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章 书法创作与欣赏的前提
**节 认知和理解书法
第二节 书法与中国文化
第二章 书法欣赏的基础与标准
**节 书法欣赏的前提
第二节 书法欣赏的标准
第三章 书法欣赏的基本要素
**节 笔法要素
第二节 结体要素
第三节 章法要素
第四节 墨法要素
第五节 形式要素
第四章 书法欣赏的过程与要求绪 论<br />**章 书法创作与欣赏的前提 <br />**节 认知和理解书法 <br />第二节 书法与中国文化 <br />第二章 书法欣赏的基础与标准<br />**节 书法欣赏的前提<br />第二节 书法欣赏的标准<br />第三章 书法欣赏的基本要素<br />**节 笔法要素<br />第二节 结体要素<br />第三节 章法要素<br />第四节 墨法要素<br />第五节 形式要素<br />第四章 书法欣赏的过程与要求<br />**节 书法欣赏的过程<br />第二节 书法欣赏的要求<br />第五章 生活中的书法<br />**节 书法与装潢设计<br />第二节 书法与楹联牌匾<br />第三节 书法与旅游观光<br />第四节 书法与文物收藏<br />第五节 书法与计算机网络<br />第六章 书法创作的技术实践<br />**节 书法创作的前提条件<br />第二节 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br />第三节 各种书体的风格特点及创作要领<br />第四节 书法的作品形式及表现<br />第五节 落款与钤印<br />第七章 书法创作的思考<br />**节 书法创作意识的培养<br />第二节 书法创作风格的形成<br />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论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汉字为载体,由实用书写演绎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从商、周的甲骨、金文到清代的帖学、碑学,字分五体,书家众多,风格多样,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许慎以“书者,如也”阐释了书法的载体,崔瑗以“俯仰有仪”阐述了书法的本体,王羲之以“通人志士”说明了书法的主体,蔡邕以“肇于自然”阐明了书法的客体,赵壹以“弘道兴世”赋予书法文化性格,王羲之以“玄妙之技”道出了书法的技术,庾肩吾以“三品九等”完善了书法的品评体系,后世论者大都以此分类别出。
现代的书法概念已经非同于古人,“玄妙之技”已成为时下主要的表现功能,专职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看一幅字或者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艺术的标准去衡量它。与此同时,书法因失去了*基本的使用价值,写字与书法不再画等号,有了技术和艺术的区别,对待一件作品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书法欣赏与创作产生了审美分歧。什么样的书法好,什么样的书法不好,好与不好有没有标准,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如何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这是学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下,书法欣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大众审美,以“好看”为**要素,以技术为**要务,平正、端整、优雅成为书法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审美的主流。另一种是专业审美,以“艺术”为主要目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追求作品的个性与情趣,如高古、朴拙、生辣。不管是哪一种取向,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都要会欣赏,懂得欣赏。会欣赏就是从哪些角度切入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要有专业基础知识,懂得书法史的基础知识。比如字体、书体的发展脉络,书家及书法风格;书写的笔法、结体、章法等基本要素;书写者的学养等等。其次,把握欣赏标准,书法欣赏有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有传统标准与现代标准,还有专业标准与业余标准。既认同书法欣赏的客观标准,也承认书法欣赏的主观差别;既尊崇传统的书法欣赏和品评规律,也不排斥现代思想意识对书法欣赏的影响;既逐渐建立书法欣赏的专业标准和要求,也尊重业余书法爱好者的体会和认识。懂得欣赏就是懂得作品格调的高低。雅俗共赏很重要,带有探索意识的作品也值得重视。格调高雅的书法创作是当代书法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会欣赏,提升眼力,然后会书写,提高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