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名家读唐宋词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名家读唐宋词

  • 作者:西渡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07362
  •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李 白
    李白词二首/001
    浦江清 李白词二首讲解/004

    温庭筠
    菩萨蛮 ( 选五首 )/032
    俞平伯 评温飞卿《菩萨蛮》五首/036
    废 名 谈温庭筠的两首词/041

    韦 庄
    菩萨蛮(五首)/047
    俞平伯 评韦端己《菩萨蛮》五首/051
    <p><br /> 李 白<br /> 李白词二首/001<br /> 浦江清 李白词二首讲解/004<br /> <br /> 温庭筠<br /> 菩萨蛮 ( 选五首 )/032<br /> 俞平伯 评温飞卿《菩萨蛮》五首/036<br /> 废 名 谈温庭筠的两首词/041<br /> <br /> 韦 庄<br /> 菩萨蛮(五首)/047<br /> 俞平伯 评韦端己《菩萨蛮》五首/051<br /> <br /> 鹿虔扆<br />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057<br /> 吴小如 说鹿虔扆《临江仙》/058<br /> <br /> 冯延巳<br />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064<br /> 叶嘉莹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065<br /> <br /> 李 璟<br /> 摊破浣溪沙 ( 二首 )/070<br /> 俞平伯 评南唐中主《浣溪沙》二首/072<br /> <br /> 李 煜<br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078<br /> 俞平伯 释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079<br /> 清平乐•别来春半/081<br /> 俞平伯 释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082<br />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084<br /> 俞平伯 释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085<br /> <br /> 范仲淹<br />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089<br /> 马茂元 王从仁 苍凉悲壮的边塞号角——谈范仲淹的《渔家傲》/091<br /> <br /> 柳 永<br /> 雨霖铃•寒蝉凄切/097<br /> 詹安泰 谈柳永的《雨霖铃》/098<br />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109<br /> 叶嘉莹 柳永《蝶恋花》赏析/110<br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114<br /> 沈祖棻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115<br /> 望海潮•东南形胜/119<br /> 沈祖棻 柳永《望海潮》赏析/121<br /> <br /> 张 先<br />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128<br /> 吴小如 说张先《天仙子》/130<br /> <br /> 晏 殊<br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38<br /> 叶嘉莹 晏殊《浣溪沙》赏析/139<br />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144<br /> 沈祖棻 释晏殊《破阵子》/145<br /> <br /> 欧阳修<br /> 阮郎归•南园春早踏青时/149<br /> 周汝昌 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150<br /> <br /> 王安石<br /> 桂枝香•登临送目/152<br /> 周汝昌 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154<br /> <br /> 晏几道<br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156<br /> 周振甫 落花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赏析/158<br />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161<br /> 缪 钺 论晏几道《鹧鸪天》词/162<br /> <br /> 苏 轼<br />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166<br /> 夏承焘 苏轼*早的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68<br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71<br /> 周汝昌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浅讲/173<br /> 洞仙歌•冰肌玉骨/178<br /> 周汝昌 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洞仙歌》/180<br />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83<br /> 张燕瑾 杨锺贤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分析/184<br /> 念奴娇•大江东去/191<br /> 詹安泰 略谈苏轼的《念奴娇》/193<br />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200<br /> 吴小如 说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201<br /> <br /> 李之仪 <br />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207<br /> 周振甫 释李之仪《卜算子》/208<br /> <br /> 时 彦<br /> 青门饮•胡马嘶风/211<br /> 唐圭璋 时彦《青门饮•寄宠人》赏析/213<br /> <br /> 秦 观<br /> 望海潮•梅英疏淡/216<br /> 沈祖棻 释秦观《望海潮》/219<br /> 满庭芳•山抹微云/223<br /> 周汝昌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赏析/225<br /> 鹊桥仙•纤云弄巧/231<br /> 沈祖棻 释秦观《鹊桥仙》/232<br /> 踏莎行•雾失楼台/235<br /> 叶嘉莹 释秦观《踏莎行》/237<br /> <br /> 贺 铸<br />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243<br /> 沈祖棻 释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245<br /> <br /> 周邦彦<br /> 满庭芳•风老莺雏/250<br /> 唐圭璋 释周邦彦《满庭芳》/252<br /> 兰陵王•柳阴直/255<br /> 袁行霈 隋堤上的送别曲——周邦彦的《兰陵王•柳》/257<br /> 西河•佳丽地/262<br /> 吴调公 一阕别具匠心的怀古词——读周邦彦的《西河•金陵》/263<br />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268<br /> 陈迩冬 陈 初 试说周邦彦的《夜飞鹊•别情》/270<br /> <br /> 赵 佶<br /> 燕山亭•裁剪冰绡/275<br /> 唐圭璋 亡国之音哀以思——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赏析/277<br /> <br /> 朱敦儒<br /> 临江仙/280<br /> 程千帆 张宏生 释朱敦儒《临江仙》/282<br /> <br /> 李清照<br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289<br /> 夏承焘 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290<br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93<br /> 叶嘉莹 评李清照《醉花阴》/294<br /> 声声慢•寻寻觅觅/298<br /> 吴小如 说李清照《声声慢》/299<br /> 叶嘉莹 评李清照《声声慢》/304<br /> <br /> 陈与义<br /> 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309<br /> 缪 钺 释陈与义《临江仙》/311<br /> <br /> 张元幹 <br />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314<br /> 周汝昌 梦绕神州路——张元幹《贺新郎》/317<br /> <br /> 岳 飞<br /> 满江红•怒发冲冠/319<br /> 周汝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321<br /> <br /> 陆 游<br /> 钗头凤•红酥手/325<br /> 杨锺贤 张燕瑾 释陆游《钗头凤》/326<br /> 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332<br /> 夏承焘 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333<br />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335<br /> 钱仲联 释陆游《卜算子》/336<br /> <br /> 张孝祥<br /> 念奴娇•洞庭青草/338<br /> 袁行霈 光明澄澈之美——读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341<br /> <br /> <br /> 辛弃疾<br />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348<br /> 夏承焘 吴无闻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50<br /> 念奴娇•我来吊古/358<br /> 周汝昌 柳外斜阳 水边归鸟——辛弃疾《念奴娇》/360<br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67<br /> 邓广铭 辛更儒 释辛弃疾《摸鱼儿》/369<br />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372<br /> 吴小如 说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374<br /> 永遇乐•千古江山/385<br /> 周振甫 释辛弃疾《永遇乐》/387<br /> 鹧鸪天•陌上柔条初破芽/390<br />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391<br /> 朱光潜 谈辛弃疾的词两首/392<br /> <br /> 陈 亮<br /> 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396<br /> 姜书阁 姜逸波 释陈亮《水调歌头》/398<br /> <br /> 姜 夔<br /> 扬州慢•淮左名都/401<br /> 吴调公 “黍离之悲”的“余味”——读姜夔的《扬州慢》/404<br />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411<br /> 钱仲联 徐永端 读姜夔词《齐天乐》/413<br /> 疏影•苔枝缀玉/417<br /> 沈祖棻 释姜夔《疏影》/419<br /> <br /> 刘克庄<br /> 清平乐•风高浪快/421<br /> 夏承焘 刘克庄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423<br /> <br /> 蒋 捷<br /> 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425<br /> 陈邦炎 读蒋捷《虞美人•听雨》词/427<br /> <br /> 张 炎<br /> 高阳台•接叶巢莺/431<br /> 沈祖棻 释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433</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前言
    宋词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与唐诗并峙的高峰,对它的阅读和传诵吸引了同样的热情。周汝昌甚至认为“词乃是汉语文诗文学发展的*高形式”。事实上,宋词取得这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对“异味”的嗜好。对习惯了唐诗的读者,宋词词采的华美、字句的参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别于唐诗的音韵之美带来了相当不同的审美感受。这种“不同”被模糊地当成宋词的独特创造接受下来,近代以来逐渐被夸大为足以与唐诗抗衡的美学特征,并随着文学史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的意识中。这一对词的文学史地位的大规模抬升过程大约肇始于王国维。王氏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出发,大力推举宋词和元曲,将此前还被认为是文章“末技”“薄技”的词、曲定位于宋、元文学的代表。这一方面显然受了近代进化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了西方近代文体观念的影响。<p>前言<br /> 宋词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与唐诗并峙的高峰,对它的阅读和传诵吸引了同样的热情。周汝昌甚至认为“词乃是汉语文诗文学发展的*高形式”。事实上,宋词取得这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对“异味”的嗜好。对习惯了唐诗的读者,宋词词采的华美、字句的参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别于唐诗的音韵之美带来了相当不同的审美感受。这种“不同”被模糊地当成宋词的独特创造接受下来,近代以来逐渐被夸大为足以与唐诗抗衡的美学特征,并随着文学史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的意识中。这一对词的文学史地位的大规模抬升过程大约肇始于王国维。王氏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出发,大力推举宋词和元曲,将此前还被认为是文章“末技”“薄技”的词、曲定位于宋、元文学的代表。这一方面显然受了近代进化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了西方近代文体观念的影响。<br /> 王氏对词、曲的推崇自有其进步意义。然而,就反映人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来讲,宋词比之唐诗以及唐以前的诗歌的确存在明显的差距。宋词反映的生活面和唐诗相比较狭小和局促。除了个别的作家,它所反映的情感基调也偏纤弱和萎靡,宋词的主要作家大都缺乏唐朝诗人那种健康饱满的热情,那种对生活的一往情深和专注。唐诗是不讲究任何主义的,只一任其生命的自然流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无往而不成华采的文章。宋词却是唯美的,形式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宋词是一种近代化的艺术,它已经感染了近代艺术的颓靡之风。这很可能是它广受现代读者青睐的一个原因。与字句整齐一律的古诗和近体诗相比(不包括允许文字上略有参差的乐府诗),词在形式上的参差变化,提供了阅读上的一种解放感。但是这种解放感却是通过更加严格的格律限制来达到的。词在形式上的“散”是表面的,实际上它是一种更少通融的“齐”。换句话说,创造主体在这一形式中受到了更大的限制,因此,个人的创造在这里得到更少的鼓励,个人的特征在这里也更少得到表现的可能。形式上的这种严格规范,使得词的声音模式离口语越来越远。这是诗人的个性被形式贬抑的一个深层原因。古诗和近体诗虽然句式整齐,但还允许口语句法和个人语调的存在,诗人个性的表现还是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到了词,口语句法和个人语调存在的可能就很少了。也就是说,词所以吸引我们的也正是限制了它自身发展的。<br /> 词在过去称为“诗余”。这一称谓确实反映了词的某些本质特征。但是,现代的时髦观点是把词视为对唐诗的发展。我认为有失偏颇。对唐诗做出发展的与其说是宋词,不如说是宋诗。宋诗确实在唐诗的基础上往前迈出了一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力。宋诗对唐诗而言是做了很多开疆拓土的工作的。而宋词更多地继承了唐诗特别是晚唐诗已有的表现方法,夸张一点说,它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晚唐诗的一个变奏。一个从未到过绝域的内地居民对边疆将士开疆拓土的“武功”很难有清醒的意识,而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城池的修饰和美观却很容易产生“惊艳”的感觉。因而,宋词所做的虽然大抵都是这种装饰性的工作,在原创性和力量感上存在诸多欠缺,却获得了大众的好感,从而遮蔽了宋诗的地位而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虽然宋诗无论从作者还是从作品的质和量上都要大大高于宋词。<br /> 当然,我在此指出宋词的局限并不是要将宋词推倒。相反,我自己也曾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宋词的爱好者。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次读到宋词时感到的激动。我只是想提醒读者在欣赏宋词的独特艺术魅力的时候,对它艺术上和内容上的局限也要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其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同样有着崇高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诗歌样式,譬如唐以前的古诗,譬如宋诗。<br /> 本书共选唐宋词家三十四家,词七十多首。读解文章的作者均为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名家、大家,涉及作者三十多人。为使读者对唐宋词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了解,特从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中选取了《宋词的盛衰》一章 ( 略去了其中与词的关系稍远的“寒士文学向市民文学的过渡”一节 ) 作为本书代序。此文实为唐宋词的总论,和书中各篇的释文对读,可为读者增加不少的阅读趣味。在综论唐宋词的诸家之作中,林庚先生的文章论述精微,见解独到,发他人所未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相信对读者欣赏唐宋词独特的风味会有很好的启发。<br /> 西 渡</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1],瑞脑消金兽[2]。佳节又重阳[3],玉枕纱厨[4],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5],有暗香盈袖[6]。莫道不消魂[7],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8]。
    【注释】
    [1]愁永昼:整天在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2]瑞脑:香料,一称龙脑。金兽:兽形铜香炉。
    [3]重阳:古时以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4]玉枕:枕的美称。纱厨:即碧纱厨,用木头作架子,蒙
    上轻纱,中间可安放床位,夏天用来避蚊蝇。
    [5]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6]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7]消魂:感触很深,好像魂魄要离开躯体一样。
    [8]黄花:指菊花。

    评李清照《醉花阴》
    叶嘉莹
    目录
    李 白
    李白词二首/001
    浦江清 李白词二首讲解/004

    温庭筠
    菩萨蛮 ( 选五首 )/032
    俞平伯 评温飞卿《菩萨蛮》五首/036
    废 名 谈温庭筠的两首词/041

    韦 庄
    菩萨蛮(五首)/047
    俞平伯 评韦端己《菩萨蛮》五首/051
    编辑推荐语
    本书共选唐宋词家三十四家,词七十多首,其中所选的大部分词作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书中除了有《虞美人》《雨霖铃》《水调歌头》《声声慢》《满江红》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词作外,还收录了白居易、温庭筠、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的佳作。而且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本书还将沈祖棻、叶嘉莹、周汝昌等名家对于佳作的赏析文章附在正文之后,使广大文学爱好者可以就近学习、赏析、领会佳作的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有效地获得相关知识,并在这本出色的“精神食粮”帮助下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