲的植物采集 </p> <p>四、大洋洲的植物采集 </p> <p>五、美洲的植物采集</p> <p><b>第五节风景园林的革命</b></p> <p>一、英国的园林理论</p> <p>二、受英式庭院影响的法国园林</p> <p>三、德国园林发展</p> <p> </p> <p>下篇:十九世纪</p> <p><b>第六章植物科学的爆发式发展</b><b> </b></p> <p><b>**节 植物生理学</b></p> <p>一、植物生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p> <p>二、植物生理学</p> <p><b>第二节现代植物分类学</b></p> <p>一、林奈以后的分类学</p> <p>二、加希耶的分类体系</p> <p>三、康多尔的修正</p> <p>四、林德利与劳顿</p> <p>五、边沁与胡克</p> <p>六、恩格勒的新分类法</p> <p>七、**植物园丘园的植物分类目录</p> <p><b>第三节遗传育种学</b></p> <p>一、达尔文的进化论</p> <p>二、孟德尔——修道院里的实验家</p> <p><b>第四节国际植物命名条约</b></p> <p>一、世界植物学大会</p> <p>二、分类命名的准则</p> <p>三、植物的拉丁学名</p> <p>四、变种与杂种的命名</p> <p>五、种名的个别现象</p> <p>六、植物辞典</p> <p><b>第五节亚洲植物科学的发展</b></p> <p>一、日本的植物学</p> <p>二、“植物学”一词的来历</p> <p> </p> <p><b>第七章近现代植物园</b><b> </b></p> <p><b>**节十九世纪欧美植物园</b></p> <p>一、法国植物园</p> <p>二、英国植物园</p> <p>三、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植物园</p> <p>四、俄罗斯——圣彼得堡植物园</p> <p>五、美国——密苏里植物园</p> <p>六、其他各国的植物园</p> <p><b>第二节今天的植物园</b></p> <p>一、英国植物园</p> <p>二、欧洲大陆植物园</p> <p>三、前苏联植物园</p> <p>四、美洲植物园</p> <p>五、日本植物园</p> <p><b>第三节中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b><b> </b></p> <p>一、植物园传说及早期植物园雏形</p> <p>二、民国时期植物园</p> <p>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植物园大发展</p> <p><b> </b></p> <p><b>第八章</b><b> </b><b>园艺行业的繁荣</b><b> </b></p> <p><b>**节园艺技术的发展</b></p> <p>一、种植技术的发展</p> <p>二、园艺周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p> <p><b>第二节全球性的植物采集运动</b></p> <p>一、非洲的植物采集 </p> <p>二、欧洲的植物采集 </p> <p>三、亚洲的植物采集 </p> <p>四、大洋洲的植物采集 </p> <p>五、美洲的植物采集</p> <p><b>第三节温室技术的成熟</b></p> <p>一、温室的发展历史</p> <p>二、温室在植物培养方面的应用</p> <p>三、温室技术的成熟</p> <p>四、世界**温室</p> <p><b>第四节植物的引种和培育</b></p> <p>一、十九世纪后植物引种培育的发展概况</p> <p>二、几种植物的引种历程</p> <p><b>第五节苗圃行业的发展</b></p> <p>一、苗圃的肇始</p> <p>二、英国苗圃行业的发展</p> <p>三、欧洲大陆苗圃行业的发展</p> <p><b>第六节园艺协会和出版物</b></p> <p>一、园艺协会</p> <p>二、园艺出版物</p> <p><b> </b></p> <p><b>第九章</b><b> </b><b>风景园林与**公园</b><b> </b></p> <p><b>**节风景园林的发展</b></p> <p>一、乡土式园林的发展</p> <p>二、</p> <p><b>第二节公园时代</b></p> <p>一、从广场到公园</p> <p>二、游乐场的发端</p> <p>三、各国公园简况</p> <p><b>第三节城市美化运动</b></p> <p>一、城市美化运动的先驱——唐宁</p> <p>二、奥姆斯特德和美国纽约**公园</p> <p>三、其他城市公园</p> <p><b>第四节**公园与自然保护区</b></p> <p>一、美国**公园</p> <p>二、英国**公园</p> <p>三、其他**的**公园</p> 后记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连东贯西 滴水汇川
——《世界植物文化史论》的贡献
孟兆祯
幼时,我喜欢动物,对植物则较疏远。大学进入园林专业学习后,方了解植物之于人类的重要性。
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期栖树、食瓜果、身着枝叶遮体,到后来乘木车出行,说明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文化者,以人文成天下也。天下文化分立东西,植物分布南北,因而深入研究植物文化必须学贯东西。东西方文化有其共性,毕竟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但特殊性体现在“一方风水养一方人”的认知,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认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类与共栖于同一地球其他生物共生依存的关系,作为现代人要想不忘初心,学习植物文化史就是一个**的途径。史论的科学性在于贯彻“论从史出”,吴良镛先生以题写书名的方式为本书奠定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基调,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p style="text-align: left;" align="center">连东贯西 滴水汇川</p> <p style="text-align: left;">——《世界植物文化史论》的贡献</p> <p style="text-align: left;" align="center">孟兆祯</p> <p align="left">幼时,我喜欢动物,对植物则较疏远。大学进入园林专业学习后,方了解植物之于人类的重要性。</p> <p align="left">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期栖树、食瓜果、身着枝叶遮体,到后来乘木车出行,说明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文化者,以人文成天下也。天下文化分立东西,植物分布南北,因而深入研究植物文化必须学贯东西。东西方文化有其共性,毕竟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但特殊性体现在“一方风水养一方人”的认知,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认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类与共栖于同一地球其他生物共生依存的关系,作为现代人要想不忘初心,学习植物文化史就是一个**的途径。史论的科学性在于贯彻“论从史出”,吴良镛先生以题写书名的方式为本书奠定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基调,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p> <p align="left">本书**作者乃南开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七九年参加高考时本想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科,因当年不招生而转投学文,但总揣着一颗学园林的心。后留学日本六年、旅居丹麦六年并游历欧美近二十国,具有一定语言能力。他在读书和生活中与植物为友,找到一本介绍西方植物文化的日文资料,便向同有留日背景的花卉专家吴涤新教授请教,吴先生说这是目前中文植物史研究的一个空白点,但日文资料成书时代久远,不很完善,缺乏学术性。这就促成了作者以资料为线索编写本书的初衷。其间世事变迁,直到十多年后的今天本书才得以付梓面世,了却了作者汇滴为川的心愿。</p> <p align="left">在了解东西方文化共性后,我们认识到西方文化理性昭著、以理为主,理文互济;而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文为本、文以载道,道法自然,文理交融,正如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所提示的:“山水以形媚道”。西方科学先进,近代文明开启早,从世界各地引种驯化培养出变化众多的植物品种,同时也伴有相应的文化交流和认知加深。而中国的植物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弘扬文化内涵,在“****”的宇宙观指导下,文学作品倡导“物我交融”,绘画艺术追求“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而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定义中国传统园林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东西两厢需要加深交流,交流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共赢。</p> <p align="left">在人类从恐惧自然到崇拜自然并于自然相协调的进程中,东西方呈现了既相同又相异的文化演绎,西方很多植物文化从圣经和希腊神��等著作中都可查到根据,中国古代各朝都设有祭祀崇拜的“社木”。西方又根据其地缘和历史文脉产生了“自然人化”的倾向,东西方加强交流则可令史实更全面、更清晰,依据综合发展的史实所得出的论点就更科学。作者作为业外人士要识别植物的种和品种并查出拉丁学名,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做到的。</p> <p align="left">本书对我所专攻的风景园林学科而言,也是可供参考、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广大读者集思广益的帮助和协作,今后能使本书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是所至盼。</p> <p align="right"> 孟兆祯</p> 2017年6月12日 作于京西柏儒苑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意大利的园林
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将古希腊文化精神与古罗马发达的物理学所造就的风景园林艺术传统丧失殆尽,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世上曾经有庭园和风景园林艺术的存在。当然,中世纪的小画饰和诗作中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庭园,但不过是人们举行公共活动的一块空闲的场地,无任何艺术性可言。当时园林艺术的代表就是修道院或君主城堡中的庭院,以种植经济实用型植物如草药、香料、果树和蔬菜为主,而没有任何艺术装饰性的设计成分。总之,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近代的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Architecture)并不是在中世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欧洲近代风景园林历史的发祥地是佛罗伦萨,16 世纪的意大利、17 世纪的法国以及18 世纪的英国社会对于风景园林艺术事业都非常关注,画家、建筑家、雕刻家、诗人乃至哲学家都热衷于解读对大自然的理解,并将发展风景园林事业视为己任。
16 世纪欧洲风景园林的艺术化在意大利形成一个**,其后随着贸易流通路线的北移,意大利逐渐被边缘化,17 世纪文化发展的大舞台转移到法国。意大利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该国为由许多“城市**”组成的联邦**,内部纷争不断,经常受到邻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政治干涉,因而丧失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16 世纪初期,意大利的风景园林主要以复兴小普林尼式的别墅庭园风格为主,将中世纪修道院中的庭园从高大的围墙中解放出来, 接着涌现出所谓“建筑家的庭园”,建筑物成为支配庭园的主宰,所有园林因素的景物都是围绕建筑展开的。纵观那个时代的意大利庭园,树木修剪(topiary)技术十分发达。据1459 年的某史料记载,修剪的造型包括半人马怪、海船、古罗马战船、寺院、弓箭等兵器以及教皇、飞龙等不胜枚举。庭园则继承了古罗马时代园林艺术的衣钵,园中包括爬满藤本植物为园路遮阴的花架、齐胸高的黄杨树墙、修道院风格围墙内的草药园以及盛开着蔷薇和忍冬的院落、池鱼鸟舍、长绿树阴下的假山(包括八条登山途径)等园林设施。
如果将以上视为近代意大利风景园林艺术发展的**阶段,那么在第二阶段(1503 ~1575 年)则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新型园林样式。这种风气始于罗马教皇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地位开始修建宫廷风格的建筑以及与之匹配的庭园,其影响逐渐波及居住在罗马及附近的枢密官等权贵的住宅。在新型的佛罗伦萨式庭园中,强调宅邸(建筑)与庭园(园林)的有机结合,尽量抹杀建筑与庭园的分界线,形成“建筑式庭园”的新风尚。将花坛设计出各种变化多端的几何形,组成像地毯图案一般的庭园被称为“图案花园”(knottedgarden 或patterned garden)也在此发祥。初期的“图案花园”只是由单纯的矩形花坛组成,不久出现带曲线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鸟兽及更加复杂的几何图案和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