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不愿出手相救 某日午夜,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妇女在结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遭到歹徒袭击。当时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叫喊声,附近居民都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居民又亮起了灯,凶手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楼上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 位听到呼救声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当时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思考。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冷漠,见死不救呢?心理学家将这种有众多旁观者在场却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现象,也叫旁观者现象。他们认为,恰恰是因为旁观者在场,削弱了人们的助人行为。在某个需要帮助的情境,如果单个个体在场,他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会积极做出助人行为,而旁观者越多,助人行为越少。这是因为我们都希望能少分担一点责任,心里想着即使自己不出手相助,也应该会有人会伸出援手,从而导致责任的分散——如果只有1 个旁观者,他助人的责任是****;2个旁观者在场,每个人就承担50% 的责任;如果有10 个旁观者,每个人就只承担10% 的责任。每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而个体却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采取行动,就很容易等待别人提供帮助或互相推托。 心理学家约翰巴���和比博拉塔内的实验证明了旁观者现象的存在。他们让72 名不明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个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讲话,在通话过程中,假扮的癫痫症患者会忽然大喊救命。这时观察参与者会作何反应。他们事先知道自己是一对一还是四对一的形式。事后统计结果显示:一对一通话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病人发病;而四对一通话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和成人的这种心理相反,儿童的助人行为却因为有其他人在场而增加了。心理学家斯陶布发现,儿童单独在场时,只有31.8% 会出现助人行为,而两人在场时,上升至61.8%。这可能是因为其他人的在场减少了儿童的恐惧感,从而做出助人行为。 除了责任分散这个重要因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了人们的助人行为。比如说,榜样的作用。旁观者在场除了能使人们感到责任分散、犹豫不决外,也能起榜样的作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此时一个人突然发病,如果有一个人及时出手相助,并拨打120 急救电话,其他路人肯定也会停下脚步,给予帮助。另外,情境的模糊性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个体不确定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需要自己提供帮助的时候,往往会退缩。如一项实验中,一个油漆工人站在梯子上,他的正上方是一幅巨大的广告牌,被试者能透过窗户看到这名工人。不久之后,被试者听到重物落下的巨大声响,跑出来一看,发现是广告牌掉落了,只有29% 的被试跑过去帮助他。但是在另一情景中,油漆工呼唤大家去帮助他,这时有81% 的被试者会出手相助。可见,减少情境的模糊性,能增加助人行为。 为什么人总要追求完整、配套与协调 18 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收到了一件朋友送给他的质地和做工都非常精良的睡袍,他非常欢喜。可是,他马上就发现了问题,因为他看到自己所用的家具与这件睡袍比起来,显得实在是太粗糙了,完全不和谐。于是,他就把旧家具纷纷换掉,使得居室焕然一新,为此花费了相当高的代价。随后,他察觉到,引起自己生活这一重大变化的竟然只是一件睡袍。后来,狄德罗据此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中,将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或者叫作“配套效应”。其具体内涵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物品之后,就会不断地继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更多的新物品,以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感。 与狄德罗效应相似的还有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提出的“鸟笼定律”。 1907 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物理学家卡尔森,二人交往非常密切。**,他们两个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摇了摇头:“怎么可能?我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养鸟!”詹姆斯微微一笑:“不信,咱们走着瞧。”几天后,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把它当成一件工艺品,你就别枉费心机了。”然而,让卡尔森意想不到的是,那天以后,每个客人来访,看见书房里那只空荡荡的鸟笼时,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您养的鸟什么时候死的?”卡尔森只好一次又一次向他们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都是客人怀疑、困惑的目光。*终,卡尔森失去了耐心,只好买了一只鸟,以终止这种郁闷的境况。也就是说,詹姆斯赢了。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鸟笼效应”的:对于空鸟笼的主人来说,买一只鸟比反复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而且即使无须对空鸟笼进行解释,空鸟笼也会无形之中给人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这就迫使主人不得不去买一只鸟来与 笼子相配套。这就免却了别人的烦问,从而得到了一种心理上 的轻松感。 鸟笼效应也被称为“空花瓶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子送给他的女朋友一束鲜花,她非常高兴,特意买来一只非常精美的水晶花瓶。结果,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他不得不每隔几天就送花给她。 狄德罗效应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理对于完整与协调的追求,因为人们想当然地觉得某种物品应当与某种物品相配才是妥当的,就如同有天平就应当有砝码一样,否则心里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直到完成了这样的匹配之后,才会心安理得。而这样的心理是促进消费的强大动力,因为狄德罗效应的存在,人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不是以单件的形式,而是一整套地购进。商家洞悉这一秘密,就能巧妙地拓展市场。 ……