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移民:时空隧道穿越记》:
三峡工程移民外迁有政府组织和自主外迁两种。由政府组织外迁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12省(市)的有19.6万人,自主外迁至全国29个省市的3.5人,共计23.1万人。
三峡移民外迁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论证、决策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把淹没实物指标搞准,计算移民投资,对于移民安置出路,考虑得比较简单,非农,原干什么还干什么(其实对非农移民也存在生产出路问题);搞农业的后靠。鉴于丹江水库移民,上世纪70年代外迁至青海、新疆并不成功,所以在长江委方面,农村移民安置出路就是就地后靠,开荒种柑桔。进入80年代末,移民专家组成立,开始认真考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和生产出路问题,当时有一位人大代表提出在湖北荆江大堤堤外的人民大院安置20万移民,后因是蓄洪区,又恐有血吸虫,这一来信,看了就算了,没有讨论,以后再无人提及。后又听魏主任说,深圳市委书记愿意接受三峡移民,时间大约是1993年。移民巨额资金对需要融资的特区确有很大吸引力,但谈得愈细,愈不可行,因为深圳需要的是青壮劳动力,而老弱病残正是库区移民的难点,于是也就成了聋子放炮了。后来南疆地区需要修建一个供水水库,愿意以移民换资金,我曾看过设计蓝图,终因问题太复杂而作罢。还有水利部一位老部长和我个别谈过,在西藏藏南地区安置移民,但他当时就自己否定了。*后讲得比较认真的是三个地区,一是新疆石河子农场,二是黑龙江的北大荒,三是安徽山东废黄河地区。后来真正当回事,由国务院三峡办于1997年布置考察新疆石河子和黑龙江三江平原两个地区。新疆地区,长江委由我带队,黑龙江地区由长江委设计院一位副院长带队,回来都写了考察报告。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也派员进行考察,大家倾向于新疆地区,那里地多,每人耕地15亩,重庆一位副市长风趣地说,虽然黑龙江那里地多,好像一人30亩,但移民回老家时,可以顺道在北京坐一坐,还是新疆好。长江委对新疆石河子还作了规划试点报告,人数800人,人平4万元。据说还实施了,后来没有搞成。四川省还有远迁海南省的意见。也许是这些此起彼伏移民外迁的声音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的实际需要,初设阶段的移民安置规划安排了外迁移民8.3万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来是我党的光荣传统,1999年5月,国务院召开三峡移民工作会议,时任三峡建委主任的朱镕基总理提出“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我作为分管移民的长江委副主任参加了这一会议。1999年10月,国务院三峡建委在重庆召开会议,研究调整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调整后,农村移民40.5万人,规划外迁安置12.5万人,其中重庆市库区由政府组织外迁到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安徽、四川等11个省市7万人,重庆市内非库区县安置2万人,移民自主分散外迁1万人;湖北省内外迁(外迁不成文的定义是出县安置)2.5万人,并决定从2000年开始分3年完成。2003年,完成任务后,国务院决定再增加2.53万人的外迁计划。先后下达四次计划,分四批完成。由国务院三峡办组织外迁到上海、江苏的11个省市的,分布在246个县,2000多个移民安置点。由湖北、重庆市政府组织的分布在29个县141个乡镇,其中湖北22个县(市),63个乡镇,重庆7个区(县)78个乡镇、街道。
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工作的具体做法,一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温家宝总理批示“外迁移民数量选点对接是关键,住房建设是**,搬迁运输是难点,土地承包是保障,这四项工作都要落实,还要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吴邦国委员长、曾培炎,邹家华副总理先后主持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工作现场会,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移民工作表彰会。给我印象*深的是一次跟随吴邦国委员长(时任副总理,分管三峡移民工作,任国务院三峡建委副主任)去浙江嘉兴移民安置点考察。接受移民安置的那一家,住在绿树成荫的水渠旁边的三层楼,电灯电话,在城里做生意发了财安了家,老房子不要了,自留地、责任田都可以让给移民,房子里的电器都不拆走。那**,我们参观了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那一条小船。湖北省贾志杰书记、蒋祝平省长都去了。另一次是邹家华副总理在宜昌召开三峡移民工作表彰会亲自授奖,长江委接受表彰的先进工作者是崔政权大师和唐登清副总工,他们两位都先后辞世了,是为三峡移民立了大功的,我想念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